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应万变

《念佛金言录》第14课:念佛应万变,归佛破迷情



法师开示

来自净宗之声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同学们好。《金言录》第21页。


善恶境界皆净土也,此外不求不厌。一切万物,山河大地,吹风起浪之声,无不念佛。

有人看到这里,或许会觉得“这是净土门吗?这似乎讲的是圣道门啊?怎么能说善恶境界皆是净土呢?”

当然,肯定是净土门。但是这种表达,或许有它的文法差别在当中。如果以我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念佛人在人生当中,不管遇到善境界还是恶境界,都把这些弃舍而不谈论,都一向求生极乐净土,在求生净土之外,没有别的所求、所厌。

比如我们一般都求福报,求智慧,求开悟,都是求善厌恶。但是,善也好,恶也好,善境界也好,恶境界也好,都归向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万物,山河大地”,乃至“吹风起浪之声”,就是听到所有声音,比如鸟叫、马鸣,看见一切事物,都想到念佛,何况是种种法义之谈呢?世间无情之物的声音都提醒我们念佛了,因为这里是娑婆,是苦界,这些声音都昭示着无常的苦迫,众生的哀嚎,善导大师就讲“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何况是大圣释迦牟尼佛的种种教导,何况是善知识讨论种种法义,当然都归到念佛当中来。也就是说,不管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感受,一切境皆归于念佛,皆归于往生,不别论种种道理,不戏论。

毫无拟议,唯任凭本愿而念佛也。

有关善恶、智愚、净秽等等,这一切都抛舍在外。弥陀本愿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外一概不论。我们也一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者,不论安心不安心,但任口称,即是正定业,不违他力超世之本愿,于弥陀本愿,既无缺,亦无余。此外尚有何事可用心乎!

唯还愚者之心而念佛也。

我们一般都说“三心”是安心,所谓安心、起行、作业,安心念佛,这是正定业;如果不安心念佛,恐怕不是正定业:这些都是教理上表达的一种套话。但是,这里一遍上人讲的话不按套路出牌,他说“不论安心不安心,但任口称,即是正定业”,似乎跟我们听到的教理相矛盾。其实不矛盾,而且它更直接,就是打破众生这边的执情,众生执定说“因为我有安心,所以我念佛才能往生”,又加了一个“我”的东西放在里面。

这就像走私一样,总要把“我”的东西走私进来。比如原来是修圣道门的,现在他放下了,来到净土门中,他先把定善、散善夹带着一起走私进来,杂进来;定善、散善也排除在外了,他就夹杂“我”,“是因为我信受得好,我安心了,我这样念佛才能往生。没智慧的老太太,光口称就能往生吗?她根本不安心”,讲出种种道理。

这仍然是执定在众生这边。要知道,我们众生的心不可倚靠。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把我们众生这边所有的观念、骄慢、执著通通破除,全然归入本愿称名。众生的“我”难打死,死不干净,总是很顽固地执著“我”,只要还有一丝一毫,就死不干净,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总是搞走私、夹带、偷运,瞒天过海地玩手段。

当已经不再论安心不安心的时候,就确确实实是全身心地放下了。

我也遇到很多人,总是说“我要是能达到某某人那样的信心决定就好了,能像他那样安心就好了”。他另外立了一个标准,他不知道弥陀本愿很简单,“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以最后这片疑情的云彩又挡住了他。

安心就是信心,不安心当然就是疑心,心中不安。如果有人跟你说“信心决定,往生一定;如果有疑心,往生不定”,可是你又不知道什么叫信心决定,说“我只会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我靠弥陀本愿,这样称名能不能往生?”如果有人说“你这样往生不定”,那你心中就恐惧了。

如果善知识说“不论安心不安心,但只称名,决定往生”,你不就像怀抱一块金砖回去了吗?“太好了,我这样就可以往生了”。这样你自自然然就安心决定了,就没有安心不安心这件事障碍在当中。

