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那麼大,還能在戰後迅速崛起,成為與美國爭霸的強國?

鵬1737901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德國重創了工業的蘇聯直到1947年,工業產值才和二戰開始前的蘇聯的465億美元持平。而另一邊的美國,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刺激下開發了工業製造業,在短短五年內提升了1100億美元的經濟。那麼,勉強緩過神的蘇聯是如何和美國形成兩極爭霸的呢?

圖為蘇聯工廠

首先就是核武器,蘇聯能與美國相抗衡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龐大的核武庫。除了核武器蘇聯在二戰結束時就擁有非常紮實的軍事基礎,1945年對德戰役結束後,蘇聯裝甲師數量是美國的4倍、步兵師為1.2倍,且空軍的裝備水平也和美國不相上下,這使得蘇聯軍事發展的起點就非常高。雖然,蘇聯海軍在美國眼裡就是渣渣,然而海軍不能上岸,歐洲的對抗將是一場裝甲力量和空中力量的對抗。

圖為八一軍演

也就是說,蘇聯完全可以利用美國將大量國防預算投入海軍這一漏洞,對蘇聯海軍的預算進行削弱,然後在陸軍和空軍的建設上爭取壓過西方國家,以至於經濟擁有優勢的美國,往往在三軍預算的平衡之下,失去在陸地上和蘇聯對抗的資本,這也導致了在冷戰的任何一個時期,美國在西歐都只能採取守勢。

圖為蘇聯解體

與此同時,蘇聯海軍的預算雖然相對較少,但是蘇聯批量建造的方式已經是大大的減少了驅逐艦、核潛艇的採購費用。這使得到了冷戰結束時,“貧窮”的蘇聯海軍仍然有40多艘驅逐艦、265艘各型核潛艇的龐大陣容。美國也因此不得不在里根時代提出600艘艦艇擴張計劃並從陸軍空軍抽出國防預算用來應對蘇聯。


軍事新觀察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3500多萬人,是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但是蘇聯國土面積大、人口多、自然資源豐富。能夠彌補戰爭的消耗,並且通過自己的發展不斷提升綜合國力與美國爭霸。



1.蘇聯在二戰爆發前就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化,雖然蘇聯的製造業和軍工產業不如德國和美國先進,但是蘇聯具備數量優勢,蘇聯有能力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的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這就是一個強國的標準。



2.蘇聯有2億多人口,蘇聯的國土面積是224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土地面積的六分之一,比2箇中國加起來還要大很多。因此蘇聯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能夠自給自足。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



3.蘇聯在二戰後已經成為了歐洲軍事、經濟、科技最強大的國家,因為蘇聯和俄羅斯民族擁有對土地貪婪的特性,所以蘇聯積極的對周邊國家進行領土擴張和政治訛詐。力圖與美國爭霸成為世界的霸主。

4.但是隨著蘇聯把大量金錢投入到軍事工業上,蘇聯忽視了民生的發展,犧牲了廣大蘇聯人民的生存利益和福祉。而美國為了肢解蘇聯,聯合產油國壓低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自然資源價格,導致蘇聯經濟雪上加霜。



5.最後美國向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輸出顏色革命,挑撥蘇聯國內的民族矛盾使蘇聯解體。雖然現在的俄羅斯沒有蘇聯強大,但是俄羅斯也擁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俄羅斯資源豐富、科學技術發達。俄羅斯具備成為世界強國的資本。

6.很多中國人都說美國近年來衰落了,我認為這只是美國的戰略收縮而已,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有巨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最關鍵的是美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工業製造能力,這才是打贏一場戰爭的殺手鐧,只不過美國認為現在不存在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所以沒必要大量製造航空母艦、戰鬥機等武器。


杜達特洛夫斯基

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蘇聯擁有成為大國的一切基本條件:“廣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其傳統的擴張政策。正是這些原因,使蘇聯在二戰結束後,能迅速的醫治戰爭創傷,並快速的恢復工業生產能力。也正是這些原因,使傳統的英,法,德,意,日等強國在二戰結束時或是二戰結束後,失去殖民地資源,人口,市場的支持後迅速的走向最後的沒落。也正是這些原因,成為尼赫魯在二戰結束後,為印度制定大國戰略的主要依靠。

二:國內因素:

