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明明打不过美国,为何还要偷袭珍珠港?

用户63953961247

珍珠港事件是二战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日本的偷袭行动,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也导致美国直接卷入到战争中来,从而使得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质变。从珍珠港事件过后,盟军的实力大幅增强,进而逐渐占据主动,并促成了最终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的结果。

以现在的角度看,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不明智的,但是在当时看来,却也是一次对赌,日本是有赢面的。日本在和俄罗斯、清朝的博弈中,都采用过类似的对赌策略,当时的美国虽然已经十分强大,但是还没有强大到像现在这样。而日本当时和美国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所以珍珠港事件是经过酝酿的,并非草率结果。

日本偷袭珍珠港,本质上也是出于扩张空间的角逐。诺门罕战役之后,日本因为畏惧苏军的实力,而无法继续向西伯利亚挺进,另外在中国战场,日本的战事也陷入胶着。此时日本需要大量的能源来维持其军工基础的运作,而当时西伯利亚大油田等资源并未被发现,这使得日本必须朝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方向扩张,此时日本和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矛盾就迅速扩大了。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石油禁运策略,导致日本面临着即将到来的石油危机。日本认为如果要解除能源危机,就必须找机会和美国一搏。通过打击珍珠港,日本有望消灭美国的海军主力,这样可以帮助日本夺得海上决战的主动权,美国畏惧日本舰队逼近本土,很可能转而采取谈判政策,这样日本就解除了危机。

而就当时双方军力对比结果来看,日本也确实有对赌的资格,美国有航空母舰,日本也有,而且日本的航母数量还不少。另外,日本还拥有庞大的护航舰队和舰载机群,如果日本偷袭珍珠港时能够摧毁美军航母,那么美国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重建舰队,日本就有进而威逼美国西海岸的能力。

然而,不可能每一次对赌都是日本赢。日本虽然成功偷袭了珍珠港,却让美国的航空母舰跑掉了。而且当时的情况其实十分混乱,可以说是乱炸一通,日本仅仅是炸掉了一些舰船,却没有炸掉船坞、油库等设施,空袭当天又刚好是星期天,大多数美军都不在船上。美国保留了有生力量,也就意味着珍珠港空袭在战略意义上已经是失败了。


白虎堂

日本问题要让桥本来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谈日本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来分析。首先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能够进入世界列强的行列就是进行了两场战争,与比自己强大的国家争夺,最后都获得了胜利。如与清国战争获得成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台湾的割让,以及大量的白银。与俄罗斯的战争,不但获得旅顺军港,还完全获得对满洲的全部控制,让俄罗斯的势力全部退出了东北。这样以小博大的胜利,让日本全体上下都有了只要孤注一掷,就可以获得胜利的幻觉,这样的方式继续使用。


在日中战争初期,日本与中国战争中,美国一直没有对日本采取禁运手段,日本因自己不生产石油,而石油提炼技术都不行,航空汽油等油料都要从美国进口,中国政府从七七事变以后,一直要求美国对日本采取石油禁运措施,一直没有或的美国政府的正面回应。直到日本看到欧洲结果,认为法国在欧战失败,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都要归日本所有,出兵越南以后,美国政府开始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撤出越南北部,以及满洲地区,如果不撤兵,美国政府将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这时日本政府与美国政府谈判,关于是否撤兵以及有关日本撤离东南亚问题。


日本的战争石油储备只有3个月,如果美国采取禁运,日本对战争的维持只有3个月时间,但日本国内对美国的最后通牒有以下的判断: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强大,但是日本只要击败,消灭美国的第七舰队,就可以控制东南亚的产油区,在美国没有航母时,寻机与美国海上决战,完全可以象与清国,俄罗斯那样,一举获得海上的胜利。而且夏威夷还有很多日本人,对美国的军事情报收集很方便,这样也使日本方面对战争的前景很乐观。


日本当时拥有世界最大的海军舰队之一,拥有8艘航母,以及先进的零式战机,对于日本来说,美国很强大,但日本只要在第一次袭击成功,就会获得最后的成功,日本在与清国,俄罗斯的战争中都是使用过这样的方法,但是美国不是清国,也不是俄罗斯,美国在第一次受到打击以后,研究日本,最终获得胜利。让日本第一次知道了以小博大不会次次成功的道理。


