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很多書”不等於“有閱讀力”,斯坦福學霸:閱讀面更重要

口述|鞠茜

少年商學院資深講師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碩士

我兒時是在南京非常好的中小學讀書的。加上個人的習慣,從小就有讀名著的習慣,不僅是中國的,還有世界的,這讓我有“足不出戶,行遍天下”的感覺。從初中開始,接觸到英國文學,就像很多人,都是從英國的小說讀起,從《簡愛》、《傲慢與偏見》裡得到情感啟蒙,然後才是美國的、德國的、法國的、日本的……

讀得越多,我越意識到整個世界並不是只有我們家,我們學校那麼點大,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東西。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也推動我到英國、美國學習,但到美國,特別我到斯坦福讀研究生時,我卻發現,從小廣泛閱讀世界名著,從來都不是一種更高的要求,而是一種必備的素養。

從斯坦福到哈佛

閱讀量有多重要

看到北京四中國際校區的石國鵬校長曾說,“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孩子將來出國留學就是天大的笑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斯坦福為例,平常上課,老師沒有教科書,要學生自己去借相關的書。這也要求學生能在很快的時間裡,搞懂大量文獻的精華在哪裡,具備快速概括的能力。

此外,3個月為一個學期,每3個月當中,又有一次期中考試,要學生完成一篇論文,然後期末考試時,再完成一篇論文,每完成一篇論文可能需要讀10-20篇文章,甚至是專業的書籍,最後要形成自己的觀點。

不僅是斯坦福,現在非常多頂級名校開設通識課,如果入學時知識面不夠大,不知道自己對哪一個東西感興趣,會比較迷茫。像一些比較老牌的學校,比如哈佛、耶魯,人文氣息比較濃,如果學生從小沒有大量名著的閱讀訓練,也很難融入進去。再加上,學習英語,學到後來,就會發現,有很多比較經典的語言用法,都是從名著中來的……

回到當年斯坦福我在的那個班,班上有美國的,英國的,巴西的,亞洲的,當然也有其他中國的同學,就閱讀數量,我們也不差,但美國學生,對於文本的感覺,真的非常好,他們能瞬間抓住整篇大概一千來字的專業文獻,到底想要說什麼,並且迅速提出自己的思考。

這當然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去理解西方的文體,本身就要轉一個彎,想一想,所以沒有那麼快。但也和美國人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就提供的系統的閱讀訓練有關。

“看很多書”不等於“有閱讀力”,斯坦福學霸:閱讀面更重要

“看過很多書”不等於“有閱讀力”

我原來在美國一個頂級的私立中學待過一陣子,看到他們的閱讀課,和我們的閱讀訓練,還是有差別的。

我們比較強調正確答案,強調一個作者就是表達一個意思,此外,可能會談到這個作者的一些背景,但更看重文本表達什麼意思,但美國不是這樣,他們更強調透過文本用各種不同的學科知識,去理解它。

他們的閱讀作業就和我們的不一樣。我們的閱讀理解題,很喜歡讓人總結,“以上說明了什麼。”他們的閱讀作業,更多是論文式的,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一個文章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而是會給你一些線索,讓你去思考一件事情,一段文本也好,一本書也好,都只是你思考一件事情的起點。

比如“哈姆雷特值不值得人們的同情?”這個題目,你要有自己的觀點,還要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段文本,甚至一本書,肯定就不夠了,得看很多其它的資料。

這樣的閱讀訓練,自然解決了2個問題。

第一,是閱讀面。美國學生上了中學後,也很忙,每個學期讀的書,也很有限,但老師會提醒大家,“你看這本書看得很有趣,你對它做一個主體閱讀,你找同時代的其他作家做一下比較。”

比如孩子讀一本科幻,科幻是講機器人,那麼,能不能找所有機器人的書都做個比較?比如孩子讀狄更斯,看到那時的英國,工業革命剛剛結束,有“人吃人”的現象,那這個時代到底是不是真實的?他就要去找找同時代的其他英國人,乃至法國人,是怎麼寫的。通過孩子感興趣的一個點,讓孩子的閱讀面不斷擴大。

