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日本為何如此有底氣堅決不投降?

吳偉亞

這就是法西斯主義的“厲害”,明知自己不行,卻還能指揮人去甘心情願地為自己當肉彈。

號稱堅決不降的日本並非有實力與盟軍對抗,但彼時的太平洋戰爭已經節節敗退,

當時的日本有多慘:日本國內石油已盡,米糧發佈下來,日本天皇裕仁的老婆在皇宮自己開菜園種菜吃,東條英機禁止任何人吃肉,魚肉也不行,全部拿來支持戰爭。為了懲罰官員偷吃肉,他們每天甚至到人家的垃圾桶裡找魚骨頭,發現骨頭就重罰戶主。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餓得人吃人,但仍然不投降,為啥?因為軍國主義洗腦,他們不怕死,就怕死後沒有名分,自己幹了一輩子仗,最後什麼都沒有,家屬連個“烈屬”名義都沒有。

再者,天皇是日本的神,天皇號召他們去為日本打仗,如果投降,就是對天皇不忠,從神道教的思想禁錮中,他們無法活著回來,只有拼死在戰場。

堅決不投降,是日本天皇與美國談判中的最大砝碼。

如果美國不答應在戰後保留天皇,他就號召日本軍民與美國大兵拼死到底,所謂一億玉碎,你們不是怕神風特攻隊嗎?如果不同意給天皇留條活路,我就給你製造更多的特工隊員、人肉炸彈。

要知道,這些神風隊員都是一二十歲的年輕人,有的兒童也被徵到戰場,小小年齡就成了軍國主義的犧牲品。

可以說,日本二戰後期堅決不投降,就是天皇和軍國極端分子在拿整個日本國民在下賭注。

所以,麥克阿瑟認為,無論如何在戰後一定要剷除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影響力,徹底剷除。

(史料參考《天皇裕仁傳》等)


飛春讀傳

  因為有很多日本人真的非常頑固,他們是一個大的群體而非個體,他們被軍國主義洗腦得非常嚴重,以至於看不清勝負,不但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不珍惜別人的生命。1944年6月,美國海軍在著名的“馬里亞納獵火雞”中徹底摧毀了日軍最後的機動部隊主力(艦載航空兵部隊),從此在整個太平洋戰區昔日強大的日軍航空艦隊便再也不能對美國海軍構成實質性威脅。掃清了日本航母之後,1944年10月美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攻菲律賓作戰,佔盡天時和人和的美軍用絕對優勢的裝備將山下奉文打的灰頭土臉,到了1945年年初,日軍在菲律賓群島有組織的抵抗幾乎全部結束,其最精銳的九個師團和獨立混成旅團全部葬送在了這裡,另外在萊特灣大海戰中,聯合艦隊可謂是耗盡了其最後一點骨血,其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之後徹徹底底變成了一支龜縮在港內的防空艦隊。

  

  (馬里亞納海空戰)

  不過話說回來,日軍大規模的有組織抵抗在菲律賓絕跡之後,一些化整為零的小股部隊依然堅持在當地茂密的原始叢林中開展游擊戰,大多數日軍在日本無條件頭像之後就繳械投降了,然而就是有一些受到武士道思想薰陶到極致的日軍死活不相信日本會投降,他們認為這不過是美國人拙劣的把戲而已,其目的就是想把他們騙出來殺掉。

  

  (麥克阿瑟登陸菲律賓)

  二戰結束之後,大部分戰時駐紮菲律賓的美軍士兵都撤回了本土,只留下堆積如山的物資和少量看守部隊。這無疑給了殘存的日軍絕好的機會,這群神出鬼沒的日軍在極端艱苦條件下時常冒出來搶點東西順便打死幾個人,不過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在美軍的清繳行動中被打死或者俘虜,到了1954年,整個菲律賓群島只剩下兩個日本人在抵抗,其中一個就是著名的小野田寬郎。

  

  (投降時的小野田寬郎)

