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只是個小國,芬蘇戰爭中為何芬蘭能擊敗蘇聯?

用戶65940905

  蘇芬戰爭後期,1940年1月2日,更多芬蘭軍隊轉入進攻。他們通過持續不斷的穿插和奇襲,進一步分割和壓縮蘇聯紅軍陣地。決定性的戰鬥發生在,芬蘭軍隊突破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將豪基拉鎮通往蘇聯邊界的最後一條通路切斷。蘇聯紅軍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了,不惜代價試圖打通道路。在一整天的戰鬥中,蘇聯紅軍集中30多輛T-26坦克和上千名士兵進行反衝鋒,試圖奪回失地。芬蘭人用燃燒瓶打退坦克,用機槍和衝鋒槍逐退蘇聯紅軍步兵。經過反覆拉鋸,蘇聯人的抵抗終於崩潰了。清晨,芬蘭軍隊拿下豪基拉鎮中心地帶,蘇聯紅軍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宣告瓦解。接下來的幾天裡,芬蘭人繼續沿著拉泰公路向北追蹤躲在森林裡的蘇聯紅軍散兵遊勇。這些蘇聯紅軍已經凍得半死,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蘇聯紅軍第44步兵師連同163師殘部被殲。蘇奧穆斯薩爾米-拉泰公路戰役中,蘇聯紅軍163師與44師兩個精銳師被芬蘭的小股部隊徹底打敗,這場戰鬥成了以寡擊眾的經典實例。僅拉泰公路一役,蘇聯紅軍就付出7000到9000人的死傷,合計損失恐達2萬人。而芬軍僅陣亡400人,合計傷亡2000餘人。芬蘭軍隊繳獲大量蘇聯紅軍裝備,包括43輛坦克、70門火炮、278輛汽車以及近300挺機槍、6000支步槍、1170匹馬還有大量急需補充的彈藥和醫療用品。

  

  (戰場上倖存的蘇聯紅軍士兵被芬蘭軍隊俘獲)

  一連串的失敗讓斯大林震怒了。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狠狠訓斥了梅列茨科夫,解除了他的前線指揮權,將他降為第7集團軍司令員。斯大林找到了更合適的人選,他將基輔特別軍區司令員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任命為前線總指揮。一場龐大的“鐵木辛哥攻勢”已經近在眼前。

  

  (鐵木辛哥元帥)

  

  (1941年衛國戰爭中鐵木辛哥還登上過美國《時代》週刊封面,不過這個封面很有點奚落醜化的意思)

  重整旗鼓的蘇聯紅軍做了最充分的準備。1940年2月1日~10日,蘇聯紅軍出動飛機500多架,展開火炮440多門,對芬蘭軍隊陣地及其後方進行了猛烈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在進攻前的24小時,共發射炮彈30多萬發,摧毀了主要方向上的芬蘭軍隊大部分火力點。2月6日,蘇聯紅軍最後的攻勢開始了,3個師連同150輛坦克沿著5公里的戰線發動進攻。2月12日凌晨,梅列茨科夫的第7集團軍在“曼納海姆防線”的主要防禦地帶打開了一個寬5公里、縱深5~6公里的突破口。芬蘭軍隊拼死戰鬥,還是不能夠阻止蘇聯坦克碾過戰壕,蘇聯紅軍步兵從防線缺口處湧入。芬蘭軍隊主動退守第2防禦地帶,但防線已經像個到處都是洞的籃子,不斷地有滲漏的地方,根本沒有兵力去彌補這些漏洞。

  

  (蘇芬戰爭的慘景)

  1940年2月28日,蘇聯紅軍逼近芬蘭軍隊後方防禦地帶。蘇聯紅軍第7集團軍從東北包圍了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4個師從冰封的海面上越過維堡灣,繞過維堡城,切斷了通往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公路。1940年3月11日,蘇聯紅軍佔領維堡。實力懸殊的戰爭已經無法再打下去了,芬蘭最終選擇接受蘇聯方面的條件。3月12日,蘇芬代表於莫斯科正式簽訂和約,於列寧格勒正午時間、赫爾辛基早上11點停火。冬季戰爭至此結束。

  

  (俄羅斯軍迷重演蘇芬戰爭)

  根據1940年3月12日的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卡累利阿地區,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裡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並被迫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痛楚地說:“該條約給我國的戰略地位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喪失了本來可以保證我們阻止入侵軍隊前進的全部要地。新的國界使芬蘭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漢科則像一支指向我國心臟的手槍。”

