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课司、茶运司、茶马司、茶仓,为何明朝有那么多管理茶的机构

自古以来,茶叶都是中国人爱不释手的饮品。在魏晋南北朝以前,饮茶是上层贵的奢侈享受,在隋唐以后,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饮茶已经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行为。茶叶也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民间销售。

茶叶在民间需求量增加,为了规范税收,统治者对茶叶的运输和买卖开始有了严格的规定。明朝尤为更甚。

在明朝,政府推行茶叶专卖制度和禁榷制度,即民间不得私自贩茶售茶,以此来保证政府对茶叶的垄断。而且,明代的茶叶分为官茶与商茶,两茶作用不同。一般来说,川陕之地所产的茶叶作为官茶,主要用来与明朝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茶马贸易之用。

而江南、湖广等地所产的茶叶为商茶,用于民间茶叶贸易。商茶的购买销售过程有些复杂,商茶需要向国家申请茶引(相当于购买和销售茶叶的许可证),然后再去茶叶的生产地自行购买茶叶,然后对外销售。申请茶引时要缴纳一定数量的金钱,而政府即可从中得到税收。

没有茶引就销售茶叶属于贩卖私茶,即可论罪。最重要的是,为了保证与少数民族政权易马的官茶数量充足,明代对商茶的售卖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建立了许多管理茶务的机构。

首先是茶课司。茶课司主管茶叶贸易和茶税的征收,以及保证与西番茶马贸易的茶源充足。明朝还在川陕地区设立了茶仓。茶课司从农户手中征收来的茶叶运到茶仓进行储存。其次是茶马司。茶马司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处理汉与西藏的茶马贸易

其负责人员需要从川陕之地收购茶叶,然后运往西陲边地。茶马司还要严厉打击民间与西番的私茶贸易,以保证官茶与番马交易的顺利经行。所以茶马司一般设立在汉藏民族的交界地带,既能有效的控制茶叶的运销,又方便了与番族的茶马交易。比较重要的茶务机构还有批验所。批验所的主要职责是掌管茶盐引,以防止民间私自用茶易马。

除此之外,批验所还要保证供茶马交易的茶叶能够及时到达西番诸卫。因为川茶需要先运到陕西汉中,而这段道路由又险又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批验所需要为茶叶的运输提供支持。陕西在洪武永乐年间每年运茶大约一百万斤到西番各茶马司。

除了相应的机构设置,明朝时期的巡茶制度也值得一提。为了保证与西番的茶马贸易实施的有条不紊,也为了监督和约束地方茶马官员,永乐十三年明朝统治者第一次派遣御史三人,前往洮河等处巡视茶务马政。在成化十四年的时候御史巡茶制度正式确立,之后又规定,巡茶御史马政茶法并理,并且每三年轮换一次。

由此便形成了放有茶仓,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的茶叶运销体系。茶课司从茶户手中收购茶叶,然后运往茶仓储存。接着再将茶叶从茶仓运送至边境的茶马司,最后通过茶马司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通过这些机构和制度的建立,明朝政府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对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进行掌控,进而来保证朝廷垄断茶叶贸易。那么究竟为何明朝要对小小的茶叶进行如此严密的掌控?其地位堪比关乎国计民生的食盐?究其主要原因有一下三个方面,即保证财政税收、保证战马供给以及保证边疆安定。

一 保证财政税收

茶叶需求量的增加使得茶税的征收必须规范起来。加之明朝官茶与商茶的划分,使得茶税更需明确。明朝的统治越来越稳固,茶叶的产量也不断增加。有史料记载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四川茶课司收茶六十六万六千六百九斤。茶叶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茶税的增加,陕西茶课,初二万五千八百六十二斤一十五两五钱,到弘治十八年共五万一千二十六斤一十五两五钱。有专家考证,至元十三年(1276年),茶税税额才六万多两左右,到了1330年达到一千零九百一十万两左右。如此巨额的增幅,体现了茶税在明朝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也反应了其榷茶制度以及相应的茶务管理机构的重要作用。

