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给纣王秦始皇杨广这些暴君洗白?

87373838

这问题,其实有问题。

我在去年11月8日曾在悟空问答上答过一题:《历史上的纣王真的那么坏吗?》,详细梳理了商纣王如何“变坏”的经历,其中引了“古史辨”派大师顾颉刚先生的一篇文章《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该文指出:

“纣恶在周人《尚书》中只有6点,战国书中增加了27事,西汉书中增加了23事,东汉时增加了1事,东晋时增加了13事。”

商纣王作为前朝的亡国之君,早在西周时就被人“黑”,三千年来,是一个形象“趋于下流”的典型。

什么时候、什么人开始为这位上古暴君“洗白”呢?还是到了现代,学者们(比如顾颉刚先生)从现代学术的角度,在梳理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再认识。新的认知,比过去的简单的暴君的“刻板印象”,要深刻得多。

(这样的图画,显然只能当漫画来看/皇帝不称朕)

别人我就不引了,只引一人,那就是毛泽东。毛主席曾对纣王做出新的评价。他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

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他还说:

“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

您能说,毛泽东对纣王的议论,是替暴君洗白吗?

“洗白”的前提,是确为“黑钱”。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纣王,固然不如是之坏且黑也,他的暴君形象是历代以来不断抹黑的结果——何谈洗白

在毛泽东看来,不仅商纣王不那么昏暴(而且还“很有才干”),就是秦始皇、曹操,历史上把他们“看作坏人”,也都“是错误的”。

(这幅遥指远方的威严造像,已经含有为“暴君”秦始皇平反的新史观在内/皇帝不称朕)

商纣王、秦始皇、曹操、杨广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在历史上都有一个被不断构建的过程,基本路径比较相似,都是越来越“坏”——以纣王、秦始皇、杨广为典型;或形象本为中性,到后世却忽然变坏了——以曹操为典型。

这些“坏人”都是作为一种特定的标签而存在于各种历史教科书中(如纣王的残暴,秦始皇的虐民,杨广的荒淫,曹操的奸诈与不臣,还包括秦桧等非常极端化的历史人物),其形象之突出,已到了只能说他们坏而不能说他们好的地步。不信您替秦桧念几声好?早在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第一个替秦始皇说好话,盛赞他是“千古一帝”,可李贽在他的时代,就被视作一个叛逆的典型,他替秦始皇“洗白”的那些话,就被当作“妖言”的一部分。

说人“洗白”,本质上就是指其为“妖言”,是对其言论动机的恶意猜测和对其评价的根本否定

(这样画秦始皇,就有批评的观点在内/皇帝不称朕)

纣王、始皇、曹操等坏,不仅是千年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也是一种基于人物评价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史观。以此,对历史人物的新认知,必然会带来许多不理解,甚至是反感。这说明,许多人对历史,依旧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还远远没有进入理性时代。

须知,围绕某个历史人物的任何作品,如史书、塑像、绘画、小说、民间传说等,都必然暗含一定之历史观。所幸,现代人已很少再片面地将纣王、秦始皇、曹操等历史上的“恶人”视作真恶人,这并非“洗白”,而是学者研究之功,是传统话语解构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

判断历史的真实与真相,唯一切应以证据(史料)说话,固当如此也!(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这个问题有问题,商纣王留下来的史料太少,所以往他身上泼什么污水都可以,而隋炀帝的历史是由李世民组织人写的,大家都知道唐太宗这个人连唐高祖的实录都要改一改的,所以可信度也比较低,而关于秦始皇,似乎可以用一位伟人的诗来下个定论:“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既然有人说“洗白秦始皇”,那么今天咱们就彻底来洗一洗,看看泼在秦始皇身上的污水能不能洗得干净。

秦始皇的第一个“罪名”就是焚书坑儒。而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秦始皇是杀了一批招摇撞骗的“大师”,还处理了一批帮“大师”摇旗呐喊吹喇叭的文人——这些文人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江湖术士搞宣传,就像不久前某些文人写的《发现黄帝内经》、《大气功师出山》、《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样,明明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神话故事”,却被包装成了“报告文学”。

而且这帮江湖骗子和儒生拿了秦始皇的钱,背后却聚集起来说坏话,甚至诋毁秦始皇的为人和治国理念:“秦始皇这个人刚愎自用,就知道杀人放火灭六国,活在世上就是个祸害,这样的人咱们可不能真去给他求仙药!”其实稍有一点头脑的人都知道,那些江湖骗子根本就求不来什么仙药,所谓的“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不过是东海上的几个小岛,要说上面有点猴子椰子还可能,至于神仙,那也就是梦里想想,那些“大师们”比谁都清楚:神仙是吹出来的。 这些“大师”骂了一顿秦始皇之后纷纷跑路,把个秦始皇气得七窍生烟:“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秦始皇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子只是烧掉了一些没用的坏书,但是那些文人和方士术士我都给了他们很好的待遇,但是花了成千上万的钱,别说什么仙丹,连句好话也没换来。