所以,要善于闻法,也要善于说法。念佛之法确实难说,说得不好,对方就会执著一边。

我们来比较一下,所谓讲信讲疑,一般都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就是对于初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开始不清楚。比如在黑暗当中,看见前面有个人影,“这到底是谁?是老王吗?”这时候就有所谓信疑,这是初级阶段。赶紧走两步,上前一看,“哎哟,是老王”,你们就结伴往前走,一路走一路聊,这时候你还会说“我相信这就是老王”吗?不存在,因为你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谈信谈疑是初级阶段,打成一片就不再论信和疑了。这就是日常生活,生命就是这样。

第二,讲信讲疑都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家的事。比如你到别人家做客,“我走得对吗?这是他家门口吗?”你才有所谓信和疑。你回自己家,你会说“这是我自己的家吗?”你会有这个信疑存在吗?你会说“我相信,这就是我家门口”吗?不存在。对人的认识也一样,你不能说“我就是我,我相信,我绝对相信”,这都不存在。

所以,我们念佛,我们的生命就跟阿弥陀佛成为一体,念佛就是我们的生命,往生就是我们的生命,还说什么信和疑呢?还说什么安心不安心呢?这一切都不谈了。所以,这个“不谈”是在更高的层级说话,也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思、言语所不能及,也就是“如是如是”。

再怎样安心决定,再怎样理解得透达、深入,对阿弥陀佛的本愿也没有增加;再怎样心中不安,再怎样理解不透达,但是念念称名,知道这样必被弥陀光明摄取,决定往生,这样也没有损失。

就像坐船过海一样,你对船的排水量、马力、驾驶、航线再了解,你信心再好,能增加你到对岸的可能性吗?你心中担心怀疑“我身体不好,风浪这么大,这船我还没坐过,到底能不能到彼岸?”你有所不安,难道就会减弱船运载你到彼岸的功能吗?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如果以一遍上人的教导来看,这些都是闲言语。你就不用分心想这些事了,就一向念佛,除了一向念佛之外,还有什么事可用心呢?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没事找事。确实,众生很愚痴,也很执著,都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翻出来,把多少劫、多少辈子之前的事翻出来。最好把这些都丢掉,老老实实、直直白白地念这句佛。

“还愚者之心而念佛”,这跟法然上人的风格是一样的,法然上人说“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问很多问题的,都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或者本身就喜欢东想西想的人。有些老人家,他就很简单,你跟他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哎呀,那好”;说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到净土,“哎呀,那好”。从此之后,他就一串念珠度朝昏,没事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他说“那个师父告诉我,念阿弥陀佛可以到净土啊”。

他不会问那些学过很多知识、好像很有学问的人问的问题,他好像很愚痴一样,“我什么都不懂,都不了解”,什么安心不安心,什么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什么即得往生、当得往生,他都不懂,“我有这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作依靠了”。

“还愚者”,我们本来就是愚拙之人,可是我们不想做愚者,想做聪明人。所以,我们要回归到愚拙的本来状态。

一般人都有这个特点,愿意显露自己的聪明,不愿意被别人视为愚者。所以,如果他愿意安守愚者的身份而念佛,这个人可以讲是大彻大悟了,很多事情都放下了。再说,人真的聪明吗?聪明又比别人聪明到哪里呢?聪明反被聪明误。

越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越愚蠢。而且,在六字名号这个法当中,就算有孙悟空的通天本领,都用不上,使不上劲,不如歇一歇,因为这句名号是“诸佛深智非所测,三乘浅智岂能窥”。

当我们甘心做个愚者的时候,我们真的感到很安乐,什么面子啊,虚荣啊,都没有了,就地一躺,躺在地上休息,身心多自在啊!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愚者,所以要身心放下,彻底靠倒。

面对阿弥陀佛,如果还认识不到自己是个愚者,这就太愚痴了。阿弥陀佛的智慧叫“超日月光”,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我们这豆大的小光,萤火虫一样的小光,甚至根本没有光,遇到了超日月光,居然还不知道自己是愚痴、黑暗,还要显露自己的智慧,这不是根本就没见到佛光吗?没有在太阳下面,一定是在黑暗的房间里。

