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熱議留美碩士“控訴”父母:家庭建設還是小事嗎?

1月28日,一個北大留美碩士發表了一篇對父母“過度關愛”數落的萬字長文,文中王猛(化名)細數父母從小對他的過度“掌控”,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當前中國家庭教育問題的熱議。目前,王猛已回應會“再仔細考慮是否回家”。該話題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全網相關新聞報道已達315篇,APP推送111篇,微博討論140條。


留美碩士控訴父母引發輿論爭議

1月28日,成都商報以“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 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為題的文章讓不少人為之心痛,“北大”“留美碩士”“過年不回家”“拉黑父母”等字眼一下子刺痛輿論神經。在以“百善孝為先”為做人基本原則的傳統觀念中,人們無法想象,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竟以這種方式出現在輿論視野中。報道中,王猛的父母對兒子的行為很不理解,認為其“過分較真”;輿論也不理解,究竟是多大的怨恨才能使一個孩子就此與父母決裂。

輿論熱議留美碩士“控訴”父母:家庭建設還是小事嗎?

在中國人最講究回家團圓的春節,作為兒子,不回家達12年之久,拉黑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達6年;作為父母仍期待著兒子的迴歸、與其重建親密聯繫,無法想象其父母背後的辛酸與無奈。是否“過度關愛”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尚且無法定論,但在春節前夕的這場兩代人的“戰爭”仍讓公眾揪心。

輿論呼籲兩代人的“和解”

一個與父母決裂的個案,引發全民親子教育的恐慌性代入感。當下,儘管王猛式的“決裂”情形不多,但“子女對父母邊依賴邊嫌棄,父母對子女邊付出邊抱怨”在親子關係中則較為常見,親子之間常常因缺乏換位思考和溝通理解不夠而導致矛盾激化。儘管許多人有與王猛相似的經歷,理解王猛的心情,但是不贊同王猛的極端做法。

有專家分析父母孩子雙方矛盾激化原因,側重在釐清父母對孩子關心與控制的界限,強調多方攜手共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會、未成年人心理諮詢專家巨紅琳認為,目標化管理、功利性教育,情感滋養的缺乏,造成兩代人之間思維脫節。獨立兒童工作顧問楊海宇稱,以父母之愛的名義為孩子制定實施的人生計劃,依照家長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來實施,落實過程中很少考慮聽取孩子的意見和看法,使得關心“越界”為控制。

主流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人民日報 發微博呼籲,真正的溝通,始於讓孩子的不同感受被看見。和解需要俯身傾聽,成長是兩代人共同完成的修行。新華網刊文《與父母決裂的北大學子,怎麼實現代際和解》,從心理諮詢、理性溝通到承擔責任方面給出代際和解的建議。主流媒體對這一家庭“小事”積極發聲,引導親子和解,展現出包容姿態。輿論期待王猛父子化“決裂”為“和解”。

家庭建設應更加重視精神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王猛的控訴恰是反映出,因家庭建設的不足釀成兩代人的嚴重疏離。

對此,輿論不應粗暴的為其貼上“狼孩”“情感孤兒”的標籤,也不能簡單的將此定義為“精神暴力”的表現,而應從更深層次探討家庭建設問題。事件中當事人雙方都有其特殊性,不能以社會普遍性來看待,但其中折射出的親子間缺乏“精神關注”的現象則應引起重視。

構建彼此尊重、精神關懷的新型親子關係,是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構建新型親子關係,不僅要在全社會展開育兒習俗轉變的宣傳和倡導,用新的民主式養育觀念替代舊的家長式包辦作風和做法,還需逐步轉變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