桥本看日本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一举将驻屯在珍珠港的美国海军、空军基本摧毁,珍珠港军港陷于瘫痪。罗斯福总统随即在12月8日于国会发表讲话,对日宣战。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日本偷袭的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当时的日本无论是军力还是国力都无法和美国抗衡,而且还已经在亚洲四处开战,那么为什么日本军方会做出这样鸡蛋碰石头的决定呢?
罗斯福签署对日宣战书


事实上那会儿日本和美国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了,早晚必有一战。美国不断地用贸易禁运来卡日本的喉咙,日本在东亚的扩张也在不断地威胁美国的利益。在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实行禁运之后,帝国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被警告称,他的舰船将在一年内用尽燃油。物资上的紧急情况使好战的日本军方觉得必须更加马不停蹄地加紧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界首领表面上赞同天皇和近卫文麿首相关于和美国寻求外交出路的建议,但这只是为他们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他们从未准备接受任何具有明显让步倾向的交易,很多日本军事高层宁可让全国自杀也不愿屈服。另外美国方面对日本的强硬态度也让日本军方的备战行动找到了更多托词。

美国军舰“亚利桑那”号在袭击中中弹


另外打美国尽管不合理,却是符合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的政治准则的。他的准则很简单:他打算在精选出来的势力范围内建立日本的霸权,打败不接受这一点的西方国家(如果必要的话也包括苏联),吞并中国并将之纳入日本帝国,同时在日本领导的亚洲“共荣圈”中给其他亚洲国家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将亚洲从西方殖民中“解放”出来,日本是第一个站起来的亚洲民族,亚洲各民族必将认识到它为了实现亚洲的现代化而作出的卓绝努力。现在美国是实现这个“伟大理想”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那一定要除掉了才行。

山本五十六,珍珠港袭击的核心人物


既然非打不可了,那要怎样打才能胜算最大呢?东条英机认为和美国这样的工业强国作战是在赌博,山本五十六也同样害怕其后果,所以不认为能在正面战场赢,日本唯一获胜的机遇是发动大规模偷袭,以奇兵取胜,不能拖延。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日本高层指示日本驻美国大使与美政府谈判以麻痹人心,并在同时准备出战,在12月7日清晨,制造了那起轰动世界的轰炸。

参考文献:
(英)安东尼·比弗:《二战史》,邵旭东、云晓丽、何旋译,海南出版社,2015年。
(英)基根:《二战史》,李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历史研习社

直接原因是日本军队不断做死,占领了南越,使美国宣布对日石油禁运,掐断了日本的经济命脉。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掷,

狗急跳墙

1937年日本侵华后,迅速攻占了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全部港口,特别是1939年攻占了海南岛。由此获得了“南进”东南亚的前沿阵地。

1940年,德国的闪击战攻势下,荷兰和法国兵败如山倒,英国陷入包围和苦战。这几个殖民大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成为无主的宝藏”,其中包括生产稻米、经济作物、稀有金属和石油的印度支那、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尼),让日本垂涎欲滴。

日本陆军原本坚持“北进”,但是39年诺门坎战役被苏军打得满地找牙。在中国战场上又进退两难,因此转而支持海军的“南进”主张,并在1940年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的北部(相当于北越)。海军原本也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在1941年初同意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相当于南越)。

1941年6-7月,日本海军运送陆军登陆,占领了南越

日本攻占西贡(今天的胡志明市)

这对于美国来说是重大威胁。日本占领南越,就直接获得了攻击马来半岛的跳板,同时,日本军舰和飞机从南越的基地,对美国的菲律宾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1941年7月28日,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资产,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纷纷效仿,英国切断了马来亚向日本的石油供应,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

《纽约时报》刊登的石油禁运消息

解除禁运的条件,是日本不仅要退出东南亚,还要退出中国和东北,恢复到918事变之前的状态。这意味着日本要把1931年以来攫取的利益全部吐出来,是它断然不会接受的。

而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而美、英、荷的石油是其几乎全部的石油来源。禁运后,日本的陆海军战争机器撑不了一年就要瘫痪,日本的工农业也会迅速失血。

日本既不愿意接受退兵的条件,也无法忍受没有石油的日子,也就只剩下狗急跳墙发动战争这一条路了。

可以说,当日本入侵南越那一刻起,日美之间的战争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莱茵的黄金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派往美国的精英就意识到美国的强大,尤其是以工业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强大,所以这些回国的所谓精英们一致认为,不可与美国开战,最起码1941年不能主动挑衅美国。但日本等不及,因为那一年美国开始对日本实行贸易制裁,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钢铁等战略资源!

