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章阿姨看著我用電動打蛋機打出來的奶油,一個勁搖頭:“不行,不行,這個奶油太稀了,立不住。”

事實上呢,5個雞蛋的蛋清用我的打蛋機打發了15分鐘後,打蛋機都已經發燙了,,奶油已經稠密到把鍋子倒過來,一滴也不會流出來的地步。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被鄙視的奶油)

可章阿姨還是說不行,沒有達到老底子海豐西餐社的審美標準:“拿這種奶油灌進蟹兜裡,要被顧客罵的!那可是用糧票才買得到的好東西!”

章阿姨,大名章紅霞,是海豐西餐社培養出來的西點師。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網上搜到的海豐西餐社,看起來還蠻洋氣)

說到海豐西餐社,那是屬於好幾代杭州人的集體回憶。章阿姨退休後,在一家餐廳發揮餘熱,手藝不但沒有擱下,反而越來越精進。

這次找到快報美食狗仔隊,是章阿姨感慨於現在的西點,都越做越精細了,她想趁現在還做得動,給我們還原下當年海豐西餐社的兩大爆款:蟹兜和司考。

結果,章阿姨倒是老當益壯,陪了章阿姨多年的一臺老攪拌機,出了故障。因為型號實在太老,去專門的炊具市場都不一定配得到,只好用我家裡的小打蛋機充下數。

結果就出現開頭那一幕,我和攝影都覺得,這奶油已經夠稠密夠細膩了,章阿姨還是嘆氣:“離真正的海豐味道還是差了一點。”

章阿姨製作過程

什麼是蟹兜?什麼是司考?

一開始,和章阿姨是電話溝通,章阿姨一口杭州話,說要給我們做

蟹兜司考

“司考”我是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不就是司康餅麼?硬硬的一小塊,號稱英式下午茶必備。想不到老底子的杭州城,已經噶時髦。

但是蟹兜我可真猜不出是啥,上網去搜,顯示出來都是用大閘蟹、青蟹、梭子蟹做原料的——中餐。

考慮到西式糕點很多都是法文,又特意去請教了一個懂法語的朋友。這朋友說,沒有直接的單詞對應這兩個字,但是她懷疑很可能是以前上海人說的“哈鬥”,也就是現在的泡芙。

回頭去問章阿姨,果然就是泡芙。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為啥叫蟹兜?章阿姨拿一隻烤好的泡芙給我看:“把中間這裡切開,但是又不可以切到底,可以翻上翻下,你看,這個顏色,這個形狀,是不是很像湖蟹的兜?”

章阿姨和海豐的緣分

1965年,16歲的章阿姨,因為父親意外去世,變成了特困家庭子女,被海豐西餐社特招進社。

一開始,從服務員做起,端過盤子,賣過冷飲,後來,社裡的老職工指點她:“小姑娘,想辦法去學門技術來。”

於是,章阿姨就放棄了熱鬧的前臺,進了工場間,學起了做西點。

章阿姨記得,主要有兩個師傅教他們這班學徒,一個是上海國際飯店過來的姚師傅,另一個是旁邊新會酒家的黃師傅。姚師傅教他們做各種蛋糕,司康和蟹兜則都是由擅長做粵式糕點的黃師傅傳授。

時間過去了這麼多年,提起這兩位師傅,章阿姨依然滿心感激:“他們真是太好了,教起我們來,一點都不藏私,所有竅門都肯告訴我們。人家說什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做師傅的總要藏一手,他們身上一點也看不到。”

半個世紀過去,章阿姨仍舊清晰地記得,姚師傅教她蟹兜時的訣竅:麵粉要燙熟,不可以半生不熟,行話叫“燙麵”。

放蛋時要均勻,一隻只依次放下去,不可以一下子就放上五六隻蛋。麵粉拌的時候,要耐心地一層層堆上去,不可以用手大力揉捏,因為你做的是蟹兜,不是燒餅。

半個世紀前海豐怎麼做西點

司考和蟹兜,是當年海豐的兩個當家爆款。

50多年過去,說起它們當年的售價,章阿姨張口就來:“蟹兜1兩糧票6只,每隻1角。後來好像漲到了1角2(分錢)。司考分兩種,標準粉做的,一兩糧票6分錢1只,富強粉做的,一兩糧票7分錢1只。”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不要說分幣,連角幣都已經快退出舞臺,可是在章阿姨的年代,這可是實打實的高消費。

章阿姨記得,她那時候的月工資只有34.5元。因此,蟹兜也有半兩糧票買3只的套餐。

既然屬於“高消費”,那麼相應的,也要有高品質去配它。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喝牛奶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在海豐的員工內部卻流傳著一個說法,在海豐,“牛奶當水用”。

這次幫我們復刻海豐當年的味道,章阿姨最犯愁的,是她不知道去哪裡找當天現擠的新鮮牛奶。

以前,海豐用的牛奶都是半山奶牛場當天現擠的新鮮奶,每天凌晨三四點,奶牛場的阿牛師傅就開著大貨車來送貨了。一桶至少50斤,每天至少用三桶。“司考也好,蟹兜也好,一滴水都不放,全部是純牛奶。”章阿姨強調。

現在做糕點,哪怕是在家裡,配置烤箱都是尋常事。當年在海豐,用的卻是爐子。師傅們每天先用摻水的煤屑發爐子,然後用鏟子把煤球鏟進去燒。

至於溫度,什麼200度?230度?沒有的,全靠老師傅們目測,手工調整。

早上爐膛溫度低,先做蛋糕、蟹兜。晚上爐膛燒得火燙了,那就做司考和麵包。

蟹兜最後一道工序是往裡面填奶油,奶油是用蛋清加糖漿打發而成,電動打蛋器?一開始也是沒有的。

章阿姨和師兄師姐們,每三個年輕人一組,手工打發!幸好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配備了電動打蛋器,對於章阿姨他們來說,屬於重大科技改革。