  

  

  但是,在強大的蘇聯戰爭機器面前,芬蘭人雖敗猶榮。他們以頑強的戰鬥和出色的戰術讓蘇聯紅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全世界面前證明了自己。據說一位不知名的蘇聯將軍曾感嘆:“我們只得到了足以埋葬陣亡士兵的土地。”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更在廣播中嘲諷:“芬蘭已在全世界眼前將紅軍的無能暴露。”芬蘭人團結奮戰的愛國精神更得到世人稱讚。戰爭爆發之初,蘇聯在邊境的療養地村莊特里約基扶持建立了以奧托·威廉莫維奇·庫西寧為首的“芬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希望號召芬蘭的工人階級站在蘇聯一邊,共同對抗芬蘭政府。但芬蘭人民以不分階級共同對抗蘇聯紅軍入侵、保衛國家的舉動來加以回應,最終讓“特里約基共和國”成為笑柄。這為芬蘭創造了一個新的愛國詞彙——“冬季戰爭精神”。

  面對芬蘭人的戰鬥精神,筆者只能嘆息,如果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也能這麼打仗,那麼日寇不要說佔領大半個中國,在東三省大概就覆滅了吧?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英]阿諾德·託因比 《蘇德戰爭 1941-1945》 [英]艾伯特·西頓


戰爭史

蘇芬戰爭中芬蘭割讓了10%的土地給蘇聯,蘇聯以傷亡14萬(有說傷亡達70萬人)芬蘭傷亡7萬的巨大代價取得戰略勝利。

(1)1939年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後,蘇聯對芬蘭提出了領土要求和租借軍事基地的要求。自從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芬蘭相接的邊界存有異議,認為德國可能會以芬蘭為跳板侵略蘇聯,威脅到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


(2)蘇聯以拉長列寧格勒的緩衝地帶,提出芬蘭東北邊界領土的要求,芬蘭一口拒絕,談判破裂。

(3)1939年11月30日蘇聯集結50萬大軍、1000輛坦克、800架飛機進攻芬蘭,發動蘇芬戰爭,持續到1940年3月12日,以芬蘭的求和割地結束。

(4)芬蘭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全國動員了18萬軍隊,以戰術戰略縱插抵抗蘇軍。

(5)芬蘭依靠曼納海姆防線和地形及寒冬抵制消耗蘇聯兵力,蘇軍由於各種判斷失誤貽誤戰機、指揮失誤協調不靈,傷亡巨大,大批士兵被凍死和餓死或者被擊斃。

(6)開戰前蘇聯以為芬蘭小國,只要蘇軍大吼一聲芬蘭就會乖乖獻出土地,準備不足,麻痺大意,誰知道遭到了芬蘭軍民的強烈反抗。

(7)戰爭前期芬蘭一直想得到他國援助,但是德國忙於歐洲戰爭,持觀望態度,挪威引火燒身不願英法軍隊過境,直到1940年2月芬蘭才陸續得到英法156輛坦克和400門火炮85門反坦克炮及其他一些軍用物資。

(7)戰爭持續了4個月後,由於巨大的優勢差距,芬蘭派代表奔赴莫斯科求和,蘇聯得到芬蘭5.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蘇聯一位將領說:“我們取得的土地足夠埋葬我們犧牲的戰友了”。



(8)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表現極差,在國際形象上大打折扣,也使得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實力,緊接著下一年發動了蘇德戰爭。


小小羅羅蛛

打敗蘇聯?沒有啊,蘇聯雖然損失非常慘重,但算是慘勝吧!芬蘭最後還是輸了。說說芬蘭歷史先,芬蘭原來是瑞典的(而瑞典原來是被丹麥統治的,後來獨立,再後來才分出了挪威和芬蘭),北歐原來只有丹麥瑞典兩個國家;赫爾辛基海港外的要塞芬蘭堡,原來叫做瑞典堡;之前是作為卡爾馬同盟與漢薩同盟競爭,進行斯拉夫皮毛貿易的前沿城市存在的,後來取得了位置更好的塔林,赫爾辛基地位直線下降。聖殿騎士團失去了塔林後日子一天比一天不好過,最終被霍亨索倫家族接手。



芬蘭僅僅是被俄羅斯名義統治過不到百年,赫爾辛基市中心有條模仿香榭麗舍大街的山寨路,是以俄皇壓力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的。(聖彼得堡附近的一大片領土以前是瑞典,芬蘭的,尤其是維堡,曾經是芬蘭的第三大城市,被俄羅斯吞併,現在是俄羅斯的領土)再說蘇芬戰爭,也就是冬季戰爭,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芬蘭依靠雪地森林游擊戰,拖垮了蘇軍。蘇軍就是輕敵,蘇軍打習慣了大平原作戰,半機械化作戰,芬蘭的森林和嚴寒把蘇軍拖慘了。(1000多公里的戰線大部分是叢林密佈)戰爭結束後,蘇聯官方是說只死了4萬多人,但是在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表示至少幾十萬人沒了,會不會太誇張!?