記得哪位偉人曾經說過,“只有打碎舊世界,才能建立新世界”。這也正是兵法中“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的精髓論述。世界上任何決定事物結果本質的因素,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輸或是贏,成功或是失敗”。然而,蘇聯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浩劫,生死存亡的國運對賭中,蘇聯不但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成為二戰結束後,雅爾塔體系的最大贏家與受益者之一。蘇聯在二戰結束後,雖然遭受戰爭的重創,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但是,蘇聯也因為二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禍事,清除了國內的一切隱藏在政權內部的“不滿者,持不同政見者,以及意志不堅定的漢奸,賣國賊。可以說在蘇俄的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高度統一性,和民心士氣的凝聚力超過二戰剛剛結束後的蘇聯時期。正是這個原因,使蘇聯收穫了一樣迅速崛起的法寶”和“利器”,那就是眾志成城,高凝聚力的民心,與軍心。這也正如我國古話所說的“人心齊,泰山移”。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哪一個政體性質的政權,只要上下同心,其利可以斷金。只要民心士氣高度凝聚,“心往一處想,力所一處使”,就沒有民眾做不出的犧牲,只要民眾具有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國家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和無法應對的苦難與災難。也正是這一關鍵因素,“成為二戰後蘇聯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三:國際因素

雅爾塔會議之後,羅斯福雖然公開宣佈《雅爾塔協定》是歷史的新開端,然而在私人場合,他表示懷疑斯大林是否會執行協定的內容,他表示要對蘇聯採取強硬的政策,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病逝,杜魯門上臺,羅斯福的病逝影響和改變了蘇,美關係的格局,對世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5年3月,英美聯軍已渡過萊茵河,接著越過雅爾塔會議的軍事分界線向前推進。此時,丘吉爾向杜魯門發電報,希望他採取措施阻止蘇軍向西推進。在電報中他首次提出“鐵幕”名詞描述蘇聯,說蘇聯已經把鐵幕拉上。在1946年3月的富爾頓講話中,他公開闡述了這一觀點,並要求杜魯門不要執行《雅爾塔協定》規定佔領德國的內容,西方不應該從已經佔領的蘇佔區領土撤軍,他說這樣至少可以和蘇聯討價還價,迫使蘇聯退出柏林。

杜魯門並沒有採納丘吉爾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忌憚蘇聯紅軍強大的戰力

二:杜魯門雖然反共,但是他仍想和蘇聯合作建立聯合國,杜魯門擔心,要是沒有蘇聯的參與,建立聯合國的計劃將要流產。

三:當時的西方社會公認蘇聯是打敗德國的主要力量,對蘇聯十分尊敬與敬佩,在當時的西方社會里面還沒有形成冷戰的環鏡。

四:戰時羅斯福想與蘇聯和英國共同在世界範圍內確定勢力範圍,每一個國家負責擔任自已勢力範圍內的警察。1945年,蘇,美雖然爭奪勢力範圍,,但並沒有導致對抗。美國士兵思鄉心切,強列要求早日回國。因此杜魯門不願在歐洲維持大規模的駐軍,因為美國的經濟問題也十分嚴重,杜魯門想盡早平衡財政預算。雖然美國佔領了德國和日本,但只保持了最低水平的開支。對英國和其他盟國的援助,只限於貸款和支援剩餘的戰爭物資。

五:美國政府內部存在著對蘇聯政策的戰略性分岐,一部分人想反擊蘇聯,另一部分人則想與蘇聯達成德國的協定,默許蘇聯在東歐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由於雙方存在著分岐和爭議,此期間對蘇聯沒有什麼實際的戰略行動,直到1947年才統一到反蘇反共冷戰立場的路線上來。

四:制度的優越性

在二戰前,世界主要存在著三種意識形態。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德,意,日為首的納粹法西斯制度,以及英美法為主的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二戰結束後,納粹法西斯制度終結。蘇聯的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更加凸顯,併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經驗和模式。特別是高強度的計劃經濟,以及民主集中制的政體,對西方的民主議會制度優勢更加突出。蘇聯制定的重大經濟和外交戰略,只要對國家有利,就能得到迅速的執行和落實,沒有西方議會制度下黨派紛爭不斷,互相指責,推卸責任,相互址皮的羈絆。也正是這一優越性,使蘇聯贏得了日新月異的巨大經濟建設成就,和贏得了更大的外交戰略主動權。雖然高強度的計劃經濟制度使蘇聯的重工業,軍事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致命的弊端,這種失去平衡的發展模式,使輕工業和農業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國家強大了,人民的生活卻沒有得到重大的改善,過上相對應的富裕生活,”。因此,這些原因也為蘇聯的解體理下了禍根。“

