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TFL 獨角獸 Unicorn 不可多得的全金屬管架Ultra4賽車

RCFans終極Fans tommyclerk的開箱,廣州TFL這個模型公司,中文名叫天富龍,不是大家以為的“太富了”的縮寫。這家公司除了做很多1/10比例的遙控攀爬模型車的CNC配件和整車外,還有個遙控模型船的業務,筆者最早知道他家做船,還是在YouTube搜視頻發現的,有艘船國外賣得很火。

接下來筆者要來介紹下TFL 獨角獸這輛全金屬管架攀爬車了,之前RC篇的第一篇寫過Gmade GOM PLUS管架車,之後就愛上管架車這種純粹仿真的性能了。TFL 獨角獸的相比我的Gmade GOM PLUS,全金屬車身,質感更好,擁有更仿真的內外細節。

• 開箱

盒子非常大,正面印著獨角獸的側面圖,很帥的角度,我也是被這張圖毒到的,灰色的全金屬不鏽鋼管架,非常硬朗、鋼的感覺。雖然左上角寫著1/10的比例,其實獨角獸的管架長度和內部乘坐空間,可以算是1/8的比例了。右上角的標非常有意義,雷神之錘賽事2018(具體可搜索瞭解)的標。左下角簡單介紹了一些特點,前置雙速波箱,不鏽鋼管架,CNC前後金屬橋。

一側有獨角獸的三維數據,,長度540mm,比我的GOM都長一點,但是輪距稍微窄點,290mm,高低速齒比3倍左右,這樣的高低速才有意義,不像很多車,高低速跑起來區別不大,齒比差別太小。

盒子底側幾個主要的零部件,2.2的金屬輪轂、金屬管架、前後預裝好的金屬橋和3D打印的車蓋和側板,值得注意的是,車蓋和側板以及內飾儀表盤面板都沒上色,需要玩家自己噴色。

長邊的另一側盒子,介紹了仿真的發動機和波箱,皮帶和仿真發動機件都有,還有內部電機和換擋舵機的位置。

短邊的另一側,印著一張美美的攀爬實戰圖,角度和構圖都恰到好處。

打開盒子,拿開說明書冊,上部是大管架,下部放著主要的幾個大件,分別是前後橋、波箱和5個輪轂,多了的一個是備胎(官方忘記給我放輪胎了,後來補發了,正常是放在管架裡面)。

管架籠子不鏽鋼手工焊接而成的,634g左右,總得來說,這麼大的尺寸,不算很重。

前後橋的重量,308.3g和274.1g。

單個金屬輪轂93.3g。

不鏽鋼管架是這車最大的特點,整體來看我個人還是滿意的,相比其他的金屬管架,有的只是單純的焊接完了,沒有做塗色,個人覺得還是上色了更好看些,另外這個管架確實非常結實,筆者130斤的重量,雙腳踩上去一點事沒有,確實能非常好的保護裡面的“駕駛員”。

