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老北京的京绣吗?

我是景大王

“艳冠京城,美绝四绣”的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

京绣中的最佳上品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

京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曾和现“四大名绣”中的“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可见其当时的辉煌。现人们只知“苏、粤、湘、蜀”而不知有“京”。

  • 起源

"京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国志》中记载 ,当时的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而"宫廷绣"就是因辽在燕京设立绣院而诞生的,主要是为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刺绣人员日趋扩大。到了清代"宫廷绣"更为兴旺,特别是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宫绣"。

  • 材质

“京绣”以材质华贵而著称,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而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还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金、银线大量使用于服饰绣品中。

京绣大揭秘揭秘一

传承百余年宫廷刺绣的古代“绣娘”原来都是男的,清朝的造办处设有绣花局,养着三五十名御用刺绣工匠,专门制作皇家、百官服饰刺绣纹样。造办处手艺通常“传男不传女”因为过去在造办处做活儿的全是男的,男孩子学会了算有门手艺可以继续在造办处吃官饭,女的学了也没用。所以造办处的人大多将手艺传给家里的男孩子。

揭秘二

工具简单只需4块木板一根针“京绣”的工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四块木板将布夹紧,再有一根针就够了。这些工具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针就分好多等级,“京绣”常用的12号针,2厘米长,比头发丝略粗,一般人拿都拿不住,更别说干活了。 对于那四块木板也有说法,长的叫绷子,横的叫插板,长短大小不一,根据每次绣的作品而定,最常见的是两米长的。

揭秘三

工序繁复、工序动辄耗时上百天,绣只是“京绣”中的一道工序,要绣一件上好的作品,共需8道工序,画稿、制版、配色、画版、打线迹、扎眼、刷粉、刺绣每一道都是纯手工,不能有半点马虎。

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宫廷手工艺,藤薰希望自己能把这种精湛手艺传承和发扬,能让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内容来自东家匠人藤薰定制。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京绣,是较早产生的刺绣派别之一,是“燕京八绝”中的一种工艺,花纹写实,题材有花果、虫草、庭院小景、戏剧人物等。它来自北方民间,在清末民初,又取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多家之长,成为众家之首,并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地区。由于过去专用于宫廷服饰,所以京绣又被称为宫绣。

京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已经兴旺发达,辽代进入高峰,元朝时将金银线用于刺绣,到了清代,清朝的造办处设有绣花局,里面有三五十名御用刺绣工匠,专门制作皇家、百官服饰刺绣纹样。在道光年间,工笔画风格融入刺绣,使得京绣的工艺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清末民初,京绣开始走向民间,其典雅精致的宫廷气韵依然一丝不苟地融入其中,一直延续至今。

京绣与南方绣种相比,风格不同,南方绣种细腻写实,色彩淡雅。京绣更强调装饰效果,色彩也更加浓烈,多以夸张的形象渗透着上层建筑的主观意识,这比较符合北方地区的民族特点。

解放后,京绣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其选料相当贵重,针工巧妙得体,色彩绚丽豪华,格调高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