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世界上很難有這樣一條路,

能和唐詩之路媲美。

懷揣著不同理想和前程的詩人,

用雙腳走出了一條中國文化史上,

舉足輕重、絕無僅有的道路。

而寧波,

正是這條路上,

不可或缺的一顆璀璨明珠。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位於浙江的唐詩之路,一條在浙東,一條在浙西。浙西以新安江——富春江為主體,歷來被人們稱為“錦峰繡嶺,山水之鄉”。而浙東的唐詩之路,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專家學者實地勘察所認定,從錢塘江開始沿浙東運河經紹興、上虞和浙東運河中段的曹娥溯古代的剡溪(今曹娥江及其上游新昌江)經嵊州、新昌、天台、臨海、椒江以及餘姚、寧波、東達東海舟山和從新昌沿剡溪經奉化溪口至寧波的具體的一條道路,全程長190公里,所及面積達2萬多平方公里。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據史書記載,唐代有321位詩人遊歷過浙東這條風景線。有“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齡、駱賓王;有“飲中八仙”中的賀知章、崔宗之;有“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紳、李德裕;有“晚唐三羅”的羅隱、羅鄴、羅虯,他們或單騎仗劍做壯遊;或淡泊紅塵、投身山水做隱遊;或“時危身適越”做避亂遊。浙東的這條山路,真真切切的成了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之一。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浙東唐詩之路鋪設在寧紹平原之上,山水交匯抵達寧波。千百年的時間,有多少人路過這裡,又有多少人為此留下過隻字片語。歲月奔赴前行,歷史層層積澱,寧波的今天,那些雜草叢生的山野間,因為承載著唐詩之路的過往,而展現出景色之外的另一種風雅。

鹿亭:山高水長佳客來

四明山寺·鹿亭

唐·陸龜蒙

鹿亭巖下置,時領白鹿過。

草細眠應久,泉香飲自多。

認聲來月塢,尋跡到煙夢。

早晚吞金液,騎將上絳河。

一座四明山,成為了全唐詩裡灼灼生輝的地標。江南之地,山以靈秀為美。山巒青翠相連,溪流潺潺,四季分明色彩斑斕的植被以及山野人家,都曾喚起遠道而來的詩人們柔軟的觸感。李白四到浙江,三入四明,留下氣勢磅礴的“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紅光散,光輝照雪崖。”孟浩然、杜甫、白居易、劉長卿、孟郊、賈島、杜牧、皮日休、陸龜蒙等等著名詩人,都無不以來此一遊作為人生一大快事。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餘姚一帶的四明山是唐詩之路的中段。一路探幽吟唱而來的詩人,行到此處,撣去長袍上累累塵土,溼漉漉的空氣中野花和泥土的芬芳挽留了他們,在驛站或草棚的桌子上寫下永恆的詩句。

四明山山麓的鹿亭鄉,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驛站,早在秦漢時起,歷代就有不少方士仙客託跡於此。明代大學者黃宗羲的《四明山志•九題詩》載:“孔祐至行通神,隱於四明山,有鹿中箭來投祐,祐為之養傷,愈,然後去,故於祠宇觀側建鹿亭。”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晚唐時期,隱居四明山的高士謝遺塵曾到吳地,拋出四明山九題請吳中名士陸龜蒙作詩,其中的“過雲”、“雲南”、“雲北”講的便是杖錫山所在的“四明山心”一帶。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隱士們的生活為鹿亭覆蓋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曉鹿溪旁的中村在季節更迭繁華落盡後淳樸依然。亙古不變的炊煙裊裊瀰漫山間,那首久遠的詩停留在這裡成了歲月的一部分。

TIPS:

詩路尋跡:中村、四窗巖

最美季節:四明山一年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能領略獨有的風騷,尤其秋季,色彩斑斕。

溪口:輕舟駛過萬重山

壯遊

唐·杜甫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千年的輕舟飄過剡溪,烏桕樹的蓋幔下,涼風如許。一生好入名山的李白來了,山水情懷的杜甫也來了,剡溪的流水裡一遍一遍地盪漾著詩的想象。近代溪口古鎮的名聲因蔣氏故里而遠播,而穿鎮而過的剡溪記錄了溪口過去的輝煌。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自古以來“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一直為世人稱道。全長二百公里的剡溪,又名剡江、剡川,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寧波溪口,環繞會稽、四明和天台三座名山蜿蜒而來。剡中是唐詩之路的集散地,這是有眾多唐詩的“詩證”。崔顥贊剡溪“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白樂天詠剡溪“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

古代剡縣地域是今天嵊州市、新昌縣和溪口鎮西部,從九曲剡溪古人便開始了一路上探幽掠奇、尋仙訪道。剡溪與曹娥江相連,至寧波一段更綺麗多致風華絕倫。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唐代詩人們紛紛入剡主要仰慕東晉遺風,而嵊州金庭是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處,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也就出生在這條古道上。著名的四明山旅行指南詩《九題詩》中,提到的溪口地名中“雲南”,便指的是桃花坑,如今改名為棲霞坑,這裡同金庭相距20公里,相傳為王羲之後人繁衍徙居之地。

如今的棲霞古村,桃花流水,青瓦黛牆,古風撲撲,鄉人所築的王氏祠堂殘存記錄著祖先的淵源。在唐詩之路上,舊日的桃花坑不僅寄託了文人們對於魏晉精神仰慕,還還原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詩情畫意。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過金庭而入雪竇,劉長卿、賀知章、孟郊、施肩吾、陸龜蒙、皮日休、崔道融、方乾等百餘位唐朝詩人,踏歌而行,佳句泉湧,構成了雪竇山奇峰秀色的浪漫情懷。後世紛紛循跡而來,以致到了宋代,雪竇禪寺空前興盛,成為“五山十剎”之一。

