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人生悲剧,真的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吗?

明白了孔子的学,我们可以对科举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举有弊端,但绝不是如五四以后被人们所批判的那样一无是处。我们不能因为很多人被科举淘汰出局,终其一生也无法通过科举求得功名,很多人被淘汰之后,无法谋生,变得贫困潦倒,就草率地否定这种制度,说它除了戕害人才之外一无是处,甚至把它当作中国落后挨打的罪魁祸首。

首先,科举是一种选拔制度,有人被选中,就会有人不被选中。不可能读了两年四书五经,不论什么阿猫阿狗都有资格当举人进士吧?有人连中三元,就有人名落孙山,这很正常。不仅是科举,各位想想,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之中,哪个行业不是只有少数人处于金字塔顶端,风光无限,而多数从业者只能作个陪衬?

其次,科举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它选拔的都是安邦定国治理百姓的人才,即是学有所成、能明道行道的人才。它不是职业技术学校,能教给你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长。四书五经所载皆是天下邦国之道,科举考的是如何行道,如何使邦有道、天下有道。人们都是通过科举求取功名,但这个制度最初的设立目的是高尚的,就是选拔能明道行道之人。

用屁股思考都能明白,安邦定国为政治民,有这样的能力和责任心的人,肯定是这个社会里的一小部分。很多读书人参加科举,抱着求取功名利禄的目的,这本身就与科举制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完全有违圣人的教诲。你从少年到白头,都没有考中秀才、举人,到最后贫困潦倒、一事无成,却反过来咒骂这个制度,这样不过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小人怨妇而已。

科举制度戕害人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了,但在这篇小说里,看不到鲁迅对科举制度直接的批判,这完全是我们对其“中心思想”一厢情愿的总结和升华!只不过这篇小说的发表正赶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契合了当时人们批判封建、反对传统的心理而已。

而且,从小说里我们也可以判断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根本不是科举制度的错!孔乙己能“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书,换一碗饭吃”。这样完全可以活下去,可是偷人家的“书籍纸张笔砚”,这就是他自己的问题了,只能说明孔乙己读书没有读到家,难道孔子曾教读书人去偷东西吗?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吗?

孔乙己读过孔子的书,他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呢,他遭遇了人生的失败,最后变得穷困潦倒,成了一个小偷。而我们就简单地把他的失败,把他变得穷困潦倒、沦为一个小偷归咎于孔子的书,归咎于孔子,这是什么逻辑呢?照这样说,每一个高考落榜一事无成的人,都要怨恨高考了?

孔乙己有几回曾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见他这个人本性也不坏,而其他酒客嘲讽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揭人伤疤,由此“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都是些什么人?!无知无德之小人耳,他们嘲笑孔乙己,并不能说明孔乙己就应该被嘲笑。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的这句话,本意是多能之多,而不是数量之多少。孔乙己却用来形容茴香豆的数量,可见他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考不中秀才,不是正常吗?要我说,他这样的人要是考中了秀才,那才让人奇怪呢。

孔乙己是个悲剧式的人物,但个人的悲剧不能作为否定科举的依据。

如果一个读书人,屡试不第,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努力不够;二是你确实不是那块材料。当然了,有钱人买通主考官将你顶替下去,也是有可能的。这样你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踏踏实实做人,靠自己的双手也可以混口饭吃。而孔乙己若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替人抄书,不偷人家东西,完全可以过活。

若是你非要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也可以,但先要明白你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圣人对你的要求你有没有做到?

040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恶,恶劣之恶。

士志于明道、行道,却以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以贫穷为耻,那这个人也就不值得和他议道了。也就是说,他不是真的有志于道,也不能称作士。孔子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老人家在未出仕之时也吃过很多苦,做过很多微贱之事以养家糊口,而有的读书人,没有考取功名求得富贵,又不能安于贫贱,眼高手低,早已忘了为学所应抱有的目的,那这个人,在中了举人进士,做官之后,又怎么能记得去行道!

所以孔子说: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夫即是民,但这里不是真的在说民,而是泛指那些像民一样鄙陋无知、见识短浅、胸无大志的人。

与,以也,与和以古音相近而通用。并非是“我与你”的与,后面所说皆是指鄙夫自己为什么不能事君,而不是说为什么不能和鄙夫一起事君。

患,忧患、担心的意思。“患得之”当为“患不得之”,从上下文看漏掉了一个“不”字。

事君便是出仕为官,为士为大夫。见识鄙陋、胸无大志之人,醉心于功名利禄,完全不在乎为人臣之道,完全不知出仕的目的乃是行道、使天下有道。未得禄位之前,一心想要得到它,得到之后,又整天担心失去禄位,为保禄位便不择手段,什么忠君、行道早抛到了九霄云外。

今天因贪腐落马的官员,亦可谓之鄙夫。其未得官位之时,患不得之。既已身居高位,则患失之,忘了为政之初心,入党之誓言,为保禄位,无所不为,贪腐不过是其中之一端耳。

总之,对于人类社会上的很多重大问题,我们万不可人云亦云!别人批判科举制度,否定八股文,我们也跟着瞎起哄,孔子曰:道听而涂(通途)说,德之弃也。其斯之谓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