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1萬對10萬,李光弼如何打贏太原之戰?

安史之亂中的太原之戰,是一場經典的古代城池攻防戰。

此戰中,李光弼部不足萬人,居然大敗史思明十萬大軍,先後斬首七萬餘級,堪稱古代戰爭史上的奇蹟。

在這個過程中,李光弼表現出了治軍嚴整、善用情報、巧施伏擊、敢於決戰的良將之風。

不過,李光弼在此戰中最大的亮點還是:因地制宜。

李光弼根據戰場獨特的環境,因地制宜,奇謀百出,大敗敵軍!

大局頓壞,岌岌可危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李光弼進入河北戰場,多次大敗史思明,直指叛軍巢穴范陽。

就在此時,唐軍在潼關大敗,長安淪陷,形勢急轉直下。

隨著潼關數十萬唐軍的灰飛煙滅,在河北作戰的郭子儀、李光弼隨時面臨著遭受夾擊、後路被斷的風險,唐軍遂退回河東。

不久,唐肅宗即位於靈武。

此時,安西、河西等處的邊兵尚未抵達,如果朔方軍精銳不及時回靈武,一旦靈武有失,大局將進一步惡化。

長安失守後,各處唐軍往靈武集結,朔方軍精銳也不例外。

郭子儀率朔方軍主力回靈武,以李光弼率不足萬人留守太原。

太原空虛!這樣的機會史思明當然不會放過!

史思明在平定河北後,迅速發起了對太原的攻勢。

太原之戰,一觸即發!

史思明的方略:集中最大的力量,爭取在最短的時間拿下太原

史思明一出手就是大招:四路齊進,十餘萬大軍,直搗太原!

史思明四路進擊,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要儘快拿下太原。

顯然:史思明就是要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太原!

因為,史思明深知:太原空虛的時間窗口不一定會太長。

儘管叛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攻取了長安。但是,總體上,大唐的綜合實力依然遠在叛軍之上!

太原空虛,並不是因為史思明殲滅了朔方軍,而是因為朔方軍為照顧大局進行了轉移。

一旦安西、北庭唐軍抵達靈武(事實上,這些軍隊二月初十即在靈武完成集結),郭子儀隨時可以殺回河東戰場!

攻李光弼不下,郭子儀軍來援,戰況將變得十分複雜。常山之戰中,史思明已經吃過一次這樣的虧。

史思明這麼精明的人,是不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的!

史思明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進攻倉促防禦的太原。李光弼,你再能戰,恐怕也攔不住了吧!

李光弼的難題

史思明的想法很靠譜:太原,他確實很可能可以迅速拿下!

此時的太原,一堆問題!

1、兵力少且不精。

朔方軍主力已去靈武,李光弼所率不過萬人,且許多是原留守太原的部隊,未經過大戰考驗。

2、內部矛盾大。

就這萬把人,李光弼要想都用起來,也要費一番周折!

李光弼原在朔方軍,安史之亂爆發後才被任命為河東節度副使。接到任命後,他又長期在河北作戰,在太原幾乎沒有根基。

節度使王承業、主兵的侍御史崔眾,都與他不和。

所以,李光弼去太原集合隊伍時,崔眾只是長揖,不肯交兵!

3、太原城防準備不足。

儘管太原是當年大唐起兵的根據地,但現在倉促進入戰爭狀態,準備不足。

由於形勢變化太快,太原倉促應戰,物資、城防準備都不足。

要想守住太原,李光弼需要迅速完成內部整合,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城防準備不足、兵力不足的問題!

因地制宜的備戰

問題一大堆,時間緊張。要想快速做好準備,用常規方法是不可能的。

李光弼選擇了因地制宜。

1、根據太原軍情,以雷霆手段整軍

整頓兵馬,主要是兩個手段:恩、威。

同時期的張巡,主要用的是恩。除了堅決處理一些已經明顯有投敵傾向的人,張巡最常做的事情是“以忠義相勸”。

李光弼不能這麼做!

張巡以忠義勸人來整頓軍心。這套方法不適合此時的李光弼。

張巡之所以能“以忠義相勸”,是因為他所率的都是“義兵”。大家價值觀一致,好勸!

可是,現在太原的部隊,許多是老油條(常在太原的團練兵)。他們早已在太原的名利場裡沾染了一身油氣。

跟他們講大道理,等於扯淡!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孫子兵法.地形篇》

李光弼採取了雷霆手段——殺一個大官來立威!

崔眾見李光弼時,只是長揖,不肯交兵。

這是老油條的常規操作:面子給你留著,想支使我?沒門!