五:賠償制度:

二戰結束後,也正是蘇聯佔據和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巨大優勢地位和有利位置,才使蘇聯迅速崛起,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爭霸的超級大國。


相忘江湖71941665

二戰後,整個歐洲被炸成一片廢墟,不僅僅是歐洲,日本也被炸成廢墟,首先看蘇聯的快速恢復和崛起,蘇聯在二戰後將東歐的幾個國家捷克、東德、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等國拉入進自己的勢力範圍,建立了華約軍事組織,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

東歐的幾個國家加上蘇聯,土地廣袤,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經濟非常好的條件,蘇聯在戰爭中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但大量工業企業搬遷到烏拉爾山脈,戰後,只要將這些企業再大規模遷移到蘇聯的歐洲部分,有現成的生產線,現成的熟練工人和現成的技術,工業生產能力恢復起來並不困難。

同一時期的中國是什麼都沒有,而且什麼都不懂,沒有技術,沒有設備,沒有熟練工人,這樣的白手起家當然困難重重。

蘇聯的國策是以發展重工業優先,加上二戰時獲得了大量德國的先進技術,又擁有極其豐富的資源,經濟恢復起來自然就非常快。

看看同一時期的日本,日本在戰敗投降後,國內非常悲觀,認為二十年內都不可能恢復到戰前水平,但實際上,幾年後日本經濟就達到甚至超過戰前的水平,德國也是差不多的發展速度。

由此可見,在現代流水線模式的工業生產條件下,限制生產發展的,並不是工廠的不足,而是市場的大小,只要有足夠大的市場,生產能力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將市場填滿,戰爭對現代經濟的破壞作用,遠遠沒有人們以為的那樣大。


麻辣戰爭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明確一點:蘇聯在二戰後雖能與美國爭霸,但並不是一個在各個方面均能稱霸的強國。因此,我們首先應當搞清楚蘇聯在二戰後實現了哪些方面的崛起,主要是在軍事、工業、政治等三個方面。我們不是歷史學者,只是簡單的提到我們的觀點與其他答主共同印證。

1) 軍事方面。首先,出於二戰期間保家衛國的需要,蘇聯舉全國之力空前地發展了軍事實力,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二戰勝利時,通過對德國的佔領,在德國獲取了大量的軍事科技資源;第三,二戰結束後,蘇聯依託其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了軍事工業,極大地擴充了軍事力量。

2) 工業方面。首先,在二戰之前的和平時期,蘇聯通過兩個個五年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第二,蘇聯國土廣袤,礦產、油氣資源十分豐富,為二戰後的工業崛起奠定了資源基礎;第三,斯大林在蘇聯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空前地發展了蘇聯的工業能力。尤其是在科技方面,蘇聯還發射了第一個人造衛星,世界上第一個宇航員加加林也是蘇聯第一次把人送上太空。因此還產生了與美國之間的“空間爭奪戰”。

3) 政治方面。20世紀前50年,兩次世界大戰使人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全世界都經歷了一段混亂的時期。在此大背景下,各國人民都在思考和探索適合本國、適應未來的社會制度。在這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空前的大危機,與此同時,採取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又在初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建設發展成就,因此自然就吸引了許多處於探索階段的國家加入到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的陣營中。蘇聯也就在二戰後構建起了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聯盟。

美國和蘇聯都在其他國家爭取影響力,比如中國,越南等反帝和反封建的新國家,都希望被拉到她的陣營中。後來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無不體現了這兩大霸權的影響。


ICMLL實驗室

你好!冬眠蛇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戰爭損失大小真不是阻礙一個國家能夠崛起和成為強國的決定因素。這就好比拿損失衡量戰爭勝敗沒有意義一樣,在蘇德戰爭中,幾乎每場戰役蘇聯的損失都比德國大的多,豈不是蘇聯早就敗的不要不要了?一個國家是否強國,是看他的總動員能力,蘇聯在人口,工業技術和資源方面的調動能力都不愧是一個強國,有崛起的客觀條件在,即便損失很大,剩下的各種可用資源包括人力依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其次,二戰的結束給了蘇聯和平崛起的機會。實際上英美等西方國家更仇視蘇聯,要不是法西斯亂侵略,蘇聯將穩居他們的頭號敵人。美國人更希望滅亡蘇聯,但是法西斯剛剛被消滅,世界期盼和平,而要和蘇聯開戰,就得準備上千萬傷亡,所以,世界人民和美國人民都不會答應這個事,因此,蘇聯保有了二戰的所有成果,包括他所解放的東歐地區。

