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動收益率”取代“保本保息”,銀行結構性存款值得投嗎?

最近,經常買理財的市民或許發現,

原本“保本保收益”的理財字眼逐漸被“浮動收益率”取代。

這是為何?

與此同時,資本收益整體下降的趨勢越發明顯。

“浮動收益率”取代“保本保息”,銀行結構性存款值得投嗎?

告別“剛性兌付”,“保本保息”從何而來

結構性存款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所承諾的“保本”又是通過何種渠道?

假設投資者存款100萬元,為保障資金安全,銀行可能拿99萬元做存款,另外1萬元,銀行會拿去做高風險投資。後者的收益可能會很高,最差也就是賠乾淨。

綜合來看,投資者的100萬元資金,即使最差的情況也能拿到99萬元的本金和收益,即實現“保本”。

那麼,高風險投資究竟有哪些?

根據經驗來看,債券、期貨、黃金、外匯都是慣例做法。由此,實現“保收益”的目的。

“浮動收益率”取代“保本保息”,銀行結構性存款值得投嗎?

日前,央行等機構聯合下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至2020年底的過渡期內,金融機構發行的新產品需符合意見相關規定。

也就是說,“剛性兌付”將逐漸從投資市場消失,取而代替的是更加真實性、市場性、客觀性的收益情況。

“但是,根據我們實際操作,普通市民的接受程度很低,特別是對於那些謹慎投資者來說,在過往幾年中,保本理財幾乎是他們的唯一投資渠道。因此,一些銀行為了鞏固這部分客戶,會在過渡期內重點推介結構性存款產品,緩解顧客的憂慮情緒。”

劉經理解釋說,從銀行業務劃分上看,理財與結構性存款並不是一回事,因為後者可以算進銀行存款規模且對於持有者來說亦可質押,但前者不可;不過,從普通市民的角度出發,兩者皆有“理財”的屬性,且從經驗來看風險都較低。

“浮動收益率”取代“保本保息”,銀行結構性存款值得投嗎?

收益率前加“預期”,投資收益浮動難免

結構性存款的最大特性就是——浮動收益率。

也就是說,在你購買時,銷售方就會告訴你一個收益浮動區間,有可能低至不足2%,也有可能高10%。

“這與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息息相關,銀行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早已取消,銀行攬儲難度更加白熱化。這時,多數投資者會尋找那些高收益、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這就是在年化收益率之前的‘預期’二字。不管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即使有錢賺,那麼收益率也不可能是固定值,會根據市場行情而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