一听秦始皇要追查,那些先得到风声的“大师”们一个个脚底抹油跑掉了,只剩下那些吹喇叭抬轿子的文人和“大师”的徒子徒孙被御史给抓了起来。

这些小角色可没什么骨气,还没等鞭子落到他们身上,就什么都招了,而且为了表示自己“认罪态度良好”,还开始了狗咬狗“传相告引”,一下子就咬出四百六十多人来,这些人当然犯了欺君之罪,按照法律都被砍头示众,然后挖了个大坑埋了起来,没有让他们暴尸荒野。

其实关于“焚书坑儒”现在已经有了公论:烧掉的是六国官方书籍,那些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骂秦始皇和大秦帝国,放在任何朝代都是要被禁毁的,而且秦始皇也没杀书籍的作者。被杀掉的六百四十人,实际都是招摇撞骗的方士术士。

秦始皇的第二项“罪名”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是大家可能忘了一点:秦始皇搞工程建设是给钱的。但是为什么后世的史书一定要说秦始皇修长城劳民伤财不给工钱呢?原因很简单:给秦始皇干活,能得到粮食和工钱,而后世的皇帝都让大家白干。因为那叫服徭役,也就是无偿劳动——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


《秦律·司空》规定,给官府服徭役,首先是管饭的,男的每天给三分之一斗粮食,女的给四分之一斗,现在比较认可的说法是秦代一石是109公斤,一石等于十斗,也就是一斗二十一斤八两,而另一种说法是一石30.75公斤,一石等于两斗,也就是一斗三十多斤。咱们就按最少的二十一斤算,每天男的口粮是七斤小米(粟),女的大约是五斤半,焖成小米饭,撑死也吃不完。吃不完的怎么办呢?拿回家给老婆孩子吃,所以一个人服徭役全家不饿,在秦始皇那里是真事儿。

除了管饭,还给钱,有人欠了债还不起,就给官府去服徭役,每天的工钱是八个大钱,要是不要钱,每个月的工钱折算成小米,男的两石,也就是四百多斤,女的一石半,三百多斤,咱们把零头抹去,按照2017年10月8日的价格,是每斤2.6元,也就是除了吃饭剩下的米,单是工钱的,就有一千多块钱,那是干赚的,还不用上税。

光吃饱还不算,官府还要给发衣服,《金布律》规定:在京城咸阳附近干活的,凭工作证(估计应该是写了字的竹签子或木条)找皇帝(大内)领衣服,在家乡干活的,到县里去领。

就连孤儿或者母亲在官府干活的孩子,每个月也给一百斤小米,也就是二百多块钱,要是不追求高档的话,估计够奶粉钱或者去一个普通的小饭桌了。

上面的数字可能很枯燥,但是却说明了一个问题:给秦始皇修长城,是管饭的,是给工钱的,是给工作服的。唯一的遗憾,就是秦始皇根本就没有修建万里长城,他就是把燕长城、赵长城等分段的城墙给连起来了,工程根本就没有后人描述的那么大,所以想考修长城吃饱饭赚足钱的人很失望——这可是一个解决就业问题并拉动内需的好事情呀。

秦始皇的第三个“罪名”是残暴,可是我们要问一问:秦始皇究竟杀了哪些百姓和功臣?


汉高祖明太祖杀功臣,虽然可能有不得不杀的理由,但是杀戮太多,还是有些伤元气的,要不然汉朝也不会在百年间被匈奴欺负,明代也不会有那么多勇于内斗怯御外侮而明哲保身的文人。

宋太祖赵匡胤比起汉武帝和唐太宗要强上一筹,不但没有杀兄屠弟,而且对弟弟十分信任重用,虽然杯酒释兵权表现出了对功臣的猜忌,但绝大多数功臣还是荣华富贵一生,即使做点欺压百姓卖官鬻爵的事情,赵匡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看见。

而纵观秦始皇一生,可以说没有杀过一个功臣宿将,无论是跟他耍心眼儿讨价还价的老狐狸王翦,还是丧师辱国的愣头青李信,秦始皇都给予了他们完全的信任:倾国之兵可以交给王翦,李信兵败也没受罚,反而让他继续领兵作战。

王翦和李信也没有辜负秦始皇的信任,在统一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于蒙氏家族,更是个个带兵,秦始皇从不怀疑他们会有二心。


半壶老酒半支烟

这个题目也是服了,要知道现代考古挖掘出土的资料已经把很多东西都给推翻了!

先说商纣王,历史上的商纣王说是年轻跟妲己搞得举国混乱后被推翻了,而现在出土的一些资料确实完全不太一样了,当时的商纣王娶妲己已经是半个身子入土的人了,而西周则是再商纣王的主力部队远征的时候,突然偷袭才把商朝推翻的,而那支远征军有的说是后面再商朝被推翻后迁移到了北美,这个迁移还有待考证!

而秦始皇,更是被黑的惨,一个统一天下,忘我工作,忙的连皇后都没有,最后被活活累死其中也有吃丹药的原因,论起后世帝王没几个像秦始皇那样出巡全国考察,每天工作时间太长睡觉时间就几个小时,这样的千古一帝居然被黑成这样,也只能说历史是后人写的,都是胜利者写的!