第二,是閱讀力。很多人喜歡讀小說,因為有精彩的故事情節,不是說看故事情節本身有問題,但在情節背後,作者到底想說什麼?為什麼這麼說?……經常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問題,能鍛鍊孩子的閱讀力。世界名著不是網絡段子,不能只看精彩的造句,背後閃閃發光的思想能給孩子更多養分。

“看很多書”不等於“有閱讀力”,斯坦福學霸:閱讀面更重要

世界名著是訓練孩子

獨立思想的絕佳利器

美國人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前面提到的閱讀課、閱讀作業,就是提供一個渠道,讓孩子有平臺發表自己的意見,沒有人會因為你說的怎麼樣而打壓你,大家都更加關注你為什麼能得到這個結論,這本身已經是一件讓人挺興奮的事情。

而很多學校還有類似戲劇的課程、社團,社區裡也有免費開放的圖書館等,這也刺激了孩子去閱讀更多名篇名章。甚至不少美國小學還開始減少或取消家庭作業(或延長孩子在校時間,讓孩子在學校把作業做完再回家),轉而要求孩子每天閱讀。

為什麼他們願意讓孩子花那麼多時間閱讀世界名著?這和美國教育的精神有一定的關係。斯坦福的校訓是“自由之風盡吹”,其實美國人,最希望孩子具備的就是獨立思考的創新能力,思想上得自由,而名著就是他們實現這個目的非常好的載體。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不只是美國人,世界上所有重視閱讀的國家,都有很多學者驗證過,名著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一直流傳下來,不僅因為它很值得你一讀再讀,而且因為它的深刻。真正好的書,作者通常不會跳出來跟你說話,而是把解釋權留給讀者,你從中看到了一些東西,每隔一段時間,成長了,去看更多書,再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原來早已經被人說透了。

比如我現在都記得,我在美國學校看到的一個特別的現象,同樣是莎士比亞,他們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都會讀莎士比亞,為什麼呢?因為在不同階段讀莎士比亞,理解力不一樣。

作者不會試圖說服你,而是展示最純粹的人性,人與科技、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所有東西都濃縮在裡面,像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或者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談政治,再比如《銀河鐵道之夜》,談生死……和這樣的作者交流,就是一種很好的理解力和獨立思考的訓練。

“看很多書”不等於“有閱讀力”,斯坦福學霸:閱讀面更重要

給家長和孩子的3點建議

後來我回國,加入少年商學院,為中國的孩子開展了一系列美式的閱讀實踐課,就是想把美國教育對閱讀的思考和訓練的精髓,帶給我們的孩子。這個過程,接觸了很多學生,很多家長,如果要就閱讀給什麼建議的話,有三點,我認為比較重要。

第一、閱讀面比閱讀量重要。

知識面的拓展,越早越好,因為9歲以前,人的好奇心是比較強的,有一種特別強的探索慾望,這個時候,把整個閱讀面鋪開,讓孩子知道,哦!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不一樣的東西!——他們以後才有可能有興趣去做更多學習。

我強調閱讀面,而不是閱讀量,是因為我發現,很多家庭都很鼓勵孩子閱讀,讀越多書越好,拼數量,但不做引導,這就很容易帶來一個問題——孩子在閱讀上“偏食”,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個學生,非常喜歡歷史,多喜歡呢?他媽媽都開始擔心孩子一有空就去書店,鑽到歷史那一區裡,別的書都不看。

這種時候,父母是干涉呢?還是呵護孩子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閱讀興趣?我覺得,“干涉”這個詞聽起來不太友好,但引導是一定要的。

在斯坦福,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文和科技是相通的。在國內,很多人要不是學文,要不是學理,表現到閱讀上,也把文科書、理科書,嚴格區分開。但在斯坦福我就發現,學純文科的人,同時也可能用大數據來分析文科每一個字出現多少次?有什麼意義嗎?學純理科的人,也需要讀科幻小說,瞭解人文上的思想。

