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與經濟特區改革

武春霞

1980年,我國正式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經過近40年的發展,經濟特區已經發展成為沿海一顆顆耀眼的明珠,在帶動內地經濟發展上成績斐然。這份成績的取得與當時的國家副總理王震密不可分。

積極支持深圳改革開放

1991年3月27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王震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深圳開放特區模範”,這飽含著他對深圳所取得的成績的充分肯定。

王震是最早積極支持鄧小平搞改革開放和開辦經濟特區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79年7月,中央正式提出在深圳、珠海和汕頭試辦“出口特區”。年底,王震就帶領國防工辦主任洪學智及下屬各部負責人近20人,到深圳實地考察。到達深圳的當天下午,王震就在招待所會議室聽取了第一任深圳市委書記張勳甫的彙報。張勳甫說:“深圳市是新成立的市,城市規劃很重要,但是缺少這方面的人才和力量。”王震聽到這裡當即表示:“這方面我們可以支持你們,回去後就抽調設計人員。”王震離開深圳一個月內,就為深圳抽調了100多名城市規劃設計人員。這批專家陸續來到深圳,馬上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為深圳的地質勘探和最初的城市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王震分管國防工業,他與洪學智又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在深圳特區開設窗口,設點開辦軍工企業的對外貿易。後經國務院和中共中央軍委批准,國防工辦和國務院各有關工業部抽調人員組成工貿結合的進出口公司,先後在深圳設點,直接對外經營進出口業務,成為國防工業對外貿易和技術交流的開端。不僅如此,王震分管的國防工業戰線的幾個部,後來成為中央各部、全國各省中第一批到深圳特區開闢荒地、投資辦企業的部(省)級單位。他們為深圳特區帶來了資金、技術,帶來了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

1982年,深圳新一任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城市基本建設和吸引外資的改革開放措施。對於這一項項新舉措,有些人並不理解。認為“深圳引進外資、外商,把資本家從香港請進來,就是引進資本主義,搞資本主義那一套。還有人說什麼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變成解放前”。1982年2月,王震在深圳視察時指出:“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場。你們可以大膽地試驗,不要前怕狼後怕虎,那樣就什麼事也幹不成了。”這無疑給廣大幹部吃了一顆定心丸。

積極推動珠、廈經濟特區發展

1980年,珠海、廈門位列全國首批開放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中。王震對珠海、廈門非常重視,曾多次實地調研,並提出具體意見。

1981年3月,王震陪同葉劍英來珠海視察,這是王震第一次來珠海。當時,珠海經濟特區剛開始起步,對如何辦好經濟特區尚處於摸索階段。王震堅定不移地對珠海的領導們說,對外開放沒有錯,你們膽子要大一些,要當好對外開放的窗口。

王震對珠海的外引內聯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珠海視察期間,他先後對20多個引進項目進行了考察,對珠海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提出了寶貴意見。1984年,他對珠海的同志說:“你們珠海一沒有鐵路,二沒有港口,三沒有機場,只有一條兩車道的泥沙公路通廣州,中間要過五六個渡口。因此,珠海要建設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經濟特區,首要任務就是解決交通問題,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1988年秋,珠海市委、市政府經過反覆論證,決定開發西部,11月到12月間,王震來到珠海視察。他是珠海制定西部發展戰略後,最早深入實地考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王震大力支持珠海市委、市政府發展西部的戰略,他說:“對樓堂館所和非生產性建設要堅持壓縮,對重複性建設也要下決心停下來。但是,對增加有效供給的項目,對交通、能源和原材料項目,還要大力發展。”珠海西部的開發不僅對特區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對搞活整個華南地區的經濟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84年2月,王震陪同鄧小平視察廈門市和正在建設中的廈門特區。當天晚上,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就把自己對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的想法向陪同視察的王震作了彙報。王震聽後表示非常贊同。他鼓勵項南明天就向小平同志彙報,“明天乘船作環島視察,你就在船上彙報,這事我來安排,你有什麼想法儘管說出來,我會給你敲邊鼓助陣。”

第二天大家上船後一坐定,王震立即向鄧小平說,項南對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我想光我聽不行,還得給你詳細彙報才行。你看是不是現在就請項南同志彙報?鄧小平同意後,項南開始彙報。他說,現在廈門特區實際上只有2.5平方公里,實在太小了,太束縛手腳了,即使很快全部建成,也沒有多大意義。若把特區擴大到全島,使整個廈門島都開放,這對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對改造全島的老企業,都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鄧小平一邊聽,一邊察看地圖,然後平靜地說:“我看可以,這沒得啥子問題嘛。”在場的省市領導聽了這句話都很高興,王震也會心地笑了。

1985年6月29日,國務院批准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廈門全島(包括鼓浪嶼),總面積為131平方公里,並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一政策讓廈門特區展翅翱翔,迅速發展起來。

明確表態支持洋浦開發

王震和海南有著不解之緣。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王震擔任農墾部部長期間,就帶領農墾戰士在這裡撒下了辛勤的汗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實地調研,王震更是強烈感受到加快海南島建設的緊迫性。1986年夏,他與廣東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梁湘探討海南建省時,曾說:“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過海南建省的設想。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設想均未實現。我看現在條件成熟了,現在委託你考慮一下,提出意見。”

英雄所見略同,鄧小平也時刻關注著海南的發展,他曾說:“如果用20年時間把海南島的經濟發展到臺灣的水平,那就是很大的勝利。”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這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88年4月,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吸引外資、土地出讓或成片開發的新思路。洋浦以其港口條件優越、土地相對平整,原有居民較少和便於封閉隔離等綜合比較優勢,成為實施這一思路的首選之地。王震堅決支持這個新的思路。

令人想不到的是,1989年3月25日,參加全國政協七屆二次會議的全國政協科技委員會赴海南省考察組中的5名委員聯名在會上發言,對海南省將洋浦3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每畝2000元租期70年租給外商建設經濟特區的做法表示了異議,認為這有損我國主權。200多名政協委員也就這個問題,分別聯名提交了提案。

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大代表對此也議論紛紛,國內外新聞媒介、國內一些群眾和海外華僑也反映強烈。“洋浦風波”引起了王震的高度重視,他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最先明確表態支持洋浦開發。

4月28日,鄧小平對洋浦開發問題作出批示:“我最後瞭解情況後,認為海南省委的決策是正確的。機會難得,事不宜遲。但須向黨外不同意見者講清楚,手續要齊全。”鄧小平的批示一言九鼎,平息了種種非議,為“洋浦風波”畫上了句號。

199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洋浦經濟開發區,中國首例外商投資成片開發區就此誕生。

王震与经济特区改革

1989年,王震同志在珠海市副市長雷於藍陪同下到珠海市香洲區第一小學視察。

王震与经济特区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