我们知道,日本是个好赌的国家,尤其喜欢“豪赌”,之前的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以及后来的侵华战争,日本都是在和比自己大的多的国家进行战争,且胜多负少,日本也在战争中尝到了甜头。至于,日本为何明知不敌美国,还要主动偷袭美国的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呢?我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首先,如上文说的那样,日本1941年面临着深陷泥潭的困境中,中国战场在经历几次大的会战以后,无力再战,与中国军队陷入了持久战,这是日本的噩梦,因为日本是拖不起的。且在与苏联的交战中,被苏军的炮火吓怕了,认为苏联强大,与之交战日本没有任何胜算,且即使侥幸得胜,取得的也是渺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无资源无用武之地。所以,当年北上与南下的内部之争,最终南下的一派获得了胜利✌️

其次,从1940年开始,随着日本在华战争的“顺利”推进,日本在华权益触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在美国看来,中国市场广大,一个统一但不富强的中国对美国是有利的。因此,伴随着日本侵略脚步的前进,美国最终开始了“报复”,如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存款……因此,拥有丰富的石油、钢铁等战略资源的东南亚成为日本下一个侵略目标,而东南亚是英美等国传统的势力范围,要入侵东南亚,与美国开战不可避免!

再有,日本虽然自知国力不及美国,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其海军要比美国强一点,其中日本的航母数量和战列舰要多于美国。这是日本军部敢于冒险偷袭美国的资本,但此次偷袭,没有伤及美国海军的精锐,反而将当时世界经济工业头等强国美国拉入二战。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彻底被激发,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美国相继下水了包括15艘重型航母在内多大150多艘的航母以及数十万架性能优异的战机,此外,美国还向盟军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以及工业设备等,这是盟军能快速战胜法西斯国家的关键。


独舌视界

日本明知道打不过美国,却霸王硬上弓,硬要偷袭珍珠港,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赌,赌一把,这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赌的是石油,因为日本国内当时的石油都支撑不了半年,如果没有突破太平洋舰队的封锁,那么日本的石油就会成为危机,赌石油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就是赌珍珠港没有准备,事实上也是这样,日本的准备是很充分的,而美国却一直蒙在鼓里,最后日本偷袭成功。

第3是日本赌美国被彻底战败,没有报复的能力,然而这一赌就没有赌对方向,因为美国很快就恢复过来了,而日本在战争中却并没有彻底摧毁太平洋舰队,这是赌得最差的一个地方。

第四是赌的是很快就占领东南亚等国家,特别是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等对日本石油供应至关重要的一些国家,事实上这也没有读对,因为虽然前期进展很顺利,但往后却越来越投入了很多兵力被拖在那里。



总之日本进攻和偷袭珍珠港,就是赌国运,最后他赌输了,愿赌服输,投降就是他的结局。


文心采露苑

八个字,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日本在1937扩大侵华战争后,不断地攻城略地,引起了美国的反对。美国开始制裁日本,但日本仍不收敛。在1940年法国被纳粹德国击败投降后,作为纳粹德国的盟友,日本占领了当时作为法国殖民地的越南,直接威胁了英国、荷兰、美国统治下的东南亚地区。美国对日本加强了制裁,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更要命的是禁止向日本出售石油和钢铁。

这就要了日本的命了。石油和钢铁是日本进行战争的命脉,尤其是石油,维持着日本庞大的战争机器。但是,日本国内不产石油,主要的石油来源是美国。1939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445万吨,占其进口量的90%。美国对日本石油禁运后,日本唯一的石油来源就是婆罗洲,但当时的婆罗洲是荷兰的殖民地,是美英的势力范围。因此,日本为维持在中国获得的权益就不得不跟美英开战,然后在第一时间确定婆罗洲的油田。这跟希特勒对苏联开战后第一时间确定乌克兰的煤矿和小麦而不是拿下莫斯科是一个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实际上是不愿意跟美国开展的。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早年在美国做过武官,对美国的战争潜力再清楚不过。但是日本陆军不断地扩大战争范围,日本国内已经无人能节制他们。可以说,正是日本陆军的疯狂才使得日本不得不和美国正面对抗,日本海军是被裹挟着打一场必输嗯战争。