現在有一些孩子,他們的知識面其實是很窄的,比如一個喜歡科學的孩子,他可能就只讀科學,但只有當知識面足夠廣,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你才有可能思考“我將來要幹什麼”。

所以要引導,如果沒有引導,孩子本能地就會喜歡自己第一眼看上的,一直讀下去。但不是說強掰,而是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比如我喜歡歷史,我看了書,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伊麗莎白一世是怎麼統治的,因為她在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都出現了,為了更好地瞭解莎士比亞,我就去看了伊麗莎白一世的傳記,瞭解那個時候的英國……

“看很多書”不等於“有閱讀力”,斯坦福學霸:閱讀面更重要

第二,讓閱讀融入孩子,而不是打發時間。

接著談具體的閱讀方法,孩子是需要我們清楚地告訴他們,書還能怎麼讀?

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曾經說,“如果閱讀不能融入自己,那就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消遣。”我自己作為學生時,閱讀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消遣,那個時候想不到那麼多,知識面儲備很少,我就更關注這個故事到底在說什麼,這是最基礎的一層。

等到上大學以後,我發現,原來別人讀過很多經典名著,是我沒有接觸到的,是不是他們思想比較深邃呢?再到現在,我自己作為一個老師,去教孩子們讀名著, 我會開始關注,閱讀時、閱讀後的我,自己的觀點是什麼。在少年商學院最近的《百萬閱讀俱樂部之美國名校必讀經典》視頻直播課中,我就偏重演示給學生看,一個觀點是如何總結出來的。

比如講《時間機器》,為什麼作者眼中的未來世界,是一個退化的世界?一方面,這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另一方面,就是文章處處顯露出的痕跡……綜合這些,推導出來的一個結論。對比凡爾納的《80天環遊世界》的樂觀主義,威爾斯的悲觀氣息都溢出來了,但其實,他對於未來並沒有完全失去希望,很多人不知道,《時間機器》最後附了一個末章,所有重要信息都隱藏在末章當中……

這個過程中,我接觸到很多孩子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只能看到一個故事的情節,沒有辦法進一步去思考為什麼。這不是什麼問題,閱讀啟蒙期,所有人都是這樣的,隨著閱讀力的提高,孩子學到更多學科的知識,並有意識地把這些知識和自己讀到的世界名著結合起來,他們的思想境界就會截然不同。

“看很多書”不等於“有閱讀力”,斯坦福學霸:閱讀面更重要

第三,家庭氛圍才是一切的根基。

現在很多學校,尤其是一線城市裡面一些頂尖的學校,也有很多非常國際化的閱讀訓練,他們的學生也會學《哈姆雷特》,甚至演《哈姆雷特》,但還有很多學校暫時沒有非常系統的訓練,再說,孩子在學校的時間裡又有多少呢?我給大家最重要的一個建議,還是家裡一定要有閱讀的氛圍。

如果有專門的書房,當然是最好。或者說父母本身就特別愛閱讀。很多人也問過我,我對閱讀的興趣,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很難說清楚,因為我們家最多的,就是書櫃,我媽媽也特別愛和我聊閱讀,比如前陣子她看了《妖貓傳》,她看完之後,就說,“楊貴妃當年是這麼死的嗎?”就去買了一堆歷史書在研究。

所以,前面談到的閱讀偏食的問題,家長也可以從自己做起,孩子就是有樣學樣,會去看父母自己在買什麼書,在看什麼書,比如平時父母就特別愛看科學書,孩子最起碼也會看兩眼。

我很佩服的一個學生的家長,她就把孩子的閱讀面培養得很全,從文學到哲學到科學,從歷史到自然到經濟學等,幾乎所有學科,她孩子都看。因為她們家,從公公婆婆、到她和丈夫,喜歡的書就比較雜,家裡幾面牆,都是書,家裡還沒有電視,大家有空就坐在一起看書,氛圍特別好。

最後我想說,閱讀就是特別花時間的,但這個時間花得非常值得,在學校裡,孩子沒有時間閱讀課外書,回到家,我們就要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慢慢和閱讀發生感情。

“看很多書”不等於“有閱讀力”,斯坦福學霸:閱讀面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