  事實上他們原本一共有四個人,然而一人在1949年實在忍受不了投降美軍,另一人在1954年被打死。在之後的游擊戰生涯中,他們在每天都堅持著早上向東方升起的太陽敬禮,保養手中僅剩的兩杆三八式步槍,搜尋可供他們活下去的一切食物,有時候可能會遇上不明真相的菲律賓當地人,小野田寬郎如果認為對方可能暴露自己或者造成威脅,便毫不猶豫地將其槍殺,在他投降之前有數十人喪命。

  

  (老年的小野田寬郎)

  在這期間他們收到了無數勸降單,但小野田始終認為這一定是美國人的陰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74年(小冢金七此時也已經被打死)。在這一年的二月份,著名的日本探險家鈴木紀夫前往菲律賓,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小野田,結果兩人幸運地相見了。鈴木告訴他日本已經投降了29年,最終小野田寬郎提出了一個投降條件:他必須接到當年的頂頭上司谷口義美少佐的投降命令才會放下武器,已經是老頭的谷口義美為了此事專門飛赴菲律賓,小野田寬郎在執行完投降儀式後,於3月10日正式放下武器走出叢林,並且在兩天之後與谷口一起回到了日本。2014年1月16日,這位“最後的日軍”在東京去世,享年91歲。

參考文獻:《決不投降:我的三十年戰爭》《雄鷹獵日:菲律賓陸地戰》


戰爭史

我是軍事妹子,日本人二戰最後的舉動很好的詮釋了一個詞:喪心病狂!已經沒有了正常的心智、病入膏肓神經瘋狂。

首先,日本還擁有總數達到700萬的軍隊,而盟軍能向日本本島單次戰役投送的士兵不會超過10萬人,所以日本高層當時是有把握對抗美國的“入侵”的。並且,除了700萬正規軍以外,在中國戰場日本還有120萬左右的中國偽軍,在本土還有1億左右隨時玉碎的日本平民,所以日本才一直都沒有接受盟軍的波茨坦公告。

圖為日本投降儀式

而且,日本軍國主義是絕對不會屈辱的向美國投降,戰爭末期的日本政府由於戰況的惡化已經變得瘋狂起來,不僅大量組建神風特工隊用來對抗美國海軍的來犯。而且還命令在中國戰場的日軍趕緊“處理罪證”,而在神風特工隊還能對美國造成“巨大傷亡”,罪行還沒有處理殆盡的情況下,日本一直都沒有投降也就並不奇怪了。

圖為日本神風特工隊

並且,日本除了本土以外,在中國還有朝鮮本地還有大片領土,盟軍想快速的攻佔這些領土也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日本高層也曾表示,日本完全可以用人命將盟軍拖死在各大戰場以獲得談判餘地。而且,日本是曾和蘇聯交涉過相應的合作問題的,日本也一直相信蘇聯會幫助日本抵抗資本主義的入侵。

圖也攻佔哈爾濱的蘇聯軍隊

但是,深知利害關係的蘇聯還是在柏林戰役結束3個月後,守時的對東北地區發動了攻擊。這使得本已經遭到美國原子彈轟擊的日本再次絕望起來,日本政府也最終在天皇發佈終戰詔書後最終向盟軍投降。


軍事新觀察

二戰後期日本堅決不投降與其說是有底氣,不如說是在特殊地理環境形成的民族個性,和近代侵略戰爭中形成所謂"忠君愛國\

愛讀歷史的胖子

二戰後期日本堅決不投降,既有還有一戰的實力,更重要的是日本還對勝利抱有幻想,企圖成功研製一個大殺器,從而扭轉戰局,即使在美國丟下一顆原子彈的時候,他們也要堅決抵抗,企圖以此來換取最大的談判籌碼。

日本實力尚存,還有一戰的底氣,決定放手一搏。二戰後期,雖然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慘重,但日本實力尚存,還有幾百萬的軍隊,而且日本製定了本土作戰計劃,甚至還喊出了“一億人玉碎”的口號,企圖與美國放手一搏。

二戰期間,日本一直在研製原子彈,企圖利用它扭轉戰局。實際上,日本人從1941年就開始由日本物理學家仁科芳雄組織大量的科學家,從事原子彈的開發工作,並且取得一定的成功。在二戰後期,日本節節敗退,日軍更是將希望寄託在原子彈的研發上,企圖研製出原子彈將美軍趕下海,從而扭轉戰局。