最後,蘇聯一味追求與美國的爭霸,過於注重重工業的發展,他的軍事力量就會異常強大,這有效的支撐起了他的政治地位,使得他成為能夠和美國對抗的超級大國,但是這種嚴重失衡的經濟發展,犧牲了蘇聯老百姓的民生利益,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所以說他是拿國民收入壯大軍事力量的方式保持其超級大國地位,並非他真的就有那麼強大。



喜歡本蛇的講解,記得點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首先,得益於共產主義力量在全世界的發展和民族主義力量的崛起。

其次,蘇聯作為戰勝國在國際中的地位。

再次,蘇聯自身軍事、經濟的發展。

挨個分析,

戰爭期間,歐亞許多國家的共產黨與領導本國與本民族人民進行反法西斯侵略鬥爭的脊樑,在戰鬥中逐漸積聚起巨大的力量,贏得了國際國內的廣泛尊重與信任,這就為戰後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與擴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歐洲,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率先建立其共產黨執政的人民民主政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國的共產黨也先後在過渡性的聯合政府中取得支配地位,並在蘇聯的支持下逐步完成了政治體制的蘇維埃化,建立起以社會主義為導向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希臘共產黨所領導的民主軍在1946年重新活躍起來,使英國支持的傀儡政權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法國和意大利的共產黨在戰後初期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力量,法國、意大利、比利時、挪威和丹麥的共產黨人都進入政府內部,掌握了一定的實權。在亞太,中國、朝鮮、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特別是中國,不僅具備主宰中國命運的巨大能量,而且必將影響到國際政治的變動。

慘重的戰爭代價換來的是世界性的軍事大國地位。 隨著蘇軍進入東歐與遠東,蘇聯從根本上擺脫了自建國以來被包圍、被孤立的處境,恢復甚至擴大了沙俄時期在東歐和遠東的版圖和勢力範圍,從而極大地改善了自身的安全態勢。作為戰勝法西斯的主力,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望,不再將蘇聯視為共產主義的“洪水猛獸”。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由1941年的17個增加到1945年的46個。更為重要的是,蘇聯獲得了政治大國地位,享有了參與戰後主宰國際格局重構的權力。蘇聯參與聯合國的建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爭取到否決權。這就意味著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時擁有了決定性的發言權。

蘇聯軍事力量的強大,是蘇聯在戰後能成為與美國相抗衡的世界大國的根本保障。戰爭結束時,蘇軍總兵力達1136萬人。戰後裁軍2/3,仍保留175個師、25000輛坦克、19000架飛機。到了1946年3月,蘇軍相對於美軍在歐洲的地面部隊比例超過7:1,蘇軍在歐洲具有壓倒性常規進攻能力,對美國構成了巨大的戰略威懾。在核武器方面,蘇聯與1949年8月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核武器的國家。

經濟方面,蘇聯在戰後的 恢復與發展相當迅速。在戰後經濟建設中,蘇聯還是延續戰前的路子,把工業尤其是與軍事潛力息息相關的重工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一些重要的部門,如機械製造業、電力工業、煤炭工業的生產能力,在1946年就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到1948年,全部工業的生產能力略超過戰前水平。到1950年,蘇聯國民收入比戰前增加了64%,工業總產值比戰前增加了73%,農業總產值也達到戰前的99%。儘管蘇聯經濟在戰後潛伏著結構和效能方面的隱患,但就經濟的總量與規模來說,蘇聯不失為世界經濟大國。更為重要的是,戰後蘇聯確立了社會主義體系內的經濟中心地位,從而獲得了比戰前要廣闊的多的市場,並可以依靠他國經濟來彌補自身經濟的某些缺陷。因此,在戰後初期蘇聯的經濟實力雖與美國相去甚遠,但足以支撐其世界超級大國地位。


世紀戰爭大揭秘

眾所周知,蘇聯在二戰中遭受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僅在蘇德戰爭期間傷亡人數就超過2700萬。這個傷亡人數在人口大國看來不值一提,但在那個時候已經相當於大半歐洲國家的人口總和。在當年那個工業決定生產力的時代,蘇聯的重工業也遭受了沉重打擊,半數以上的廠區被徹底摧毀。

可以說蘇聯為反擊法西斯幾乎傾盡全國之力,耗盡了數十年積攢的家底。然而作為無可爭議的戰勝方,蘇聯卻在最後時刻放棄了德國5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本因對德國恨之入骨的蘇聯做出如此決定?

