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十大人生智慧,值得后世传承!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译文】人们都害怕的事情(必然有其原因),所以不能不有所警惕。人们都害怕的事情(必然有其原因),所以不能不有所警惕。

二、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 偏爱、褒扬。辱: 指责、斥责。受到偏爱、褒扬或责罚惊慌失措。宠辱若惊,得宠或失宠就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恐惧不宁,像大祸临头一样。

《道德经》中的十大人生智慧,值得后世传承!

贵大患若身,把个人看得太重,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虚荣等看得太重,而能淡然处之,不当回事,还有什么惊慌失措的必要和大祸临头的感觉呢。

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译文】俗人都能明白一切,唯名唯利,只有我对此糊里糊涂——俗人聪明于小事,而我明于大道。俗人都精于算计,只有我少私寡欲——俗人心在名利,而我志在真朴。

四、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译文】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五、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道德经》中的十大人生智慧,值得后世传承!

六、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

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手里拿了东西再加得很满不如适可而止,估量着刃口再磨锋利不可长久保持,金玉满堂很难守住,富贵了就骄傲将给自己留下遗憾。成功以后从利益退身是恒久的道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人生智慧,值得后世传承!

八、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道德经》中的十大人生智慧,值得后世传承!

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