前橋的前後面,CNC質感確實非常好,仿真的鑽石橋蛋,萬向節轉向的角度很大。

後橋的拉桿座有鏤空偷輕設計,也是偏心橋蛋設計,為了通過性更好一點,唯一有點可惜的是後橋沒有預留雙避震的安裝孔位。

波箱和分動箱一體的,仿真的發動機和波箱外形,黑色的上蓋是尼龍的,官方也已經出了銀色金屬的,之後可以更換,質感和整體感更好。

這地方是安裝發動機皮帶的,裝上後更仿真。

分動箱,是反傳設計的,就是前後傳動萬向節的旋轉方向相反,能減小一部分電機帶來的軸效應。

質感還是不錯的金屬輪轂。

主要的大件就是這些了,全金屬。

裡面還有兩個牛皮紙盒子,是其他的配件,第一個盒子裡裝的是大件,各種蓋板、底部的保護板、座椅和電池魔術貼。

另一個盒子裡都是些小件,黑皮550電機和換擋波箱、拉桿、萬向節傳動軸、避震、射燈、仿真件等。

• 細節圖

全金屬管架,不來點細節圖可惜了,下面是筆者用fe90微距鏡頭和索尼a7r3下拍的。

焊點

前避震固定的孔位,只有3個可選。

前頭可以看到空心管。

固定波箱的位置。

固定頂部射燈的位置。

後避震固定的孔位,這裡可選擇的位置就比較多了。

側面踏板處(這車沒踏板),就是駕駛室兩邊底下的位置。

後部放置電池的地方。

金屬橋蛋特寫,logo印得很清晰,還有紅色螺栓點綴。

萬向節轉向,這裡還有個重點,就是採用了主銷下沉的安裝方式,這樣通過性會更好一點,比如我的GOM,c座包著轉向杯,通過性會差點。

前橋側面圖,默認主銷後傾10°,到時候還得自己調節,讓註銷後傾角度儘量和避震傾斜角度一樣,這樣的好處就是大轉向也不會碰到避震。

前橋的傘齒位置,這麼多螺絲固定,一是結實,二是螺絲也成裝飾品了吧。

CNC的紋理。

後橋拉桿座鏤空的部分。

後橋的紋理。

結合器也是CNC制的,比那種壓鑄的質感好太多,法蘭螺母帶有尼龍的自鎖套圈。

後橋蛋中間的位置,還能看出CNC出的一些紋理裝飾。

輪轂正面,印著TFL-Racing圖標,還有編號。

輪轂內側,6顆固定的大螺絲有點靠裡,固定結合器的位置可以拆下,不像低端的金屬輪轂一體的,不能更換。

官方竟然給金屬輪轂打眼了,這樣可以洩氣,讓輪胎裡面的氣和外接平衡,抓地力更好。但是我更傾向於輪胎打眼。

分動箱的細節,軸承一圈套一圈。

• 拼裝

彩色的那本冊子,其實不是說明書,是產品的宣傳手冊。黑白的才是說明書。幸好官方把前後橋都得預裝好了,這樣裝起來能省點事。

左邊需要自己再去買的一些配件,右邊是開始的第一步,但是標的是步驟2。

把8根拉桿固定住,拉桿上標著的長度和說明書的不一樣,後來問了才知道,中間有白色墊圈的,是加長的,這樣再加上出廠的拉桿長度,就大致能對上說明書上標的長度。

步驟3、4、和5。

把內飾和拉桿與管架固定在一起。底部拉桿座那還需要個鋁合金的柱子墊下,這樣更結實。

步驟4沒有講怎麼安裝電機,只給了簡單的整體安裝步驟,所以自己還要對照最後一頁來安裝電機、換擋舵機和仿真件。先拆開波箱,這地方肉眼可見的都是金屬的,鋼齒強度高,但是噪音也會大很多,原廠都給塗好了潤滑脂,換擋原理和其他雙速波箱差不多,都是通過舵機帶動撥杆,在兩組齒輪間來回滑動固定,形成不同的齒比,來達到變速效果,所以這就又有個好玩的地方了,撥杆調到中間位置,都不會與兩邊齒輪嵌合,這時候就是空檔狀態。

自帶的偉力的小舵機剛插上就抖動,雖然能動,但是都得很熱,怕燒了,最後就買了這款金屬換擋舵機,非常穩定。

擰上自帶的黑皮550電機,開始我還想湊合插上線,到時候換好的動力套,沒想到電機線很容易掉,最後還是焊上去了。

因為看了後面的步驟,電調放置在右邊,所以電機線和舵機線也從右邊出來。

發動機仿真件,把那些3D打印件噴上田宮TS硬殼用的漆,和發動機的整體感不錯。

這裡是固定發動機皮帶的,隱約能看到內部的電機。

發動機皮帶安裝完的效果,更仿真了。

接下來就是下一步驟,把整個電機波箱固定在管架上,每邊需要2根鋁合金柱,開始很擔心強度,會不會晃啥的,但是擰完了就知道想多了。

俯視圖,發動機並不是很靠前,車頭的小平板,可以用來放置絞盤。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發動機不寬,離兩邊還有一定的距離,固定的鋁合金柱很結實。

再就是下一步安裝金屬萬向節傳動軸,不容易擰麻花,還是反傳,能降低點軸效應。

步驟6、7和8。

避震裡面沒有灌避震油,需要自己加,我就把買的gmade其他避震的避震油倒進去,這款避震的氣肺孔很有意思,在邊上,不像傳統的在氣肺孔在內部分佈。

避震帽還有橡膠圈增加密閉性,可惜這款不是氣肺式避震,但是回彈速度和氣肺式差不多,很快。

灌滿避震油,就組裝完了,別看不算粗壯,回彈很快,彈簧調整到最硬,壓到底的大約需要2kg,硬度還算可以。

固定上避震,其中左後的避震筆者裝反了。

再就是固定後橋,把拉桿固定住,調整避震與管架的孔位,達到最協調。

步驟9和10。

再安裝前橋,轉向舵機在橋後面,這樣的好處是不會像橋上舵機那樣,影響避震行程,但是也有缺點,太高的舵機,會比橋還低,影響通過性;另外舵機會稍微干涉下前下拉桿,官方新的前拉桿支架也在做,來解決這個問題。安完前後橋,順便把萬向節傳動給固定上,這裡強烈建議塗上藍色的螺絲膠(低強度的),以防止時間長螺絲掉出。

步驟11-13。

頂部的射燈,很細小,比我KM4的頂燈細多了,但是亮度高。

右側底部把接收和電調都放置好,用厚的那種雙面膠固定住,,再擰上底盤保護護板,開關筆者固定在了側面,方面開關。

步驟14-17。

把中控臺噴成了黑色,按照官方宣傳圖,一些按鈕和儀表盤用銀色筆塗了下,還有幾個用紅色,做了簡單的分色。方向盤也是金屬焊接的,質感不錯,比常見的1/10方向盤大一圈。

安裝完的效果。檔把也得噴漆,並且還需要把固定部位自己打磨,才能塞進去,檔把的孔也需要稍微擴一下,要不然也擰不進去。

步驟17和18。

座椅只需兩顆螺絲固定,還可以調整座椅的角度。筆者順便做了點分色,這個6英寸的小丑女明顯太小了,手中7英寸 1/10的小丑也稍微小點,就搜遍了網上,好不容易找到個1/8的死侍。

根據死侍的身高腿長,調整完座椅位置,再用厚的雙面膠固定住,發現也很結實,不用打眼螺絲固定了。死侍的頭部空間還不錯,手正好能抓住方向盤,腳也頂到頭了,右手還能握住檔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