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兵仙”韩信年轻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被称为“兵仙”?

说到汉初的韩信,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会想到一个标签,那便是「兵仙」。

但其实,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韩信并没有被打上「兵仙」的标签,「兵仙」是明朝人茅坤对韩信军事成就的概括。茅坤之前,并没有其他人称韩信为「兵仙」。

茅坤眼中的「兵仙」韩信,虽被太史公司马迁立传,但关于韩信的信息,我们仍旧知之甚少,我们不知道韩信是否有兄弟姊妹,我们不知道韩信师从何人……

关于韩信少时的所作所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记载,也很寥寥,无非是「少有异志」、「从人寄食」、「胯下之辱」而已。

“兵仙”韩信年轻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被称为“兵仙”?

但是,如果把这几件事钩镰在一起分析,大概能得出一个还算靠谱的结论:韩信少年时,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司马迁没有正面描写韩信的状貌,但从淮阴屠中少年的言辞中,我们能够认定,韩信生得高大威猛,因为淮阴屠中少年的原话是「信虽长大」。

每每看到这四个字,我的脑海中总是涌现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是孔乙己。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而司马迁笔下的韩信,初登历史舞台时,也是身材长大,家贫,没什么可为人称道的品行,既不能被推举为吏,又没本钱经商,弄得将要讨饭了,只好四处吃闲饭,少言寡语,一副唯唯诺诺的形象,像极了咸亨酒店内的孔乙己,在平常人的眼中,一个「怪」字足以概括。

“兵仙”韩信年轻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被称为“兵仙”?

在漂母的眼中,韩信便是一个怪人。

一个身材长大的男人,没病没灾的,至少可以打打长短工,混口饭吃。

但韩信偏不,他宁可到河边钓鱼充饥,也不肯为人打工糊口。

漂母是个有善心的大娘,他不忍心韩信饿死,便每天把饭食分给韩信一半。

一连几十日后,韩信很有信心地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

韩信的话,说得很有水平,没有做出特别具体的承诺,但给出了自己必将厚报的意愿和决心。韩信之所以能如此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对自己的未来怀有信心。

“兵仙”韩信年轻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被称为“兵仙”?

从韩信日后的人生成就推断,韩信之所以对自己的未来怀有信心,乃是因为韩信身怀经天纬地之学

陈胜揭竿而起后,天下豪杰并起,起于吴中的项氏抵达韩信家乡时,韩信投了军,先从项梁,项梁死从项羽,在项羽军营中,做到了执戟郎,多次向项羽禁言献策,不被采纳。

项羽在咸阳主持分封后,韩信便离开了楚军,投了刘邦所领导的汉军,寻找机会,施展平生所学, 出人头地。

感到在汉军中仍不被重用,便离开了汉军,意欲转投他处,寻找机会。

若不是萧何月夜追韩信,韩信是否能青史留名,不好说,但汉军肯定失去一个不世之材。

“兵仙”韩信年轻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被称为“兵仙”?

另一个说明韩信对自己未来有信心的事例,便是韩信葬母。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这个事例被司马迁放到了传记的最末,容易被读者忽略,所以班固著汉书时,把这个事例提到了韩信传记的开首。

韩信家贫,韩母身死,韩信连埋葬母亲的钱财都筹不到,但韩信仍旧四处寻找,寻找到一块风水甚好的高敞地后,便把去世的母亲埋了下来,韩信母亲墓旁的土地非常开阔,可置万家。

对古代的墓葬稍微熟悉的读者便知道,韩信的这种操作,不是普通的百姓干得出来的,韩信出人头地的愿望和信心,异乎寻常地强烈。

“兵仙”韩信年轻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被称为“兵仙”?

根据韩信少年时的事例和在战场上的表现,我们可以断定,韩信参军前,便已学有所成,只是一直不被认可而已。

人非生而知之者。韩信的学问,自然也不会凭空而来,当也是勤学而来。

所以,韩信少时,怕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学习了,而研习兵法,怕是在秦末比较犯忌讳,所以韩信并没有向家乡人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

司马迁为韩信立传时,韩信已被打上了「反贼」的标签,没了后人,司马迁只能到韩信的老家去搜集韩信年轻时的资料,但韩信的故乡人也不大了解韩信,更不会知道韩信何时开始研习兵法,因此,司马迁便没有记录韩信师从何人,没有记录韩信勤学兵法的事例。

“兵仙”韩信年轻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被称为“兵仙”?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