二 保证战马供给

缺乏良马是每一朝代的汉族统治者都会面临的问题。从唐代开始,每当中原因战乱需要大量战马时,就会从甘南、川北、青海等地寻求战马供应。到了明朝时期,明与蒙古(北元)势不两立,剑拔弩张。可是北方草场都在退居漠北的蒙古人的管辖之下,从而使明朝不可能再从北方的草场中获得马匹。

而在南方饲养的马匹身材较为矮小,而且不善于奔跑,根本不具有作为战马的资质,更不论说与蒙古强大的骑兵相匹敌。可是明朝的军事行动以及边防守卫和驿站等都需要大量马匹供应。为了解决战马不足的问题,明统治者效仿宋朝,利用“互市”,用中原特产交换西北少数民族手中的马匹

少数民族人民多生活在洮岷藏区,这里虽然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气候较为寒冷,不适农耕,但是却有着许多肥美的草场。这种天然优质的牧场,更容易养出剽悍善战的优质战马。甚至有:“洮州之马天下闻,肆兀高骨常空群”之说。所以,正是由于易马的需要,明朝需要保证有充足的茶叶与之交易,所以便建立了这么多的茶务机构。

三 保证边疆安定

明朝对茶叶的严格控制,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要保证“以茶驭番”策略得以实行,从而促使边疆安定。在明朝建立后,被击溃的蒙古余部建立了“北元” 政权。这一政权并没有臣服于明朝,而是退居漠北与其对峙。北元军事力量强大,整个明代的边疆防御重点,就是防止蒙古入侵。除此之外,在西边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存在,虽然他们臣服于明朝,但难保不会被蒙古势力游说,进而联合反明。

如果西番与蒙古部族联合起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军事震慑只能保一时之安稳,只有在经济上相互联系,才有可能保持长期友好的交往。所以明朝推行了“以茶驭番”的策略来加强对西番诸卫的统治。“以茶驭番”就是通过控制茶叶的运销,来控制西番诸族。这一策略的实施,是建立在西部少数民族政权对茶叶的极度渴求上。

游牧民族政权地区的人民之所以对茶叶如此钟爱,与他们的饮食习俗和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以西部番族为例,他们生活在气候严寒,湿润多雪的高原地区,根本不适宜农业生产,只能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因此,在这一地区能供他们食用的五谷杂粮并不多,除了耐寒抗旱的青稞外,基本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而牛羊肉、酥油茶等这些油脂过多的食物不易消化,从而可能引起肠胃疾病。

加之水果蔬菜这类助消化的时候,在西番地区几乎寥寥无几。这时,茶叶的出现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本草纲目》中记载茶叶具有帮助消化,解除油腻的功效。而且还能生津止渴、利大小肠、医治水肿和口腔溃疡。

这正适合海拔较高,空气稀薄而且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区。

所以茶叶就成为了他们维持身体健康的必需品,这一地区甚至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可是茶树耐阴、喜温、喜湿、喜酸,并不适合寒冷干燥的西北地区种植。在不能自给自足又极其需要茶叶的情况下,西番与明朝进行了茶马贸易。

也正因为如此,明朝用自己盛产的茶叶换取了自己缺少的优质战马。

更重要的是,那些完善全面的茶务机构的运行,是民间很难私自贩卖茶叶给游牧民族地区。而明朝中央政府把茶叶的买卖权攥在了自己手里,也就是通过茶叶把握住了游牧民族政权的命脉,使他们服从于明朝的统治,实现其“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使其不敢为叛的政治目的。也加强了两民族的经济联系,使西番不敢轻易和北元联合挑起事端,以此保证边疆的安定。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明朝政府看到了茶叶对游牧民族政权地区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加之其自身需要增加税收也需要更多的战马,所以才设置众多茶务机构,以保证茶不私卖,进一步实现自己“以茶驭番”的重要政治目的。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外交往中,核心技术或是核心物资的把控往往能比军事震慑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