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內,成爲世界兩超之一?

西門吹水n

重要的事說三遍,蘇聯人運氣好,蘇聯人運氣好,蘇聯人運氣好!

我此前分析過“運氣”在美國崛起過程中的作用,今天分析下蘇聯。

從歷史的角度看,蘇聯人在前幾十年,好運可謂是爆表。當然了,蘇聯人走好運,往往意味著西方國家走了黴運,在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西方國家在那些年可謂是禍不單行,而這正好給了蘇聯崛起的機會。我們可以先從蘇聯的前身講起,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蘇俄,俄國從此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新生的政權並不穩固,外有德國大軍壓境,內有保皇黨各種不服,隨時準備消滅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此時,列寧等蘇俄領導人做出了無比英明的決定,與德國人簽了一紙條約,以空間換時間,讓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以喘息之機。

假如德國贏得了“一戰”,蘇俄政權依然難以保住,因為德國不會允許東面出現一個大國,必然繼續進攻蘇俄,而此前蘇俄割讓的領土,恰恰又能成為德國的前進基地,蘇俄的獲勝希望依然很渺小。但是,蘇俄政權的好運開始出現,德國戰敗了,原本德國和俄國結束戰爭後,幻想著可以在西線全力以赴,準備一鼓作氣攻佔巴黎,徹底消滅協約國軍隊。不巧的在於,美國人參戰了,美國遠征軍大舉殺入歐洲,德國人徹底絕望了,自己率先爆發了革命,史稱“十一月革命”,德國人民推翻了皇帝的統治,德意志帝國徹底崩盤。

因此,蘇俄此前和德國簽訂的條約,也就成為了一張廢紙,東線陷入了權力真空,這給了蘇俄收復失地的機會。可事情還沒完,協約國不可能放過蘇俄,尤其是很多當年沙俄借了很多外債,此時蘇俄政府賴賬不還了,這讓協約國集團大為不滿,同時又出於對蘇俄政權的敵視,不僅將蘇俄排除在了“凡爾賽體系”之外,而且組建干涉軍殺入蘇俄領土,企圖一舉推翻蘇俄政權。協約國同時也扶持傀儡勢力,尤其是一些沙俄的舊軍閥,組建了“白匪軍”,引爆了蘇俄“內戰”。按理來說,一個新生的政權,同時面臨十幾個國家入侵,國內還有反動勢力,那麼這個政權的生存幾率恐怕很低,但蘇俄好運又來了。此時恰逢“一戰”結束,協約國軍隊看似氣勢洶洶,實則一盤散沙,兵無鬥志,將無戰意,他們不敢在蘇俄“內戰”中下更多本錢,反而是寄託於“白匪軍”,但“白匪軍”又是一群渣渣,被蘇俄政府徹底剿滅。自此之後,蘇俄政權徹底穩住了腳,協約國軍隊紛紛撤出蘇俄。蘇俄又在1922年建立了蘇聯,原本被德國拿走的地,現在又回來了。

如果歷史定格在這一刻,蘇俄只是建立了穩定的政權,以及收服了失地,看不出任何“超級大國”的影子,因為此時的俄國,依然是農業國,而不是工業強國。在西方人看來,俄國人能夠打勝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協約國內部不團結,而不是俄國的綜合國力有多強。列寧也實施了“新經濟政策”,努力與西方保持友好關係,因為蘇俄暫時經不起戰爭,必須擁有和平的外部環境。假如蘇聯只走完了這一步,希望依靠發展商品經濟來變的富裕,那麼蘇聯最多隻能成為一個“小富即安”的國家,不可能成為美國那樣的強國。蘇聯人需要抓住機會,發展工業,尤其是蘇聯依然面臨西方的軍事威脅,在遠東還有日本的虎視眈眈,所以既要吃飯,又要生存,可現在生存面臨著威脅,如果只是靠商品經濟,蘇聯的國防將永遠是短板。因此,在斯大林上臺後,蘇聯開始了工業化,走向了計劃經濟的路線。