以前的口味好吃嗎

這次幫我們復刻海豐當年的經典,我們和章阿姨出現了不小的分歧。

一是份量,每隻蟹兜、司考的量把我們都嚇到了。尤其是司考,那麼沉甸甸一隻!章阿姨反覆強調,一隻至少要用一兩面粉,我們建議減半,不然,一隻下去,肚子就飽了,晚飯都吃不下了。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章阿姨不肯讓步:“人家用一兩糧票來換的,你至少要回他一兩面粉。”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司考原料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蟹兜原料

二是原料,油章阿姨一律用豬油,雖然我們詢問後得知,植物油也可以,但是章阿姨堅持豬油更香。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三是口味,章阿姨熬了厚厚的糖漿來調味,一斤麵粉要配三兩糖,我簡直崩潰了,這是要跑多少步才能消耗掉的熱量啊。爭到後來,章阿姨笑了:“哎,我忘了,現在人的要求啊,和老底子是不一樣了。”

不過,最後我們還是同意了章阿姨的意見,既然是復刻,那就原汁原味,真刀真槍,看看老底子的杭州人喜歡吃的西點是啥樣子。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烤之前的司考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烤好的司考

結果,司考和蟹兜一出爐,還沒吃,那股香味就已經把我們驚到了。章阿姨覺得遺憾,主要是奶質和我那隻打蛋機拖了後腿,導致蟹兜裡的奶油品質配不上“海豐”二字。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烤之前的蟹兜

60年代的海豐西餐社,當家爆款甜點:“司考”和“蟹兜”

烤好的蟹兜

但我和攝影師已經極其滿足。純牛奶、麵粉、豬油、蛋清,如此高熱量的組合擱現在都好吃到犯罪,從前的杭州人,如何抵抗得了?

什麼人會來海豐吃西點

司考從在海豐現身那天起,就是頭號明星。杭州人極其熱愛這款“英式下午茶必備糕點”,平時喜歡買一隻當點心吃,到了學生春遊、秋遊的時候,有疼愛孩子的父母也會給孩子買上一兩隻。

那時候,如果你可以從書包裡摸出一隻司考餅,約等於現在摸出一隻蘋果X。

司考每天晚上6點半開賣,春遊秋遊這幾天,不到5點,就已經有死忠粉來排隊。隊伍長的時候,要從海豐門口,一直排到西湖電影院。章阿姨認為,司考勝在價廉物美,攜帶方便,而且,實墩墩的個頭,非常耐飢,極其符合那時候杭州人的審美。

蟹兜是僅次於司考的二號明星,蟹兜相對嬌貴,攜帶起來沒那麼方便,因此以堂食為主。

當時的年輕人談戀愛,西湖電影院一場電影看好,海豐西餐社落座,大部分要麼點淇淋果露要麼點綠豆湯,捨得花血本的,會給女朋友點一隻蟹兜。偶爾,也會有人要求,用盒子把蟹兜精心包裝好了,買去送重要的客戶。

章阿姨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杭氧的一個工程師。40多歲年紀,穿那個年代非常罕見的西裝。每天晚上7點鐘趕到海豐,點上一杯清咖啡,雷打不動坐上一個多小時。這個老客人,每天扳牢來報到,章阿姨他們送了個綽號給他,“老咖啡”。只要他一來,前臺後座,大家就都默契地暗地裡招呼一聲,“老咖啡來了。”

沒錯,作為杭州城裡很長一段時間,最高大上的西餐社,海豐當然也售賣咖啡。咖啡粉買來,章阿姨他們手工熬製而成。時價盛惠人民幣7分錢一杯。

附錄1

司考做法

麵粉過濾,一斤麵粉配三兩糖。加入熬熟的豬油、純牛奶,加少量小蘇打、泡打粉,和好面,切成方塊,烤箱溫度230度,烤20分鐘左右。

蟹兜做法

麵粉加純牛奶、熬熟的豬油,揉成糊,裝入裱花袋,擠成一坨坨,這就是蟹兜的“兜”。進烤箱,同樣230度烤發,時間麼自己根據大小厚薄掌握,總是在半小時左右。

雞蛋清打發成奶油,一邊打發,一邊陸續添加糖漿。章阿姨對奶油要求極高,家裡自己做,能打多濃就多濃,請不要憐惜打蛋器。然後用刀將蟹兜中間部分剖開,注意不開剖到底,然後將奶油填進去,搞定。

(不要怪我寫得為什麼這麼簡略,誠心想做,隨便去找本烘焙書,這裡我就偷懶少打幾個字) 。

附錄2

海豐部分飲料

純牛奶,0.18元一杯。牛奶衝蛋,0.23元一杯。咖啡,0.07元一杯。可可,0.08元一杯。赤豆湯、綠豆湯,0.1元加1兩糧票1碗。

這些價格來自章阿姨記憶,可能與實際有出入,但相差也就在幾分錢。至於糕點,除了司考和蟹兜,章阿姨他們做的吐司、菠蘿麵包、紙杯蛋糕、鹹羅宋也非常好賣,有浙大的老師,穿越半個城市就是為了來買幾塊吐司。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從玉泉來到湖濱,這是真愛。

特約攝影 魏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