04.04 这位长沙妹子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王稼祥的妻子,留下5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给后人

朱仲丽,1915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大家族。祖父是兵部尚书,父亲朱剑凡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在自家园林内创办女子学校“周氏家塾”,专门招收女学生。后周氏家塾改为“周南女校”,朱剑凡先生“毁家兴学”,倾注数十万家财发展学校。在“五四”运动前后和大革命期间,他和毛泽东以及蔡和森、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李富春、李维汉、王震等许多党的领导人共同从事过革命工作,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及丁玲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1941年,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在延安

朱仲丽受革命思想影响比较早,童年时就认识了毛润之“毛叔叔”。“马日事变”时,朱仲丽跟随父母到武汉,随后全家辗转到了上海。当时朱仲丽才15岁,就已经开始协助父亲为地下组织做事。

1932年,朱仲丽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并继续以大学生的公开身份掩护姐姐做党的地下工作。当时,上海的形势十分恶劣,地下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一次,由于有一份材料急需翻译,邓中夏的爱人李瑛紧急递送材料时,被特务跟踪,敌人把李瑛、朱仲丽和她的姐姐一起抓走。面对敌人的严酷审问,年仅17岁的朱仲丽表现得十分勇敢,坚决不承认姐姐和李瑛是地下党,不告诉敌人肖劲光到哪里去了。敌人威胁她:如果不说就枪毙你!但她始终没有屈服。由于叛徒的出卖,姐姐和李瑛最终被敌人判刑。朱仲丽由于不满18岁,在地下党的营救下,被无罪释放。

1938年春,朱仲丽奔赴延安,被安排在宝塔山上的边区医院工作。这所当年红军最大的医院,条件十分简陋。病房是一排排的土窑洞,晚上只靠点点烛光照明,伤病员睡的都是土炕和木板床。虽然工作条件很差,但任务十分艰巨,一个医生每天要做二三个手术,看五十个门诊,管三四十张病床。朱仲丽工作十分劳累,可是心情却非常愉快。

王稼祥与夫人朱仲丽(1954年摄)

到延安不久,朱仲丽就接到通知,说毛泽东要见她。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朱仲丽十分兴奋和激动,但始终没有忘记身为医生的职责。在谈话的最后,她向毛泽东提出了3个请求:第一,请多多散步,这样可以使身体健康;第二,请少吸烟,最好戒掉烟,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第三,请马上吃早饭,马上休息!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地说:“好啊,这细妹子还挺会照顾人喽!”

朱仲丽担任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医生。她深知责任重大,总是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工作。毛泽东每天长时间伏案工作,手臂活动少,患了肩周炎。为了治好毛泽东的病,朱仲丽缠着毛泽东打麻将,并教他跳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打麻将、跳交际舞成了治病的新药方。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朱仲丽被调到大会服务处做代表们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在这里,经毛泽东介绍,朱仲丽认识了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1939年初,两人结为革命伴侣。此后,朱仲丽一边做好本职工作,先后担任延安边区医院医生、中共中央机关医务所所长等职;一边照顾丈夫经营家庭,支持着丈夫的革命事业。

1973年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在北京参加五一节游园活动

“文化大革命”中,夫妻俩受到江青“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遭到极大摧残。1974年,王稼祥因心脏病发逝世,朱仲丽经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一度痛不欲生。但不久后她就振作起来,在一些同志的鼓励和帮助下,着手整理王稼祥的遗稿遗作,把对王稼祥同志的思念转化到字里行间,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王稼祥的一生。同时,她还写了许多关于王稼祥等老革命家的回忆散文,创作、撰写了多部文学作品,如纪实小说《江青外传》、长篇小说《爱与仇》、散文集《灿灿红叶》和王稼祥文学传《黎明与晚霞》等,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1982年,朱仲丽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著名作家。她在20多年时间里,写下500多万字的作品,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弃医从文后,朱仲丽特意用王稼样的“王”字,和自己的“朱”字合为一个“珠”,取“珠珊”为笔名,用以表示永远继承先夫遗志,让王稼祥的精神始终与自己同在,实现超越生命的“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