我們暫時將“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爭論擱置一邊,我們只看蘇聯工業化的結果,確實讓蘇聯在短期內從農業國過渡到了工業國,實現了工業化,而且建立了先進的軍事工業體系。對於蘇聯政府來說,擁有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才能抵抗入侵。

當然了,如果只是閉門造車,肯定是無法實現工業化的,西方國家也會拼命遏制蘇聯的崛起,盡一切可能使絆子。但是,西方國家迎來了1929年的經濟危機,這場千年不遇的大蕭條,徹底撕裂了資本主義世界。蘇聯人卻可以獨善其身,趁此機會引進西方的技術,甚至還能吸引西方的熟練工人移民蘇聯,在大蕭條的時代,蘇聯的生活令人嚮往,很多學者也在蘇聯看到了西方社會的未來。打個比方說,蘇聯原本在“世界班”裡的成績是60分,勉強及格,但考慮到當時絕大多數國家是40分的水平,所以蘇聯實力依然比較強,但依然被優等生給壓制。可蘇聯人運氣好,一幫優等生突然生病了,而且是重病,以至於無法上考場了,所以蘇聯人60分的成績,卻可以排進前三名!

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又誕生了一個變種,名字叫“法西斯主義”。原本蘇聯會受到西方國家的遏制,但此時法西斯力量日益強大,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天天站在臺上演講,天天炫耀那戰五渣的實力,可輿論卻日益躁動。再到後來,德國又出了個納粹黨,並且取得了執政權。此時,英美等國雖然仇視蘇聯,可那畢竟不是自己體系內的。英美體系內的危機,是“法西斯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因此,英美法三國開始制衡法西斯,這又給了蘇聯人寶貴的發展時機。有時候,英美法為了對付法西斯,反而要求助於蘇聯,當時有人斷言蘇聯是打敗法西斯陣營的唯一指望。在這種局面下,原本蘇聯和西方的關係,如同兩個互相看不順眼的“仇家”,瞬間變得比兄弟還兄弟。當然了,英法兩國對蘇聯依然不懷好意,只是希望利用蘇聯來抗衡德國,甚至企圖禍水東引,引發德國與蘇聯的衝突,自己好坐收漁利。

最終,蘇聯還是被捲進了戰爭,蘇聯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打敗了德國,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蘇聯的“冬天”,是否也可以被視作運氣?如果是,那麼蘇聯人即使在戰爭中,運氣也是相當的好。當蘇聯人將國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的那一刻,忽然發現,自己已經70分了,成為了第二名。其它那些優等生,都已經變成了“差生”,剩下的事,當然就是蘇聯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那些變成“差生”的優等生,只能選擇靜靜地看著。

綜上所述,蘇聯人的運氣非常好,而且好運來的恰是時候。假如德國沒有輸掉“一戰”,蘇聯則很難存活;假如協約國團結一致,鐵了心的要與蘇俄開戰,蘇俄政權也很難撐得住;假如沒有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也就不會出現法西斯陣營,蘇聯必然會被西方國家全力遏制,也很難成功突圍;假如在蘇德戰爭期間,沒有出現“冬天”,蘇聯打贏戰爭的幾率肯定會下降......

因此,“運氣”的確是很重要的因素,看歷史,不要只認死理,一定要學會接受歷史中的“偶然因素”,有些事情就是無緣無故發生了,你否認也沒有用。當然了,蘇聯人的好運並沒有持續多久,在1979年,蘇聯人進了“帝國墳場”,可謂是倒了血黴,從此蘇聯走向了下坡路。


圖維坦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回顧蘇聯短暫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暴發戶膨脹自爆"黑色幽默劇。從1922年10月30號成立到1991年12月25號倒閉,整整六十九年。

如果說列寧是蘇聯的奠基者,那斯大林就是將蘇聯推向世界潮頭的弄潮兒!因為正是斯大林的重工輕農思想,才給蘇聯留下了"工業狂魔"的建設底子,瘋狂的工業輸出也極大的促進了軍事力量的發現。但與此同時,欠收的糧食水平也帶來了嚴重的饑荒。

