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說貧血和氣血虛有關係?

愛不可及42

貧血立足西醫,氣血虛立足中醫,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但是,二者也存在一定聯繫。可以說,貧血與氣血虛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貧血的概念

西醫的“貧血”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外周血中紅細胞(RBC)計數、血紅蛋白(Hb)含量或紅細胞壓積(PCV或HCT)低於參考範圍下限的一種病理狀態或綜合徵。在我國,成年男性血紅蛋白(Hb)含量低於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紅蛋白(Hb)含量低於110g/L,孕婦血紅蛋白(Hb)含量低於100g/L,即可診斷為貧血。

貧血不是一種獨立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種症狀。貧血最早出現的症狀有頭暈、乏力、睏倦;而最常見、最突出的體徵是面色蒼白。貧血症狀的輕重取決於貧血的速度、貧血的程度和機體的代償能力。

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的概念

中醫的“氣虛”,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氣虛,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

中醫的“血虛”指血液虧虛,臟腑、經絡、形體失養,以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後期或經閉,脈細等為常見證候。

中醫的“氣血兩虛”,也稱為“氣血兩虧”,指氣血均虧損不足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所致。可因氣虛不能生血而致血虛,亦可因血虛而致氣虛。臨床表現氣虛與血虛同時存在,症見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暈、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黃等。

貧血和氣血兩虛的區別和聯繫

氣血兩虛是從中醫角度來對人體在某些條件下產生的功能與物質的降低或減少。而貧血則從西醫方面來對人體因在一些情況下,例如缺鐵或者營養不良等造成的人體血液總量減少的情況。

貧血患者可能僅氣虛、陰虛或血虛,或同時兼有氣虛、陰虛、血虛;氣血兩虛患者也未必都有貧血。貧血病人在中醫辨證也不一定就是氣血兩虛,還有不少病人屬於氣虛、血虛、心脾兩虛、脾氣虛弱、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個別貧血病人還屬於血熱或血瘀。但也有一部分貧血病人(如部分缺鐵性貧血患者)中醫辨證也會屬於氣血兩虛。


聯合藥業

這兩個是不同的概念。貧血是西醫的說法,氣血虛是中醫的說法,這老中醫這樣說,不是瞎說嘛。

貧血,是指,我們的血紅蛋白低,是需要做血常規檢查的。

而中醫的氣血虛,在中醫理論一下,講究氣血陰陽。所以,血虛屬於中醫學的概念。

貧血,可能是氣虛,也可能是氣血兩虛。

就女性而言,貧血和血虛有許多相通之處,由於女性的生理特徵比較特殊,每個月固定的流失血液,其中損失掉大量的鐵質微量元素,多數都伴有缺鐵和缺血貧血,失血過多者還表現出血虛的症狀。因此大部分的女性貧血和血虛都同時存在,在補血時不僅只是調理血氣還應該注重補鐵。

補充的血氣的中藥以滋陰養血為主,常用的補血良方有阿膠,當歸,紅棗,枸杞、桂圓肉、首烏等,在秋冬季節是補血養顏不錯的選擇,此外還配上人參皂苷RH2,緩解疲勞,改善氣虛體質,增強免疫,還應補充含鐵和蛋白質的食物以增強血液血紅蛋白的數量,做到滋養血氣和血液充盈,中央的女性才能養出好氣色。

女人以補血養血為本,雖然說貧血和血虛在概念上不同,但兩者卻有緊密的聯繫,生活中要善於飲食的調理預防貧血或血虛的發生,除去正常食補也可以服用一些營養滋補品也可以起到補血養顏的作用,如服用含有阿膠的鐵之緣片,補鐵補血養血,適於血虛和貧血的女性,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極為重要,心情開朗者有利於血氣旺盛有精神,氣血充盈膚色好。


養生一枝花




冉冉有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