對不起,我是李光弼,別跟我來這套!不交兵?管你作揖不作揖,抓起來!

這時,朝廷使者前來,準備加崔眾為御史中丞。

李光弼說:崔眾有罪!現在我要殺了他這個侍御使!如果您宣詔讓他做御史中丞,我就把他當御史中丞殺了!

使者不敢宣詔。李光弼斬了崔眾!

三軍震駭!

御史中丞都敢殺!兄弟們,再不嚴格執行命令,你們摸摸自己有幾個腦袋!

2、因地制宜,加強城防

眾將認為:要準備守城,城牆你得好好加固一下吧!

李光弼認為:敵人馬上就要來了。太原城環四十里,你能修得過來嗎?

於是,令人在城外挖壕。

挖壕,是個基礎工作。但挖出來的土怎麼處理,往往能看出一支軍隊的軍事素質。

當年,我軍就是通過挖戰壕來判斷對面敵軍好打不好打。

李光弼令人把挖出來的土做成了數十萬土坯。

眾將都不知道做這些土坯幹什麼。

當然,他們很快就會知道了。

隨後,李光弼又把一些民房改造成擂石車,每車用二百人操作,拋出的巨石可以砸死數十人。

太行、呂梁山區盛產大石材。

好了,人也整頓好了,物資也準備好了。

史思明,你來吧!

初戰:準備得當,破敵急攻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孫子兵法.虛實篇》

史思明很快就到了。

二話不說,先急攻!

很快,史思明的急攻很快就遇到了麻煩。

史思明在哪裡進攻,李光弼就在哪裡用土坯壘高城牆。“賊攻於外,光弼用之增壘於內”。

哪裡的城牆損壞了,李光弼就用土坯快速去修!

今天山西的古村落,仍有許多幾百年歷史的土坯房。當地土壤作得土坯非常好用。

太原的土壤,以黃土、褐土為主,十分堅固(以古代標準看)。

你打穿一點,不至於徹底損壞城牆。

而李光弼只需要用土坯修理,加上土泥,基本上就能復原了。

史思明沒轍了。

攻城,最大的優勢是:主動!

就算你的城牆哪兒哪兒都堅固,我只要集中力量,在你的任意一處薄弱點打開缺口,城就破了!而你,根本不知道我會集中力量攻哪裡!

現在好了,哪裡危險,李光弼就在哪裡用土坯高效地加固、維修。

李光弼不需要知道你想集中力量攻哪裡。他只知道:你攻哪裡,我就讓哪裡變堅固!

高手,捱打都能掌握主動!

同時,李光弼準備的擂石車開始發射,一石下去,動輒砸死數十人!

別的攻城戰,是防守方不知道哪裡會捱打;這場攻城戰,是攻城方不知道哪裡會捱打!

急攻失敗!

“邀擊”,毀敵攻具

思明使人取攻具于山東,以胡兵三千衛送之,至廣陽,別將慕容溢、張奉璋邀擊,盡殺之。——《資治通鑑》

史思明見急攻不成,遂令胡兵三千護衛攻城器械來。

李光弼你能因地制宜,我也可以因地制宜!

這招很致命。一旦大型攻城器械到來,那附近的大石也可為叛軍所用了!

太原城當時未經整體加固,一旦亂石飛來,情況將十分危險!

李光弼當然要阻止敵軍的攻具抵達。

可是,李光弼在太原兵不滿萬,要在守住城池的同時分兵殲滅這三千胡兵談何容易?

我認為:李光弼的“邀擊”,應當是伏擊戰。

史思明帶攻城器械,必走井陘道,順河流而進。

廣陽既是叛軍攻具運輸必經之地,也是理想的伏擊之處。

沿途所經陽泉、平定等處,都是伏擊的絕佳陣地。後來著名的七亙村伏擊戰就發生在附近。

這種地形中,胡兵難以施展,李光弼遂能以別將用伏擊之法“盡殺之”。

如此,

李光弼粉碎了史思明以攻城器械破城的計劃。

以嚴明軍紀,破敵聲東擊西

史思明見攻具被毀,遂採取“聲東擊西”之法。

他分出驍騎來,對他們說:我攻北你們就去南邊,我攻東你們就去西邊。一旦發現機會就上!

太原城大兵少,正適合此計!

一般來說,主帥所在,必是主攻之處。史思明以自己做餌,吸引唐軍注意力,給襲擊部隊創造機會。

其實,大戰進行時,沒有作戰任務的部隊出現鬆懈是有相當概率的。

一旦出現鬆懈,叛軍猛攻,唐軍大隊要繞周長四十里的太原來救是來不及的。

如果唐軍出現鬆懈,叛軍驍騎殺入,唐軍將來不及補救!