当然,1941年的日本海军还是有与美国太平洋舰队一战的实力。珍珠港事件前,日本海军拥有8艘航空母舰,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两倍。日本海军的算盘是通过偷袭的方式一举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然后逼着美国回到谈判桌。但是,后来的历史说明了日本当时真的是疯了。当日本舰载机投下的第一颗炸弹落到珍珠港的时候,日本的命运也就被决定了。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日本在苏德开战前与德国和苏联关系密切,和德国是同盟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再加上法国战败,以美英的实力更本无力撼动日本 德国和暂时中立的苏联。


日本外交主张亚洲人的亚洲 欧洲人的欧洲和美洲人的美洲的国家政策,想要重蹈美国吞并墨西哥大片领土然后主导美洲。美国的主要政策是希望美英日联盟对抗苏联和德国联盟,日本的入侵对美国有利因为这样即可以削弱中国又能加深苏联和日本的矛盾自己渔翁得利。

但是随着美国间接援助英国如果登陆英国,苏联 美国和英国就有可能形成联盟严重威胁后方,德国希望稳住美国重点打击苏联对于英国主要是削弱实力使其没有反抗能力,以苏德开战的41年为例,美国陆上军事相对最弱美国和英国陆军短时间内联合也不足为惧,在短时间内对德国威胁最大的就是苏联,德国不管是打英国还是打苏联,美苏英同盟都是可以预见的只不过如果德国实施海狮计划苏联是等到德国成功登陆英国并且站稳脚跟威胁伦敦才会出兵,现实是美英44年才在诺曼底登陆。

苏日中立条约签署后对德国影响比较大根据目前解密的计划苏联入侵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因为后勤因素而推迟,再加上条约签订后日本开始从关东军调集精锐南下参与了中条山战役,日本的从东北撤军对德国和美国非常不利,对德国来说苏联威胁在逐步加大,对美国来说22年签署的反共产主义联盟只剩下美国和英国。

1941年的国际形势非常均衡美英 日德和苏联都不能完全击败对手,但是时间对德国和日本不利,美国的一些政策例如为了应付不列颠空战所带来的高熔点航空燃油供应不足放弃日本市场,国内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增加本国军事力量放弃日本废钢铁出口,虽然没有严格执行但是日本知道这是对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和日苏中立条约的官方警告,如果继续与苏联为敌一切都好商量,美国此时的政策是联合英国 德国和日本共同对付苏联。

美国虽然表面上反对苏联但是随着苏德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逐渐明朗,美英苏联盟得以表面上确立,如果日本北上最差的结果是对苏战争获胜国家破产只剩下东北和毫无意义的西伯利亚,如果背弃德国选择美英苏日联盟又面临苏联的直接威胁加上欧洲没了德国的威胁日本就变得非常孤立。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和苏联表面结盟另一方面加强太平洋方向的力量和通过贸易谈判 冻结财产和支持中国等方式逼日本入侵苏联,特别是远东精锐被调往莫斯科方向后,日本人也很明白如果北上结果就是日本击败苏联然后美英苏深度联盟,美国从背后威胁日本不费太大力气击败日本 接受日本在中国的诸多成果把中国分为满洲 重庆和汪伪南京,将来再扶持满蒙政府接收西伯利亚。到时候日本垮了 中国分裂了 德国垮了,看似苏联赢了西伯利亚没了不得不那部分东欧利益与英美换西伯利亚。

日本明知打不过美国但是也明知北上苏联背后美国会出兵威胁,日本虽然苏联矛盾深但是至少有苏日中立条约和德国有同盟条约,与美国只有反共产主义联盟和通商条约并没有军事条约。经过对比会发现南下是最明智的。

1945年的时候日本还期望与苏联结盟对付美英联盟或者让苏联中立看日美消耗,美国则催促苏联尽快出兵日本,苏联从41年签署中立条约以来却是表现中立并从中国撤出援助直到45年废止到46年到期的中立条约。