即使美國原子彈爆炸,日本還堅決不投降,企圖換取最大的談判籌碼。1945年8月6號,美軍的第一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日本很震驚,但他們誤認為美國只有一顆原子彈,決定繼續負隅頑抗,儘可能地給美軍造成傷害,以此換取最大的談判籌碼。但1945年8月9號,第二顆原子彈的爆炸,徹底打破了日本的幻想,並且8月8日蘇軍進攻日本關東軍,日本關東軍迅速土崩瓦解,面對“原子彈雨”和美蘇兩國巨大的軍事壓力,日本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

二戰後期,堅決不投降的底氣,除了自身的實力外,最主要的是他們對勝利還充滿著幻想,甚至還喪心病狂,企圖來一個“一億人玉碎”來換取換和盟軍談判的籌碼,簡直喪心病狂。


密探零零發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洲!

這是田中奏摺中對日本海外擴張的建言。其實,日本不缺乏戰略家,只不過下克上的傳統讓日本的戰略沒有辦法有效執行。

而到了二戰末期,那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衝到了最前線,並被殺得七零八落。真正戰略家才有機會嶄露頭角。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日本內閣開始討論如何應對。

(鈴木首相)

所以,假如美國沒有原子彈,日本會繼續戰鬥,直到盟軍降低要求,達到日本政府能接受的範圍。可惜玩脫了!後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人在8月6日和8月9日分別投下了一枚原子彈,將廣島和長崎夷為平地。然後嚇破膽的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了!

(密蘇里號上的簽約儀式)

當時日本敢這麼應對盟軍,是因為他還有數百萬軍隊,僅國內就有軍隊200多萬,並且武裝起了2300多萬老百姓。面對2000多萬瘋子,當時美軍對攻上日本本土是非常發愁的,所以遲遲不願意登陸日本列島,只是將重要的港口進行了封鎖。

而為了避免過於刺激日本人,盟軍在轟炸東京的時候也特意避開了日本天皇的皇宮。所以,日本政府的那些戰略家正是看到了美軍不願犧牲的軟肋,才敢於拿出拼命的架勢。

(準備隨時和美軍戰鬥的日本女孩)

應該說,日本人的戰略設想完成的還是不錯的,雖然美軍的原子彈讓日本立即投降,但美國展現了極大的寬容。比如,天皇制度繼續存在,很多戰犯避免起訴。


遊者走天下

客觀為本,事實為準,說大實話,說出新意,不陳腔濫調,不落俗套。喜歡英威軍事裝備答題,點擊右上方 +關注

我的回答就是,日本沒有向敵人投降的文化和傳統,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不接受西方的思想,同時美國不輕易接受日本的投降。

今天的日本陸上自衛隊


日本的文化

即使在今天,日本社會也常常被稱為羞恥社會。這在本質上說明,個人的榮譽受到日本社會的廣泛推崇。一旦個人做出羞恥不當行為,不僅將給自己帶來恥辱,而且也為整個社會所不容,今後將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日本的文化

在日本的文化中,向敵人投降是一種極為羞恥的不當行為。

武士道傳統

對日本來說,武士道的傳統,成為了日本好戰的精神來源。



日本的武士道

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

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中,為國家無條件付出是一種個人責任,把戰爭變成了一種近乎宗教的原則。軍國主義還宣揚,本國最高首腦,是神道教的領袖,也是神道教的直系後裔。日本軍國主義宣傳裡,日本比美國優秀,美國就是一個野蠻人的國家,日本有能力打敗美國,這成為了當時日本社會的一種普遍看法。



插畫:太平洋作戰中的日本軍隊

以上三個方面因素,導致了日本士兵在戰鬥中極為頑固,還出現了神風突襲等在外國看來極不可思議,近乎變態的的作戰行動。所以,與歐洲戰場相比,美國在太平洋作戰中,人數損失數量較高。