而且從戰爭一開始蘇聯高層都誤以為自己來了芬蘭人民會夾道歡迎(這情報工作做的),其實一直到戰爭結束,芬蘭人民都是在仇視。戰爭第一階段的時候蘇聯從四個地方攻擊,但是隻有一個地方達到了既定目標, 其他的都沒戲,而且芬蘭軍隊不光白天打,晚上也折騰,第一階段直接被打成了雙方對峙!慢慢消耗著蘇軍,最後算是慘勝吧!很慘!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也許是最搞笑的說法,

芬蘭何時打敗過蘇聯?雖說為了打敗芬蘭,蘇軍付出非常大的代價,只能算是慘勝,但是再怎麼慘勝,也是勝利。不管怎麼算,芬蘭都輸掉了戰爭,甚至到了滅國的地位。無論是1939年冬季的作戰行動,還是二戰蘇聯戰爭中的蘇芬之戰,都是以芬蘭接受苛刻的和談條件為結局。

如果說芬蘭勝了,那為什麼要在1940年同意向蘇聯割讓大片的領土?割讓的地方包括:維堡,當時芬蘭的第三大城市。

為什麼要在1945年,接收恢復1940年國界,並向蘇聯賠款等條件那?這根本就是一個戰敗國的待遇,談不什麼勝利。也就是芬蘭沒有被滅國而已。

芬蘭原本為沙俄的一部分,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的冬戰了,戰前芬蘭的領土直達當時列寧格勒效外了,蘇聯發動戰爭目的就是把修改這條邊界,以改善列寧格勒的防禦狀態,蘇軍以慘重代價達成目的,後來的二戰歷史也證明這一點有價值,芬蘭加入了軸心國。

蘇聯最終慘勝芬蘭,原因相當多,那時的蘇軍也處於一種急速擴充的狀態,幾乎在一年內,規模擴大一部,而且蘇軍也沒有完成戰備工作,犯了輕敵,也沒有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在一個非常不利於作戰的季節,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進攻作戰。

戰爭雖以蘇軍的慘勝為結束,但是對蘇軍也並非壞事,對芬蘭也並非好事,蘇聯擁有相當強大的實力,芬蘭取得一時小勝可以,但是戰略被碾壓是無法避免的,最終芬蘭也付出極為慘重的代替,也許有人想對芬蘭的損失輕描談寫,但是對於一個人口只有幾百萬的國家,傷亡幾萬人,這個比例太高了,否則芬蘭能接受戰敗的結果嗎?


講武堂

蘇芬戰爭中蘇軍48000人陣亡,27萬人失蹤。芬蘭方面22830人陣亡。

蘇芬戰爭使蘇聯為列寧格勒周圍獲得了一塊緩衝地帶,但喪失了國聯席位和國際輿論支持。

前蘇聯羅斯軍事歷史學家索科洛夫在《影響世界的100場戰役》裡說:“據偉大衛國戰爭後統計的名單,1939~1940年有131476人沒有從芬蘭戰場上回來,據其它資料顯示,有大約20%~25%的人沒有統計在內,因此確切數字可能為17萬人”,“紅軍的傷病員很可能超過50萬”,蘇聯紅軍的損失約為近20萬,傷亡合計70萬以上。”

蘇芬戰爭使蘇聯也暴露了紅軍作戰能力的諸多缺陷,增加了之後德國進攻蘇聯的信心。

因蘇芬戰爭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主動放棄奧運會主辦權(1940年的奧運會舉辦地點原本定在日本東京,但因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奧委會將舉辦地點改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但是芬蘇戰爭中芬蘭沒有擊敗蘇聯,而是損失巨大,割讓了大量領土。芬蘭只是讓蘇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蘇軍20個師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諾海姆防線。