日本和美国则直到二战后才与美国签署军事方面的日美安保条约。


迷路的时间

日本原本的计划是凭借美国国内强烈的反战情绪,美国人绝对不会同意政府同时对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开战。而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对于日本来说如芒在背,时刻悬在日本人头上的一把剑,必须彻底斩断,并且让美国人放弃对日本宣战。许多报道都是说日本人不宣而战,实际上日本是想通过偷袭,瓦解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再通过外交和军事双重压力迫使美国政府和解并放弃对日开战。毕竟之前几次与美军小规模的冲突最后都不了了之了。日本对英属法属东南亚的侵略,美国也只是谴责。对华侵略已经很久,美国虽然支持中国,但从未实际派兵,在中国最多的还是苏联教官。太多的事例让日本判断美国不愿与日本开战。日本通过这次冒险,解决了美国海军对自己的后背威胁,同时可以威胁美国做出不参与亚太战事的保证。这是何其大的诱惑。令日本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政府对于参战的决心和美国民意因为珍珠港偷袭的极剧转变。美国人对于日本敢于偷袭美国表现出极端的羞耻,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甚至超过了对德国的仇视。日本在中国已经屠戮千百万人,而正是珍珠港被杀害的几千美国人让美国民众意识到如果放任日本,美国或许也将付出千百万人的代价。美国政府拒绝了日本所有的和谈要求,拒绝接见任何日本官员,逮捕在美日本公民,随后向日本宣战。日本依靠的是美国人怕死,美国人害怕的是日本人在南京等地的灭绝人性。


明天不就可以吃好多好吃的东西了

这个问题可以改成“因为……所以……”句式,即“因为日本打不过美国,所以要偷袭珍珠港”。以下,我做具体解释。

首先说一下“偷袭珍珠港”的作战构想是如何形成的。1925年,英国媒体人、海战专家拜沃特写了一本书,题为《太平洋大战:1931至1932美日战争史》。书中描述了夏威夷美军基地遭到日军袭击的情景。这本书被日本海军参谋部译成日文,列为海军大学参考书,令山本五十六深受启发。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后,山本五十六规定该书为海军军官必读书。1928年,山本五十六的部下草鹿龙之介少校也向他提出,如果日美开战,必须攻击夏威夷。也就是说,山本五十六攻击珍珠港的构想,当时已初步形成。

再说一下日美交恶的原因。日美交恶有两个远因,两个近因。远因一是一战后,美国主导建立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束缚日本在中国大陆的扩张,引起日本强烈不满。二是1924年美国通过禁止不能融入美国社会的移民进入美国的移民法,被日本视为“排日移民法”,是种族歧视,使日本反美情绪高涨,当年6月,东京18团体发起6万人集会反对该法。近因一是1940年9月《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署,被视为向美国叫板,二是日本进军法属印度支那。1940年10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北部,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全面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钢铁作为制裁。这一制裁,将使日本的飞机军舰变成一堆堆不会移动的钢铁。1941年7月28日,日军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8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全面禁止对日石油输出。日美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后说一下“偷袭珍珠港”的主要目的。鉴于美日关系日益恶化,山本五十六认识到战争已不可避免。他很清楚,“凭日本的工业,根本不能与美国为敌。如果非打不可,在开始的当年或一年中或可以奋战一番,并有信心争取打胜。但如果不能速胜,持续二到三年,日本将毫无取胜把握。”于是,1941年8月,山本五十六正式向海军军令部提出了突袭珍珠港的作战方案,并获得采纳。这一构想的要点是:开战之初,以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率领的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组成机动部队,对停泊在夏威夷基地的美国主力舰队进行空袭。山本五十六就这一作战构想写道:“在日美战争中,我首先应遂行之要领,是在开战之初即对敌主力舰队进行毁灭性猛烈袭击,这种袭击当达到使美国海军和美国国民一蹶不振的程度,使之志气沮丧。唯其如此,方能占据东亚之要障,立于不败之境地,方能建设并维持东亚共荣圈。” 也就是说,山本五十六试图通过“偷袭”对美国予以狠狠一击,使美国“服软”,进而使日本的要求获得满足。

日本经过多次图上推演得出结论:如果日本整体军力达到美国的70%,即可发动攻击(日语是何とか頑張れる)。至1941年12月初,双方军力正好达成这一比例。因此,日本在12月7日发起了攻击。

图:1941年7月,日军第21师团进入越南河内。

1941年9月,东京日比谷公会堂举行《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签署纪念大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