這一時期,蘇聯也毫不例外的被捲入了由希特勒發動的那場世界大戰,蘇聯的身份也是一波三折:從最初的同流合汙到後來的誓死衛國,戰火極大的灼煉了蘇聯人的鬥志和團結的決心!也讓蘇聯在戰後瓜分勝利果實的時候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正所謂: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緊接著,愈演愈烈的冷戰從外部給了蘇聯前進路上強大的動力!在同美國進行的炫富大賽上,蘇聯始終堅信:你強任你強,老子紅魔王!

但如果要說蘇聯真的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我們還得跳過赫魯曉夫看勃列日涅夫!相比赫魯曉夫的大幅裁軍政策,勃列日涅夫也算是個極端!

勃列日涅夫掌權時期,把蘇聯超過85%的工業投資都用於發展軍事和工業,戰略核武器也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此時的蘇聯軍費要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四!(以我們2016年的GDP為例,按14%的比例,將有10萬億用於國防軍費)

也正是由於勃列日涅夫填鴨式的發展方法,蘇聯終於在七十年代追上了美國的腳步,正式邁入超級大國!但歷史的經驗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蘇聯,成立於1922,在二戰結束的1945,成為超級大國,用了23年成為了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在20世紀後幾十年與美國共治世界。為何蘇聯23年即成為超級大國?

那首先離不開俄羅斯祖宗的開疆拓土,自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之後,不斷攻城略地,向外擴張,經過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苦心經營,最終成就了橫跨歐亞北部的俄羅斯帝國。這些大部分地區都被後來的蘇聯所繼承,為蘇聯工業建設提供了石油、鋼鐵以及其他所需的原料,也為抵禦外敵入侵提供了遼闊的戰略緩衝。超級大國有諸多定義,地域遼闊無疑是任何一個定義都不會忽略的方面。短時間成為超級大國其實是立足於俄羅斯先人幾個世紀奮鬥之上的。

蘇聯體制的優越性,蘇聯體制中雖然有缺陷,但是可以調撥一切資源集中發展最需要的工業這一點絕對是其短時間成長為超級大國不可缺少的方面。注意,這裡說的是短時間成為超級大國。在蘇聯體制下,蘇聯根據需要,調撥全國人力、物力,優先發展鋼鐵、煤炭、機械製造的等重工業,短時間內實現了蘇聯工業化。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有廣闊的戰略縱深,那蘇聯很難戰勝德國,獲得衛國戰爭的勝利。

當然還有一個機遇的問題,二戰是蘇聯,當然也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機遇。二戰之後,德日被徹底打敗,無力參與大國博弈,不僅如此,就連戰勝國英、法這些傳統大國也被大幅度削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蘇聯雖然受到巨大損失,但是越戰越勇,最終成為戰勝德國的主力,並擴展了其地盤,擁有了巨大的國際威望,最終也藉此成為超級大國。

俄羅斯祖宗的打拼,體制的優勢,以及二戰的戰略機遇最終在短時間內成就了蘇聯超級大國地位。


北玄武

其實社會主義制度對比資本主義制度是有許多優越性的。首先是集中力量提升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沙皇時代轉變為蘇聯以後,蘇聯就一直致力於實現工業化和科學技術,最顯著的成果就是鋼鐵產能大幅提升,科學技術體現在二戰時期…但是過度強調工業發展弊端也突顯出來,在農業輕工業以及一些民生方面沒有及時調整,過度依賴社會主義聯盟經互會,往往是付出價值不菲的重工業設備換不來經互會成員的輕工業民用品,肉包子供養窮人有去無回,所謂的國際主義精神給蘇聯造成了很大壓力,加上阿富汗戰爭等等因素,蘇聯終於…不能因為因素導致蘇聯解體就因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優異的制度。蘇聯在短短几十年間成為世界強國,中國也是如此,說明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