答案就是為了全面吸收德國工業,蘇聯主動放棄高達50億的戰爭賠款,就是想以此為理由順利獲得德國最先進的工業生產設備,同時讓美國無話可說。要知道蘇聯國內的經濟體系已遭受到重創,工業體系更是幾乎出於崩潰邊緣,拿到了這50億美元賠款也還是要白手起家的。

經過一番權衡,直接入手德國工業生產設備成了蘇聯的最佳選擇。這不僅能彌補戰爭給蘇聯工業帶來的損失,還能獲得真正的無價之寶,核心軍事技術和軍工設備,以此大幅縮短與美國的技術差距。

雖然二戰時蘇聯慘勝,但作為戰勝方收穫也是頗豐的,不僅吞併了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通過華沙條約將東歐八國變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間接控制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蘇聯通過一系列的強行霸佔、拒絕歸還等理由強行佔領土地,讓戰後的蘇聯看上去就像一個畸形的龐然大物。

蘇聯用這些德國的工業設備快速的恢復了國內的生產,並且通過使用德國的軍事工業,研製出了大量先進的軍事武器,鞏固了蘇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國地位,給後來的美蘇爭霸增加了籌碼。蘇聯所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一時間也達到了極盛,領導的華沙組織與美國的北約分庭抗禮。


明馨範

蘇聯在二戰中遭到了巨大的損失,但是蘇聯的收益也是巨大的,這個就是在歐洲方向,從蘇聯建國起,蘇聯第一次有了一系列的緩衝國,東歐各國實際上是充當了蘇聯的安全屏障,而遠東方向則是在中國東北有了一塊緩衝地帶,這樣蘇聯的安全環境大大的改善了,任何美國想要進攻蘇聯都先要經過其他國家的領土。

安全環境改善以後,蘇聯利用戰勝國和佔領軍的優勢從佔領地區搶劫了大量的所謂戰利品,包括中國的東北地區,這一筆戰爭財還是給戰後的蘇聯有了一些補償,因為雖然蘇聯是戰勝國,但是其實蘇聯的各方面還是很落後的,當時的東歐各國尤其是德國匈牙利一類的國家,各方面都是要比蘇聯強的。徐帥訪問蘇聯後寫道,有的地方比我們還窮。而且抱怨中國要的東西太多,想想也是。

安全環境有了改善,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是雖然美蘇冷戰正在形成,但是剛剛經過了一場二戰的世界沒有人還想再來一場,同時蘇聯也是在國際上韜光養晦,努力的醫治自己的戰爭創傷。

蘇聯的強計劃經濟在這裡邊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通過國家計劃可以在短時間內集中資源搞一些平時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在戰後很短的時間內就醫治了自己的戰爭創傷,具備了可以同美國對抗的能力,但是蘇聯的實力還是比美國要弱很多。


有痰


二戰初期蘇聯雖然大傷元氣,但是在之後反擊中以戰養戰,打進德國境內掠奪資源,幫中國出兵東北擊潰日本關東軍後,更是將日本在東北苦心經營多年的工廠機械設備什麼的搬回國內。

在德國境內掠奪的資源分為自然資源與科技資源,德國的科技能力堪稱二戰之最,最早研究原子彈,二戰後期不是盟軍炸燬了原子彈需要的原材料,美國都未必是第一個造出原子彈的,還發明瞭最早的導彈,甚至對火箭技術都有一些研究,美蘇佔領德國之後,將科學家瓜分一空,可以說上世紀的美蘇爭霸雙方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德國科學家的功勞。

在政治模式上,蘇聯斯大林時代是中央集權時代,蘇聯又是世界陸地疆域第一大國,典型的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當有一個強有力的獨裁者合理調動這些資源時,恢復元氣也快。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請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