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誌正論疑難病症辨治思路與方法

疑難病症涉及範圍廣,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病症都可見到,有時參差出現,互有聯繫,甚至在病因、病機、病程的演變上密切相關。因此,辨治疑難病症,必須有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廣博的醫學知識(內、外、婦、兒、五官、皮膚、針灸等科知識,其中包括西醫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自己的直接經驗,前人的間接經驗)。辨證應審慎周詳,思路要靈活多變,同時應膽大心細,“據經以洞其理,驗病而悟其義”。只有這樣,才能“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做到有的放矢。

國醫大師路誌正論疑難病症辨治思路與方法

一、詳問病史,澄源溯流

詳細的問診十分重要,通過仔細詢問,每能使病者盡吐其情。蓋五方之氣候不同,天之寒暑燥溼不定,地之肥瘠高下有別,稟賦強弱不一,生活習慣各殊,而病之新舊淺深隱匿變化又人各一狀,固非詳問不能盡得其情。

【舉案說法】我診治四平市包某患發作性睡病多年,不論開會作報告、乘車均可不自主地入睡,經詳細詢問,夜臥時並不是不想睡,而是因鼻竅呼吸不利而憋醒,因之用宣肺利竅,化痰祛溼法而獲愈。有些久治不效的疑難怪病,在病因消除之後,會很快治癒。如葉氏《臨證指南醫案》中,油漆傢俱過敏案,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問題。

國醫大師路誌正論疑難病症辨治思路與方法

二、辨證周詳,去偽存真

疑難病症大多曠日持久,幾經周折,病情複雜,虛實兼夾,寒熱錯綜,或諸多臟腑同時受累,或病本為症狀百出。辨證時難免使人有如入迷宮,行走於大霧瀰漫之中,難辨方向之感。

這就要求醫者詳審諦視,細緻周密,辨真假於疑似之間,分主次於細微之處,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做到胸中有數,有的放矢,綱舉目張。主要矛盾一解決,次要矛盾有時會迎刃而解。

【舉案說法】老中醫秦伯未先生,曾治一水腫患者,男性,33歲,全身水腫,已歷數月,頸項腫脹若首,陰囊積水如鬥,二便閉塞不通,喘息胸悶氣短,皮膚乾澀無汗。用西藥利尿劑開始有效,終而無功,大劑健脾、利水、溫腎中藥不應。

秦老詳閱以往所用處方,洩利之劑用量極大,水腫不退,二便不下。細審病情,氣短喘息、表閉無汗症狀十分突出,中醫理論有“肺為水之上源”之說,水腫治法有“開鬼門”“提壺揭蓋”之施,毅然用麻黃湯加減,服藥2劑,肺氣一開,小便暢利,而水腫消退。

國醫大師路誌正論疑難病症辨治思路與方法

三、獨立思考,知常達變

有些病症,本屬常見,前人對此有許多精闢論述及成功經驗,治之本不為難,但有些病患卻久治不愈,幾經周折,遍嘗諸藥,終成疑難病症。遇到這種情況,做為醫者應有靈活的思維、獨立的思考,在詳細辨證的基礎上,總結他人得失,獨闢蹊徑,大膽創新,有時能別開洞天。

【舉案說法】餘曾治一女,19歲,患崩漏6年餘,經水淋漓不斷,每次經行10餘日至20餘日不淨,淨後周餘又至,頭暈目澀,視物模糊,心悸易驚,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胸悶氣短,善太息,口乾苦不欲飲,食少納差。舌淡尖紅、苔厚略黃,脈沉細數,重取無力。

病起於學習緊張之後,復因勞心過度而加重。現近2月有餘淋漓未淨,觀前所服方藥,均為調肝益腎、補脾固攝、涼血止血之品,而效罔然。餘細審前症,見舌尖紅赤,心肺症狀明顯,且起於勞心之後,遂診為勞心過度,心肺火鬱,溼熱內蘊所致。以心主血脈、主神明,神亂則血無所主,肺主一身之氣,氣傷則血無所從故也。

遂以黃連溫膽湯加杏仁、荊芥、防風,宣散鬱火、清熱利溼、清膽寧心。服藥3劑,則經血明顯減少,又進2劑,月經已止。遂以上方加調肝補腎之品收功。

國醫大師路誌正論疑難病症辨治思路與方法

四、貫通中西,揚長補短

中西醫學各有所長,互相補充,相得益彰,西醫在化驗檢查方面,確較中醫為優,對了解病情、觀察療效有很大幫助。但切不可被西醫病名、西醫診斷所囿而束縛思路,不加辨證,孟浪用藥,而犯虛虛實實之戒,致變證百出。

症見:腹脹難忍,下午尤甚,兩脅滿痛,腹中雷鳴,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小溲微黃,神疲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微弱而弦。

仔細分析,患者腹脹以下午為甚,上午輕,非陽明“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之狀,與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言“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之證相一致,加之神疲乏力,脈微弱,屬脾陽式微,陰寒內盛無疑,且多次手術,其正氣虛衰可知,雖脅腹滿痛,其治不宜攻下而犯虛虛之忌,當以溫補中陽,行氣散寒,脾中陽復,陰寒除,升降復常,其腹滿等梗阻之狀可除。

遂予附子理中湯加廣木香、陳皮、草豆蔻,以溫中散寒、理氣醒脾,藥進1劑則腹脹減輕,服至5劑,諸證消失。通過此案,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醫臨證,不能囿於西醫病名,一聽“梗阻”,便用攻逐、滌盪之品;而應遵循中醫理論,開闊思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標象、假象所惑。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靈活變通,才能補偏救弊、釋縛脫艱。

國醫大師路誌正論疑難病症辨治思路與方法

五、謹守病機,靈活變通

因此就要求醫者,要胸有成竹,謹守病機,機圓法活,方因證變,藥隨方遣,真正做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不因證變而迷茫,不因病久而急躁,只有這樣才能“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國醫大師路誌正論疑難病症辨治思路與方法

六、怪病、久病,宜從痰從瘀入手

痰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之痰,不易為人們所察覺,且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元·朱震亨說過,痰之為病,如“無端弄鬼,似祟非祟”。《類證治裁》雲:“而痰則隨氣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痺,變化百端,昔人所謂怪病多痰。”

《素問·調經論》雲:“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葉天士也認為:初結在氣在經,久則血傷入絡,久病血瘀。所以,在臨證時,對久治不愈,疑、難、怪、頑症,宜從痰、從瘀入手,酌情采用化痰、滌痰、導痰及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治。

古代醫家在這方面成功經驗很多,如《和劑局方》以小活絡丹治痺痛、《醫林改錯》用癲狂夢醒湯治癲狂等,皆屬此例。

國醫大師路誌正論疑難病症辨治思路與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