深深地知道自己是愚者,而且安守愚者的本分;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是愚者,只知道“众生称念,必定往生”,然后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懂得再多,跟一文不识之人,念佛往生的功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不可以骄慢。

生死者,我执之迷情;菩提者,离念之一心。

生死本无故,学亦不契;菩提本无故,行亦不得。

然而,不学者愈迷,不行者更回。

我们所谓的生死其实并不存在,它是凡夫一种虚妄、迷执的认识,认为有生有死。其实在圣者看来,并没有死这回事,死完全是我们幻化出来的影子。我们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有一个“我”。有了“我”之后,就担心,怕死,就迷失在“我”当中。有这种情感的偏执,才有所谓死。

如果以圣者来看,本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叫“不生不灭”。“万法本不生”,没有生,当然就没有灭。万法是这样,作为有情的生命也是这样,所以叫作“妄生妄死”,这是一种冤枉;叫作“幻生幻灭”,这是一种虚幻。

菩提是觉悟,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是灵明觉知的。可是我们起了一念妄念,妄念安立有一个“我”,这一念妄念就遮蔽了本来心体灵明觉知、洞天洞地的彻照功能,就把它遮住了。只要这一念妄念不消除,我们就不能证得心体本具的觉性。

如果不受一念妄念的遮障,就叫“离念”,当下一心朗然大觉,所以经中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菩提者,离念之一心”,这一念把我们遮住了,我们才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其实菩提本来就在那里,心性本觉。

所以下面才说“生死本无故,学亦不契”,生死本来就没有,不是靠你做学问,你做多少学问也没用。本来就没有生死,你再学也不能契合。说“本来有生死,我学到一种知识之后把生死打破了”,它本来就没有,你学的东西对它有什么帮助呢?

菩提也是本来就没有,你再怎样修行也得不到,所以《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提本无”,就是说菩提本来就是那样的情形,并不是我们另外得来的。

虽然这么说,但如果你不学佛法,就更加迷茫,迷情更深;如果你不修行,就更加在六道里轮回,不得出离。虽然知道学也没用,行也没有意义,但这是站在哪个角度说的?这是站在第一义谛的立场来说的。站在究竟真理的立场,你学也好,行也好,最终都是无所得。但是如果你误解了,就此放任,那就永远不能出离。所以,还是要学,还是要行。

因此,舍身而行,尽心而修。此理者圣道净土皆同也,故《法华经》劝言“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观经》亦言“舍身他世,必生彼国”。

不管是净土门还是圣道门,圣道门举出《法华经》,“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这是舍身修行;净土门举出《观经》,《观经》也说“舍身他世,必生彼国”,也讲舍身,不是爱惜这个身命。

但是它们的角度不一样。

然而,圣道门者:自力之行,故舍身命为道;命存之间,以证佛道。

“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是把生命拿来换什么?换无上佛道,在有生之年获得证悟。

净土门不一样。

净土门者:他力之行,故归身命于佛;命尽之后,即证佛性。

《观经》的用语就不一样了,叫“舍身他世,必生彼国”。我们没办法把我们的身命直接归投到无上道当中,这样觉悟做不到。净土门的舍就是“归身命于佛”,我们可能舍不掉,舍不出去,没关系,我们就归,就是保留我们现在的存在,然后彻底打包交给阿弥陀佛,叫“归身命”,这样可能方便一些。

如果以公司来讲,你的公司行号彻底跟我合并了,你原来的人马、岗位、门面,我通通都要了,工资照发,这不就很简单吗?如果让你的公司先破产,然后重新开一个赚大钱、发大财的公司,那你就要处理很多事情,那就不容易了。

