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打仗老是缺钱,皆因对商人太“仁慈”了

明朝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本来李自成是有希望成为下一个朝代皇帝,但却在入主北京后一系列的错误决策,葬送了大好江山。

对于明朝的灭亡很多人还是觉得可惜的,李自成在进攻北京前,曾要求崇祯给100万两的犒军费,就主动不再和朝廷对抗,并且可以率领大军北上抗清。

这等好事崇祯能遇上,简直是走了狗屎运,在农民军取得绝对优势情况下主动言和,只要了区区100万两的军费,崇祯应该立刻答应才对,这可是挽救大明的绝好机会。

明军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偌大的明帝国这时的国库却连100万两都拿不出来,明朝真的有这么穷吗?明朝的税收在哪里?

事实上明朝的国库的确是没钱,国家和人民虽穷,但官绅地主们却富得漏油,他们坑了崇祯,一转眼换了身衣服就变成了大顺的臣子,李自成抄家时得到的钱粮不可计数,高达7000万两,李自成都感惊讶了,自己只要一百万两应该是要少了,崇祯都不愿意给,随便让这些大臣们出个零头就够了,人家崇祯是愿意给了,但这些大臣却到处哭穷,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大明虽然亡了,还有大顺,还有下一个皇帝,照样有官做,话说回来,明朝的官绅地主为什么会那么有钱呢?

明朝的税收主要靠田赋,朱元璋当时将全国的户口分为田户、军户、佃户等,农民只要有田,国家的税收就不会断崖式下降。所以在明朝的初期,人口基数虽然少,但国家税收却不低,明初的国家收入比明中后期的任一时期都高。明成祖五次北伐,每次数十万军队都没有拖垮明朝财政就是这个原因。

明朝农民

到明朝的中后期,卫所制度崩坏,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卫所失去土地,这些土地都被官绅地主霸占,很多军户有名无实,流离失所。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些官绅地主连农民的土地一起霸占了。

土地就是农民的生命,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只能给地主们打工,年年辛苦却得不到温饱,尤其是后面战争频繁,明朝开始征“三饷”,分别是辽饷、剿饷、练饷,这是正常税收之外另外征收的,一些官员乘机压榨百姓,说是三饷,到开始征收就不知道是几饷了,严苛的税收政策逼得很多农民流离失所变成了流民,流民是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李自成发展快还是基于流民的基数大。

明朝官员

明朝政府对百姓残忍,却对官绅和商人额外善良,明朝的官员是纳税是很少的,官绅少纳税自古有之,只要你考取了功名免徭役,所需要交的税也是很低的,本来当官的少交点税也情有可原,但是到明朝末年,官员们官官相护,借助朝廷的名义到处征税,借机敛财,国家很大部分钱财都落入了这部分人手中,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却一毛不拔。

明朝官员

明朝是一个重农抑商的非常严重的朝代,朱元璋善于打天下,却不善于经济,明朝建立后,可能朱元璋小时候常受商人和贪官的压榨,他十分痛恨这两类人,经济上不承认商人的地位,不允许参加科举,把江南地区的富商迁出,很多富商因此资产全失,方孝孺评论到“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既然讨厌商人,应该加重商人的税收才对,但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收你们商人的税,不承认商人,洪武年间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当时江南地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商业发达。西北地区却民不聊生,朝廷反而在西北地区加征税赋,商人们应交的税都转移到了农民身上,更令人惊讶的是地主们的操作,为了少缴税,地主和商人们把财产挂靠在官员名下,这样就不用缴税了或少缴税。低商业税导致明朝内部两极分化严重,朝廷拼命加税,国库就是没钱,本应该交钱的商人却过着纸金迷醉的生活。

明朝商业

更讽刺的是,扬州地区的商人为了不让刘良佐的军队入城驻扎,自愿拿出一百万两犒军,明朝的商人对明朝是有多恨呢?一方面也是反映了明朝的确是不得民心了,灭亡也是天数已到。

明朝对商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后期想收却收不上来了,仅靠吸农民的血是远远不够的,低商业税是明朝末年打仗缺钱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