可是,經過李光弼的嚴格整頓,唐軍軍紀嚴整!

這些部隊不論有沒有作戰任務,都保持警戒,毫不懈怠。

如此,史思明和他的驍騎們晃盪了很多次,始終找不到機會。

聲東擊西,破產。

因地制宜的地道戰

張壁村古堡地道。

山西有著修地道的悠久歷史,太原的店頭村古堡就有了地道。不遠處,介休的張壁古堡,更是有近萬米,三層立體的地道!

因地制宜,當然是不能放過這個傳統了!

1、小試牛刀。

李光弼找到了三個擅穿地道的鑄錢工,讓他們挖地道到城外。

有叛軍在外面叫罵,唐軍就從地道把他拉下去捉走,拉到城上砍給敵軍看。

叛軍心理有了陰影,走路時都看著地。

2、破敵飛樓。

史思明製作了飛樓,以木幔防箭,掩護攻城。

李光弼令人將城周圍許多地方挖空,飛樓一旦靠近,重量太大,就陷入其中。

3、配合詐降,玩一把大的。

叛軍攻城不利,遂改為圍困。

李光弼:圍困,就是逼我投降嘛!好,我投降!

史思明受降。畢竟:不管是不是詐降,你的人出城來,不降的話我就滅了他!你還能玩出什麼花來?

李光弼還真就玩出花來了。

定約後,李光弼令人在敵軍大營底下挖空,以木架支撐。

受降之日,叛軍都來觀看。突然,營壘塌陷,叛軍大亂!

李光弼順勢殺出,斬俘敵軍以萬計!

通過不斷玩大的地道戰,唐軍越打越有信心,士氣高昂!

把握時機,展開大反擊

就在太原激戰時,洛陽發生了大事:安祿山被兒子殺了!

這一變故,帶來了許多微妙的變化。

對史思明來說,他與安慶緒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

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安慶緒與史思明都想除掉對方。此後,兩人之間進行了一系列明爭暗鬥,直到史思明殺掉安慶緒。

而對其他將領而言,他們對安祿山還比較服(安祿山善御眾)。而安慶緒性格內向,一直與諸將關係一般。

同時,接任的主帥蔡希德”性剛好直言“,一直不太受歡迎,此時要駕馭全軍,恐難服眾。

安祿山死後,安史集團的凝聚力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由是:叛軍眾將各懷心思,人心各異。

時機已到!

李光弼集結敢死士,發起突擊!一舉擊潰叛軍!

其實,眾寡懸殊,李光弼的敢死士最多隻能打散敵軍,要想大規模殲滅敵人是不太可能的。

可是,人心各異的叛軍在被打散後各自散去。(鄴城之戰後,唐軍也是如此。人心離散的部隊一被打散,就很可能會順勢散去。)

由於叛軍在山西時期十分殘暴,各縣十分痛恨。因此,當叛軍撤退時,遭到各縣團練截殺,傷亡慘重!

最終,叛軍傷亡慘重,撤圍而去!

李光弼贏得了太原之戰的勝利!

太原之戰,李光弼兵不滿萬,先後斬殺叛軍七萬級,大勝!

總論:因地制宜

太原之戰,李光弼表現出了超強的綜合能力。他治軍嚴整、重視情報偵察、善於伏擊、敢於決戰。

不過,此戰中,最大的亮點,還是李光弼那些因地制宜的“奇謀”。

1、因地制宜的守城法。

太原城大,修繕需要的時間很長,而叛軍隨時要到,李光弼遂摒棄了傳統的固城方法。

他根據太原的土壤特徵,制定了以土坯“模塊化”加固的策略來解決城牆問題。

他根據太原巨石多的地理特徵,事先精心製作了巨型擂石車,作為遠程打擊的利器。

如此,太原城防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李光弼得以憑城堅持。

2、因地制宜的破壞法。

李光弼針對太原地區悠久的地道歷史,制定了各種地道戰術。

通過從地道小規模騷擾,破敵銳氣;

通過從地道破壞敵飛樓,破敵攻勢;

通過詐降+地道製造混亂,大破敵軍!

這些“奇謀”,在之前的歷史中少見先例,在之後的歷史中也未見覆制。

這是因為:所謂“奇謀”,之所以奇,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戰場形勢下做出的,本就是因地制宜、因時而異!

這樣因地制宜的奇謀,當然不可複製!

很多時候,我們也面臨類似的情況:在常規武器庫中,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時,我們不妨學習李光弼。深入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把手頭上的資源因地制宜地運用起來。或許,我們也可以找到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祝君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