圣道门是舍身命为无上道;净土门是归身命于佛,你还可以保留凡夫的身份、生活,甚至还是这样愚痴,但是只要归投南无阿弥陀佛大公司,阿弥陀佛就全部给你合并了,工资照发,上班照来,工人照样有工作,不失业,门面换成阿弥陀佛的,行号也换成阿弥陀佛的,你都是以佛的名义在行事,这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念佛就是多了一块招牌而已,我们还是这个人,只是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牌匾往上一挂,“我这是阿弥陀佛的分店了”,每一个人就像一个小行号。我们原来是什么?贪瞋痴三毒,六道轮回,旷劫流转,罪恶凡夫,这些都是我们的门面。现在不是把这个门面砸了,不是这样的,只要把原来的牌子摘下来,换一个牌子,换成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里面的人、地点还是一样的,没事,这就简单了。

所以,我们早晚都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牌子挂上去之后,再也不要换下来。如果牌子挂一挂,又把它拿下来,把自己善恶的牌子又挂上去了,又论善论恶,那我们这个店面的性质就改变了。所以,千万不能换牌子,要让这块南无阿弥陀佛的金字招牌永远挂在那里,放大光明。

这是讲我们的心识,我们的心就像公司的门面。圣道门是在此土,在我们生命存在之间就证悟佛果,证悟种种果位;净土门是往生之后,到极乐世界开证佛性。

然如吾等凡夫者,一向称名之外,无出离之道。

虽然有两门,但是像我们这样的人,除了净土门一向称名之外,难道还有出离的办法吗?没有了。

《阿弥陀经》言,念佛之人,蒙六方恒沙诸佛护念,决定往生,必无疑也。

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外,无我之身心。

唯一名号,周遍法界,故名“一遍”。

在这句名号之外,整个身心等于都死灭了,也就是无所期望,不打闲岔。这不是说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只记得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起心动念,吃饭啦,儿女啦,那些不能有,不是那个意思。凡夫遇境,固然还会起种种念头,但是这些都在六字名号里,我们是活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之内。

所以他说“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外,无我之身心”。“无我”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不是“无我”作为一个词。“无我之身心”,就是没有我身心存在的空间,一切都打包,卷在这句名号当中。

这句名号能周遍法界,难道不能包容你的身心吗?所以叫“一遍”。这句名号遍达一切,周遍法界,那你想想,你行住坐卧,不管到哪里去,不都在名号之中吗?

可能有人认为“一遍上人理解得很深,表达得很妙。但是我们好像没有理解得那么深入,没有那么高的悟境”。其实也不需要我们理解得多深,就是简简单单地知道“众生称念,必定往生”就可以了,这八个字就是总方针。知道“众生称念,必定往生”,而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毕命为期,这就够了。

我们也在讨论“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有人就问“怎样叫‘过凡夫的日子’?”说实在的,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倒了。为什么把我难倒了呢?我说:“那你不知道你是凡夫吗?难道你不会过凡夫的日子,你现在过的是圣人的日子吗?如果你过的是圣人的日子,我教你过凡夫的日子,我是不是有罪过了?”

我们每天都在烦烦恼恼地过凡夫的日子,这就是“过凡夫的日子”。我们已经是凡夫了,还让别人教我们过凡夫的日子,这没办法教。

但是,他这么问也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往往都过得很不安乐。当然要知道,凡夫过得不安乐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你就按照你的身份——其实在世间我们都是按身份来做事的。要出离世间,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在世间,你就扮演你的角色。如果你是做妻子的,做妻子的该怎么做,你应该知道;你是做丈夫的,你就做丈夫,好好念佛;做儿子的,就以儿子的身份好好念佛,过你的日子;你是上班族,就以上班族的身份,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有道场的规范要求,有信众的期盼,你就以出家人的身份来念佛。总之,这都是凡夫的日子。

既不拔高自己,也不作贱自己。拔高自己,就要伪装成圣贤一样——不必夺人眼目,没有必要;作贱自己也是不尊重己灵。这两种,说到底都是慢,一个是往上的高慢,一个是往下的卑慢。