此時蘇聯為了進攻芬蘭作了部份性的動員,兵員總數達到約五十四萬人。蘇聯作戰序列以列寧格勒軍區為總指揮,下轄第七軍、第八軍、第九軍、及第十四軍。

戰爭中,雙方的作戰行動主要展開在邊境的四個地區,即卡累利阿地峽、拉多加湖東北、邊界中部和貝薩謀(貝辰加)地區。

劣勢的芬蘭軍隊始終處於防禦態勢。其企圖是在卡累利阿地峽集中主力扼守曼納海姆防線實施陣地戰,在其他地區以少量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實施機動戰和游擊戰。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芬蘭軍面對蘇聯軍隊源源不斷的猛烈攻擊依然力不從心。

1940年3月7日,芬蘭政府被迫於派代表前往莫斯科向蘇聯求和。

1940年3月12日蘇聯與芬蘭《莫斯科和平協定》簽訂:

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

被割讓的土地上的22.2萬居民(佔芬蘭總人口12%)喪失了家園,被遣送至芬蘭其他地區,只有極少量人口選擇留下加入蘇聯籍。

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裡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

地圖中紅色部分為芬蘭被割讓土地

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痛楚地說:“新的國界使芬蘭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漢科則像一支指向我國心臟的手槍。”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1939年11月9日,因為芬蘭沒有答應蘇聯交換領土、租借軍事基地的要求,單方面於28日撕毀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並於30日,以23個師約40萬的兵力向芬蘭發動進攻。其後,蘇軍遇到重大損失,蘇聯開始修正戰爭計劃並源源不斷地增兵芬蘭。

(1)芬蘭雖敗,但軍事上確屬勝利。

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將四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蘇聯,為此丟失了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12%的人口被迫遷徙。

蘇芬戰爭中,芬蘭並沒有打敗蘇聯,蘇聯獲得了勝利。但以芬蘭的國家實力、軍事規模能夠打得如此,其實已經是勝利了。一個300斤的大漢打敗了一個60斤的少年,並不值得炫耀。

圖中俄羅斯的重要城市維堡,就是這次戰爭後,芬蘭割讓的

(2)蘇軍芬蘭軍軍事力量對比

蘇軍到底派出多少人,現在都是個謎。蘇軍公開說是陣亡4.8萬人、負傷16萬人。但1970年,赫魯曉夫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透露說傷亡百萬人以上。對於蘇軍傷亡人數,一般認為70萬人以上。“蘇德戰爭”爆發後,數百萬蘇軍被俘,大量蘇軍投降,其實也能從側面驗證蘇軍當時的戰鬥力。

芬蘭軍隊的總兵力為13萬人(瑞典等國的志願軍大概二三萬,預備役30萬人)。

從軍事裝備上可以看出蘇芬的差距,芬蘭方面沒有炮兵團、坦克團。其偵查團蘇聯以摩托化、裝甲連、坦克連為主,騎兵連為輔;芬蘭以自行車、騎兵為主,機槍排為輔。

(3)蘇軍打得為何這麼差

蘇軍打得這麼差的主要原因出在斯大林身上,其過於輕敵。僅從軍事角度說,初期的戰爭計劃因為不符合斯大林用幾周時間結束戰爭的想象,而被棄之一旁。

蘇軍這麼差的根本原因在於斯大林的肅反運動。蘇軍中有思想、有能力的元帥、將軍損失大半,留下的大多或者庸庸碌碌,或者不敢有自己的思想怕被整肅。其實“蘇德戰爭”和這場戰爭也類似。面對初期大敗、“亡國”的威脅,蘇聯黨政軍方面才徹底振作起來,扭轉了敗局。

同時,芬蘭的德式訓練也起到了很好作用,同時,芬蘭利用蘇軍的初期錯誤,極大地發揮了地利、天氣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芬蘭屬於正義一方,其戰鬥意志是蘇軍無法比擬的。


坐古談今

從整個蘇芬戰爭的角度說,芬蘭從來沒有打敗蘇聯。無論是1939年冬天的“冬季戰爭”還是1941年開始的“續戰”(芬蘭說法),最終蘇聯都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芬蘭以失敗告終。儘管在戰爭過程中,蘇聯一度損失很大,尤其是冬季戰爭中,蘇聯的人員和裝備損失更是遠大於芬蘭,但戰爭的勝敗畢竟不是看損失大小的。歸根到底,還是要看戰略目的是否實現。冬季戰爭中,雖然損失巨大,但蘇聯最終仍然實現了獲得緩衝地區的目的;“續戰”中,芬蘭更是全面戰敗。所以,說芬蘭打敗蘇聯實在是錯誤的看法。