西方的投降文化不被日本接受

日本軍隊中很少有投降行為,無論是普通的士兵,還是各級軍官,幾乎都是如此。在西方國家軍隊中,如果作戰遭受到嚴重失敗,或作戰中處於極度不利狀況,失去了戰鬥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沒有條件撤離時,可以向敵人投降。



二戰後,最後一名投降的日軍小野田寬

這一西方思想,和日本文化,社會價值觀念嚴重衝突,日本人根本不接受。

美國軍隊採取不輕易接受日本投降的立場

日本軍人,既使在嚴重受傷的情況下,也會無謂地對抗到底,美國軍隊作戰時,日本軍隊使用了各種各樣的突擊戰術,造成了大量人員損失也在所不息,這使得日本的國際形象更為聲名狼藉。

日本軍隊人員投降

出於作戰安全考慮,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場,也開始採取了不輕易接受日本投降的立場。在硫磺島戰鬥中,守島的日本軍隊人員數量為22060人,其中有21844人在作戰中損失,只有216人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俘,俘虜人數僅佔全體參加戰人數的1%。

硫磺島戰鬥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不投降的,並不只限於日本士兵。在塞班島作戰後,幾百名平民寧可選擇從懸崖上跳下,也不願成為美國軍隊的俘虜。


英威軍事裝備

二戰後期,日本不是多有底氣不投降,而是日本在歷史上就沒有投降的先例,投降,在原子彈沒打到日本之前,是不作為選項去考慮的,極個別理性的高層人物提出過投降,但是被狂熱激進的軍國主義的聲音淹沒了。



當時的日本,雖然再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但本土尚有700萬軍隊,日本高層認為,在本土和美軍決戰,日軍是有優勢的,美軍登陸作戰,將陷入日軍圍攻,從而付出重大傷亡,最終登陸失敗。

況且,日軍大本營認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仍然有優勢,尤其是佔據東三省,萬一本土守不住,還可以移民到東北。可以說,二戰後期的日軍大本營,已經到了喪心病狂,心理扭曲,畸形變態的地步,竟然準備一億玉碎,聽說用松樹根可以煉類似汽油的東西,竟然號召全國人民,包括學生停課,挖了兩年的松樹根,最終也沒煉出汽油。



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日本喪心病狂,四處侵略,最終只能是自食惡果。


毒刺劍客

日本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被外族侵略奴役的事件。

元朝忽必烈四十萬海軍在日本海面上全軍覆沒,神風名號由此而來。所以日本很清楚,要跨過大洋登陸本土,日本防禦上的優勢有多大。美軍太平洋上一個個小島都打得筋疲力盡,要拿下本土,多少人都不夠填。

所以他們自信。

當時日本兵力駐守本土還有精銳近兩百萬,無論亞洲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這支部隊都沒有動窩,就是備著對付登陸的美軍。

要說發動海戰沒有考慮後果,那也太貶低侵華日軍的謀略了。依靠最後全民玉碎的決心,日本有信心把美國逼上和談桌。

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


花錢無缺

第一,雖然日本的海軍被摧毀,但當時的日本陸軍主力都在,關東軍編有31個步兵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以及偽滿洲國部隊等,共約120萬人。後期的日本關東軍隊嚴重縮水到60萬加上中國各地的日軍1百多萬,但是加上他本土陸軍的實力也有260多萬,日本只要在陸軍方面重創美軍,他們還是可以翻盤的,因此日本人覺得還有放手一搏的可能。

第二,當時的日本並不知道是,美國已經提前研製出了原子彈。本來美國想對德國動手,但是德國人提前投降了,當時研製美國人研製出原子彈的消息,只有美國總統羅斯福一個人和幾個政府的重要人員知道,連去接任羅斯福,去世之後,總統任職的杜魯門都不知道有原子彈,這一事情,一直到杜魯門接任總統的第三天在跟日本人的談判陷入僵局時,這時才有人告訴了杜魯門原子彈研製成功的消息。 這讓當時的杜魯門一下子有了底氣,給日本人下了最後期限。

第三,日本人覺得如果投降,那麼他們14年的努力會化成泡沫。

第四,他們還抱有在短時間內佔領中國的傻逼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