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特級教師、中華中學的大牛開講啦!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2011年,百年名校中華中學高中部搬遷到河西新城,並選擇了寄宿制的辦學模式。厚積薄發,在美麗的新校園裡,師生們屢創佳績,從2013年開始,在成績普遍優秀的情況下,每年都出現狀元級的頂尖考生。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所百年名校更上層樓,閃耀出亮眼的光輝?

江蘇省特級教師、中華中學的大牛開講啦!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一、深厚的傳統

中華中學是一所有著上百年曆史的嶄新學校。先哲馮友蘭有言: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唯我中華,亙古亙今,亦舊亦新。中華人亦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來勉勵自己繼承傳統,開拓創新。中華中學是1899年英籍加拿大人馬林創辦的,原名“基督中學”,建校119年來,學校幾易校址、幾更校名。曾用過基督中學(1898-1926)、愛群中學(1926-1929)、明育女中(1926-1929)、育群中學(1929-1938;1945-1951年恢復使用該校名)、南京市市立女子中學(1940-1946)、第一女子中學(1951-1968)、南京市東方紅中學(1968-1983)。1983年更名為南京市中華中學。

江蘇省特級教師、中華中學的大牛開講啦!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梳理學校發展的脈絡,可以大致梳理出三個源頭、四個節點、五個傳統。

  • 三個源頭:

基督中學、明育女中、南京市立女子中學

  • 四個節點:

第一節點:1899年馬林創辦基督中學。 第二節點:1926年至1929年基督中學更名為愛群中學,又與明育女中合併,更名為育群中學。除教會領導外,民國政府亦逐步施加影響。 第三節點:1951年育群中學與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學合併,見證和參與了新中國的教育歷程。先後更名為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學,南京市東方紅中學,南京市中華中學;第四個節點:2011年,中華中學高中部搬遷到河西新城。這是中華中學100多年曆史來唯一一次主動搬遷和拓展。

  • 五個傳統:

與四個節點大致對應,學校開創了基督中學以來以博愛為宗旨的第一傳統,開啟了育群中學以來以救國為理想的第二傳統,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以一女中明理、用世為精神的第三傳統,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後埋頭苦幹、銳意爭先的第四個傳統。而在中華中學發展的第十二個十年,學校正在開創高中部搬遷至河西新城、初中部融入新秦淮後的第五個傳統——或說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學校努力把握三個要素:第一,中學教育共同面對的形勢、條件,同遵循的規律、規則,共同擔負的任務、使命。第二,學校的優秀傳統,即以“質樸”為核心的學校精神的繼承、發揚。第三,基於寄宿制的教育教學的創新,將教育寓於生活,將生活納入教育,讓學生學會共同地生活、健康的生活、科學的生活、詩意地生活。

江蘇省特級教師、中華中學的大牛開講啦!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二、寄宿製品牌

新的中華中學高中部坐落在河西新城。河西新城的歷史不長,但目前已經建設成為融金融、商業、商貿、會展、文體五大功能為主的新城市中心,成為現代化、國際化新南京的標誌區。未來有望成為南京最具現代化氣息的地帶。中華中學新校區與現代化的奧林匹克體育場、綠樹環抱的綠博園毗鄰,這成為學校教育融入都市化,邁向現代化最有利的條件。而讓孩子融入並推動都市的現代化進程無疑是這個時代的教育使命之一。而都市化的空間和信息化的社會需要學生具備怎樣的能力和素養,是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江蘇省特級教師、中華中學的大牛開講啦!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然而,中華中學同時認識到:人們在一味享受現代化的魅力與追求現代化的教育的同時,也在默默地遷就它的弊病。即人類與自然的疏離,人心與人心的隔膜。

中華中學沒有忘記教育的詩意特質,和機器的轟鳴與網絡的喧囂相比,教育更多的是一種田園牧歌。中華中學之所以的寄宿制模式,就是為了構建一種“都市-田野”的教育和生長環境,從而在順應現代化教育的同時克服其工具化、理性化、功利化,疏遠自然,脫離生活,缺乏詩意的弊端,維護學生的"思無邪"的本真狀態、"精力彌滿"的野性思維和圓滿通融的生命本性。

三、理想人格設計和課程建設

江蘇省特級教師、中華中學的大牛開講啦!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中華中學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基於學校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培養目標,認真研究國內外高校的生源要求和培養規格,查閱檢索相關著作、文獻,分析、歸納、綜合出提出了四種基本的人格力量(各內含若干種素養)作為我們理想人格設計的基本模塊。用“四力模型”,對上落實價值取向和培養目標,對下指導課程設置和教育行為。

這四種力量分別為:

1.生命力: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探尋人生意義、激發生命激情、鑄造強健體魄、錘鍊堅韌意志,從而旺盛的精力和昂揚的精神投入生活、學習與工作的能力。

2.道德力: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不斷學習、實踐、內化,將社會道德轉化為自己的道德準則,形成道德品質,產生道德情感,並轉化為主體自覺的道德行為的能力。

3.認知力: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注意學習對象、識記學習內容、思考事物本質、建構知識體系,從而更準確地認識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能力。

 4.創造力:學生在認識和理解自己與世界以及兩者關係的基礎上,發現矛盾(包括事物內部、事物之間、理論與現象、理想與現實等矛盾),建立(改進)理論;產生靈感,創造新物的能力。

江蘇省特級教師、中華中學的大牛開講啦!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江蘇省特級教師、中華中學的大牛開講啦!成績背後的三大“法寶”

和通常學界認為的人格三要素——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理論同中有異,中華人將意志力納入生命力,智慧力分解為認知力與創造力。這樣的結構更契合教育與人成長的關係,更符合中華的價值觀和學生觀乃至人性觀,也更便於和課程銜接。

在“四力”模型的基礎上,中華人將課程設置成四個相互關聯的類別:

一是以提升生命力為主要目標的生命課程。主要有體育健康課程,心理健康課程,生活教育課程(含生活科學化課程、生活詩意化課程、生活技能化課程),以及“高中三年全程攻略”。

二是以培養道德力為主要目標的德育課程。主要有“學校歷史文化對話之窗”、青年先鋒、青年論壇、班級文化建設、月主題學習、誠信考場、自主管理委員會、“零手機”試點以及相關社團活動

三是以增強認知力為主要目標的學科課程。主要三大塊,一是基礎性課程,二是拓展型課程,三是競賽型課程。基礎性課程主要是對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的教法創新,例如語文的“質疑-共解”、數學的“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的分解”等等。拓展性課程主要是國家規定的選修課程和學校自主研發的校本課程,既有分科課程,亦有交叉性課程;除學科中心取向課程,亦有學生中心取向、社會中心取向課程。競賽型課程科技類包括全國高中數、理、化、生、信息等學科競賽;江蘇省金鑰匙科技知識競賽等;人文社科類包括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南京市中學生合唱比賽,南京市中小學生英語口語大賽等。

四是以激發創造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與教法創新。除了在學科教學、競賽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外,學校還開設了創意傳媒課程、基於移動終端的系列課程以及綜合藝術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