唐詩之路行到奉化,文人騷客的腳步留戀在剡溪的清逸、雪竇山的異秀以及桃花坑的幽靜中。千百年埋跡於深山的江南美景,也唯有以這樣一種風花雪月的形式遇見了知音,才顯得猶如宿命般永恆。

TIPS:

詩路尋跡:剡溪、雪竇寺、雪竇山、棲霞坑

最美季節:春季桃花奼紫嫣紅滿溪口,是最佳遊覽季節。

丈亭:一段延續的詩

發丈亭

宋·陸游

姚江乘潮潮始生,長亭卻趁落潮行。

參差鄰舫一時發,臥聽滿江柔櫓聲。

丈亭的楊梅紅了,映襯著運河如霞光般嫣紅。欸乃搖櫓聲載著歷經山水的詩人行到此處,離海已經不遠了。這個水鄉澤國,因水而匯聚成鎮,運河上繁忙的船隻雲集,充滿市井的人間煙火氣息。

“一水分二派,三江閤中流”滔滔姚江東流至丈亭古鎮分兩支,南支姚江(舊稱慈溪江、前江、大江)繼續奔向大海,北支慈江(舊稱後江、小江)經慈溪古縣城折向東南,由小西壩重入姚江。於是丈亭,這個自然形成的古鎮,成了寧紹水陸通道上的重鎮。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丈亭的文化積澱是唐詩之路的延續,北宋燕肅《海潮論》稱:“海商舶船怖於上潬,惟泛餘姚小江,易舟而浮運河,達於杭、越矣。”說明該地江面波瀾壯闊,水運業一向發達。

千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騷客經水路過丈亭,於寂寞時寫下一首首傳送千年的詩篇。王安石所的《泊姚江》、陳著《泊丈亭》、王淮《丈亭渡》、查初揆《丈亭泊潮》、姜宸英《歸舟晚泊丈亭》等,唐時還未來得及領受舳艫千艘的詩人們,終於在另一個時代迎來了丈亭最耀眼的繁華。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光緒慈溪縣誌》稱丈亭老街“月逢二、五、八日市”,每當市日來臨,遠道而來的趕集人潮攜帶山區和平原地區的物產在此交易,人聲鼎沸,摩肩接踵。

於是,老街裡常年瀰漫著山貨食物所散發出的穩妥氣味,如水一般滋養著這裡的人們。如今,即便集市消散了,船隻停泊了,臨水的人家洗洗刷刷的生活裡保留著往日質樸的生命力。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三百餘米的老街上,牆面斑駁,朱漆盡褪,磨亮的青石板泛著青瓷的光,臨江的一邊都是青瓦、排門、木柱,史上顯赫的丈亭渡,幾級石階,一個涼亭,看似簡陋的埠頭上依然留有昔年運河畔的影子。

這裡不僅流淌過詩,也有“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越窯秘色瓷順著姚江水運到寧波,再從寧波經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日本、朝鮮、西亞、非洲等地。詩路與商路,一個大雅一個大俗,卻在丈亭的潮水下巧妙交合。

TIPS:

詩路尋跡:老街、浙東古運河

最美季節:人文氣息濃郁的丈亭,重在體會水鄉人家的悠閒生活,親手撫過留在古鎮上的滄桑歷史,一年四季皆適宜。

寧波境內,唐詩之路拾遺

月湖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四明狂客”賀知章沿著唐詩之路劃溪而下來到寧波,卻獨愛月湖。唐天寶二年,賀知章上疏辭官,先閒居紹興,後隱居月湖,由此遊覽足跡遍佈四明山水。

月湖開拓始於唐代,引鄞縣西南鄉它山堰的水積累而成,到了宋元年間已經形成了月湖十洲,風光旖旎。唐宋以來,寧波衣冠輩出,人物鼎盛,文人、學者多憩居於月湖畔。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

寧海雙峰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李白最著名的遊歷浙江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五十里,東接東天台山。而歷史上天姥山,在唐代屬剡縣,五代後屬分立的新昌,在歷史上稱“新昌飛地”,直到1949年8月才劃歸寧海,今在寧海雙峰。李白夢遊的天姥就指今寧海雙峰,它在新昌縣東五十里,詩中一句“天姥連天向天橫”,疑似說我們寧海雙峰一帶的橫峰。

東錢湖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東錢湖早在晉的時候就有記載,西晉著名學者陸雲在《答車茂安書》中稱,“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澤,東臨巨海”。東錢湖古時候稱“錢湖”,唐代時稱“西湖”,當時縣治在貿山,湖在縣治之西故名。

唐代賀知章隱居寧波,自然不會錯過東錢湖的幽靜,雖然如今難以找到他描寫東錢湖的詩,然而晚年居於東錢湖畔養老的歷史名人史浩,在一首《遊東錢湖》的詩裡提到賀知章當年在寧波這一帶的遊歷:“行李蕭蕭一擔秋,浪頭始得見漁舟。曉煙籠樹鴉還集,碧水連天鷗自浮。十字港通霞嶼寺,二靈山對月波樓。於今幸遂歸湖願,長憶當年賀監遊。”

在唐朝詩人的眼中,寧波究竟有多美?

這個週末跟隨唐詩的步伐,

尋找最美的寧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