至於“冬季戰爭”中蘇聯損失巨大的原因,則主要出在蘇聯方面。一方面,蘇聯對於和芬蘭的戰爭準備不足。蘇聯人覺得進攻芬蘭這麼一個小國,實在是手到擒來的事情,這種驕傲和自大瀰漫在戰爭的整個準備過程中。蘇聯人從裝備的心理都沒有為冬季的長期戰爭作準備,對芬蘭軍備的偵察更是疏忽大意。他們的心裡,可能只要自己大兵壓境,芬蘭人自然就會乖乖投降。所以,當面對芬蘭人的殊死抵抗時就顯得茫然無措。

另一方面,蘇聯人對於芬蘭人在冬季戰爭中的打法也很不適應。芬蘭人在戰爭中並沒有採用常規的大兵團正面作戰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自己對地形和天氣的熟悉,藉助交通不便的客觀條件,採取遊擊與襲擊相結合的方式,不與蘇軍正面對抗。這種打法蘇聯人此前沒有碰到過,顯得非常束手束腳。

最後,1939年正值蘇聯“大清洗”的高潮,大量有經驗的優秀指揮官被清洗。新提拔的指揮官一方面經驗不足,另一方面出於對被“清洗”的畏懼,在行動時也往往瞻前顧後。

但無論如何,蘇聯和芬蘭的國力相差實在太大。所以,蘇聯有足夠的本錢來犯錯然後改正。當蘇聯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進行改正之後,芬蘭自然就無力抵抗了。T


聯合防務

蘇芬戰爭現在很多史學家都認為希特勒就是因為這場戰爭,於是開始打蘇聯的主意。希特勒對他的軍官說,蘇聯就像一扇破門,我們只要用皮靴一踹,門就破了。

蘇聯當時提出要拿北極圈裡的一塊地換芬蘭的土地,遭到拒絕後,1939年11月30日蘇聯集結50萬大軍、上千輛坦克進攻芬蘭,發動蘇芬戰爭。


令蘇聯沒有想到的是芬蘭這個小國全民皆兵抵抗他們,他們組成無數的小分隊,划著雪橇,在冬天的密林中出沒,打擊蘇聯的後勤補給部隊,夜襲等等,甚至包圍全殲了蘇聯兩個師。

蘇聯震怒了,出動了200萬軍隊再次大舉進攻,而芬蘭全國才幾十萬人,最後割讓了5.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這場戰爭也讓希特勒跌破眼鏡,他沒想到蘇聯打個小小的芬蘭都差點沒打下來,從此就開始了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準備一舉把蘇聯吞併。

我是“天下會會天下”,我在今日頭條等您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蘇芬戰爭芬蘭沒有獲得勝利,蘇聯再復出巨大的人員傷亡後達到了戰爭目的,蘇聯應該是慘勝。蘇聯通過這場戰爭贏得的土地剛好夠埋葬犧牲的將士。

但是芬蘭在這場戰爭中以小搏大,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點,在絕對優勢的蘇聯面前打的不錯,戰敗是絕對實力的結果。蘇芬戰爭打成這樣有兩個原因。

一是芬蘭軍隊規模雖小,但是依託境內森林、湖泊密佈的地形,充分發揮地利,以小股部隊充分襲擾、殺傷敵人。並且利用更適應冬季的天時優勢,拖垮敵人。蘇聯數量巨大的傷亡很大一部分是因寒冷引起的非戰鬥減員。

二是蘇聯在斯大林的大清洗後,有經驗的軍官大量流失,部隊的組織和實戰能力大幅下滑。並且蘇聯在開戰前輕敵,認為自己大兵壓境芬蘭將一觸即潰,沒有認真的準備戰爭。正是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使得希特勒對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發生了誤判,認為蘇聯是一座搖搖欲墜的破房子,德國只是踹上一腳就可以了。最終觸發了巴巴羅薩戰役。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怎麼可能擊敗蘇聯,沒有的事。芬蘭狙擊手非常厲害,在戰爭中起到關鍵作用,據說被芬蘭狙擊手打死的蘇聯士兵就要百萬之多,蘇聯士兵被打怕了,連屁股都不敢撅起來。而芬蘭則是彈藥耗盡,只能割地求和,時間是1940年3月12日。二戰爆發的時候,芬蘭追隨希魔對蘇作戰,又被蘇聯打到割地求和,這次就慘了,不但割地還要賠款。時間是1944年9月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