总之,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安守本分念佛就好。

春去秋来,难进者出离之要道;

惜花咏月,易起者轮回之妄念。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虽然盼望自己修行有进步,可是一年又一年,头发也白了,在修行方面一点也没有进步,出离生死渺茫无期,一点消息都没有。

“惜花咏月”,人在世间,多愁善感的是诗人,其实大家几乎都是诗人,因为我们都是妄情执著。“惜花咏月”,是用花和月代表美好的事物,我们爱惜它,歌咏它,其实都是妄念。自己所爱所好的,这些东西都会引起我们“轮回之妄念”,只要有所取舍,有所贪瞋,有所好恶——这里主要是讲“惜花咏月”,欣赏别人貌美,赞叹好的感情,以为这个世界上还有所谓的真爱。我们都容易生起这方面的妄念或盼望,其实这些念头会把我们永远捆缚在生死轮回当中。

罪障山高,烦恼云厚,佛光之日,不遮眼前;生死海深,无常风烈,真如之月,不宿心水。

这两句主要是讲不开悟的意思。虽然佛光普照,虽然佛法普度众生,虽然诸佛出世,但是我们怎么样?罪障比山还要高,烦恼比云还要厚。所以,明亮的佛光被我们罪障的山挡住了,被我们烦恼的云遮住了,我们眼前看不见普照的佛光,一片黑暗。

我们被生死无常的风霜摧毁,压迫,对真如实相之月,心中丝毫没有了达。如果我们的心水是明亮的,是对天展开的,月亮就会投影在水中。可是,我们是染污的生死海,无常的风浪又汹涌不停,虽然有“真如之月”,但是怎么能宿在我们的心水当中呢?就见不到。

随其受生,从苦入苦;随其归死,从冥入冥。

六道之衢,无不迷之处;四生之枢,无不宿之栖。

生死转变,梦耶现耶?

言其有者,云上烟消,虚空无留影之人;言其无者,恩爱别离,心中有断肠之叹。

这是讲生死轮回的情形。受生了,不管是在哪一道,本来我们是希望离苦得乐的,结果我们从苦走向更苦的深渊。死了,能投胎到更好的地方去吗?也不可能,反而从黑暗走向更深的黑暗,冥途杳然不知。

“六道之衢,无不迷之处”,“衢”是街头。在六道轮回中处处流转,处处迷茫。

“四生之枢,无不宿之栖”,“四生”是胎、卵、湿、化,“枢”是门的转轴。就是说我们在这四种生命形态中,像门的旋转一样,一会儿是胎生,一会儿是卵生,一会儿是湿生,一会儿是化生,这种种生命形态,我们都受生过。

“生死转变,梦耶现耶”,生死转变无常,真的犹如大梦。说是梦吧,好像又很真实,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呢?

“言其有者”,如果说有,“云上烟消,虚空无留影之人”,如果送到火葬场去,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看着火葬场的烟筒里冒出来的烟,说“某某人,你在哪儿呢?”昨天还在喊着打麻将,今天呢,就“云上烟消,虚空无留影之人”。

“言其无者”,如果说没有,“恩爱别离,心中有断肠之叹”,亲人走了,就感觉心中悲苦得连肠子都要断了。

芝兰契袂,抱尸悲叹之炎,不解红莲大红莲之罪冰;鸳鸯衿下,湿眼慈爱之泪,难灭焦热大焦热之业火。

“袂”是衣袖;“芝兰”是指好朋友,友谊很好,如芝如兰。关系非常铁的哥们儿走了,你心中悲痛难忍,抱着他的尸体再怎样悲哭,一片热恼,一把热泪,但是你能化解他下寒冰地狱的罪障吗?没有力量。

我们是没有力量救拔别人的,只是洒一把热泪而已。再怎样恩爱的夫妻,或者父子、母子、朋友,对方死了,我们也只是洒眼泪,眼泪能灭掉他在地狱里受的业火吗?

好,我们这堂课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