再说到杨广,也是被黑的惨,隋朝是一个百姓吃粮草直到唐朝建立后还有大批量粮食的朝代更不说后面出土的隋朝大量粮仓里面已经变质的粮食!隋朝是亡于,权贵篡位,而引起的则是陈国复辟最先起兵的基本都是陈国统治范围内的地方!

再说一下隋朝杨广也是被周边国家也就是草原国家尊为类似于天可汗的称呼,后面李世民为了全面超越杨广开始了一些列每年指标,最后到死也没有超越,说起杨广的黑历史来,很多都是编的倒是唐朝却是都基本实现了!

这个点网上有资料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看下,特别是最近出土的资料上更是让很多东西都要改观了! 让人感叹,历史这个东西你胜利了,想怎么写都是你高兴了!


淡吃萝卜闲超心

我的天……什么叫洗白?什么叫给秦始皇杨广这些暴君洗白?

在此之前,你应该有个最简单的判断:

纣王、杨广、秦始皇和杨广真的是暴君吗?

或许,在你所学的,所看到的书籍中,电视剧里,他们真的是所谓的暴君,是反派人物。

但是,在给一个人下定义之前,在评价一个人之前,在给一个人冠上形容词之前。你最起码应该去了解这个人,看看他到底做了什么,又是在怎样的背景↓做的,最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古人,千万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评价他们。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你所认为是暴君的杨广,他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一直用到了现在;你所认为是暴君的秦始皇,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国家,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你所认为是暴君的纣王,他扩大中国领土,重视农桑……

当然,他们不是完美的,也做错了很多,有功有过。

最后 ,并不是亡国之君都是暴君,并不是史官说是暴君就是暴君。

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各种因素的运作,而历史又是一个令人打扮的小姑娘,成王败寇,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多时候都有主观原因


野史点点通

虽然说纣王、秦始皇、杨广这些人都被史学家定义为暴君。但是他们毕竟说一代君王。或许他们做出了一些民怨载道的事情。但功是功过是过。他们的功绩也是不容被抹杀的。

我们首先来说纣王。商朝纣王在很多人眼中来看就是暴君的代名词。而以纣王之名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助纣为虐”。可以说在商朝之后,周朝开始商纣王的暴君之名就已经被定论了。但就是这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却对中国历史有着划时代的贡献。那商纣王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商朝纣王,本名叫子寿。是中国古代继夏朝之后第二个政权国家,而商纣王是商朝的第32代君王。商朝存在于历史上600年左右。根据古籍记载,由于夏朝的强大,商在夏朝的时期是臣服在夏朝之下,当时的商称为“方国”。做为附属国商对夏朝朝贡,臣服,提供奴隶等。而后在夏朝中期国力衰弱“方国”也就是商的前身。趁机发展起来。而后灭掉夏朝成立商朝。

公元前1057年。商朝君王帝乙驾崩,他的儿子帝辛即位。帝辛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纣王。纣王继位后接手的是一个残破不堪的政局。纣王不仅要面对国内奴隶暴动,以及宗教问题。还得面对外族入侵。这个时候纣王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段以及铁腕统治。开始了他励志强国的历程。史料记载,帝辛聪明机智,智慧过人。

第一点选拔人才,从中下层发现人才并且任用平民 ,而且对内政进行改革,纣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废除了奴隶制贵族的世袭制度,并收回了他们的领地。免除了奴隶制贵族叛乱的根源。第二点对宗教改革,首先他惩处了为非作歹的一些宗教人员,之后制定政、教分离的制度。规定宗教不得干涉国家内政。第三点军队改革纣王继位之后面临四面八方的敌人入侵,为了应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军事改革,发展军队革新战术装备等。征伐不臣的各民族。稳定社会治安。先后平定鬼方、羌等各族。后世更多的是通过《封神演义》来了解纣王的。

秦始皇做为第一位一统华夏的千古大帝来说,秦始皇在后世人来看褒贬不一。秦始皇似乎很神秘,一统六国,开疆拓土,修建长城,任用贤臣,亲贤臣远小人。后世人对秦始皇的贡献认为有六大贡献。

第一贡献统一全国。自从西周灭亡之后华夏就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雄。各国谁都不服谁互相征伐。秦国磨兵励马经过几代君王的奴隶一直在革新政治,积蓄国力,到了秦始皇的时期凭借着数代的积累,灭掉六国实现统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第二贡献统一文字。秦始皇不光在军事上消灭各国政权。还在文化领域上一举磨灭了各国的影响。也是由于长期各国争夺,文字不统一造成交流困难。秦始皇统一文字这一做法使得民间可以自由沟通更加方便。也使小篆成为了统一的文字。

第三贡献统一度量单位。由于之前各国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不利用贸易和征收税额。统一度量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利。属于利国利民。



第四贡献统一货币。货币用于买卖,流通性极强。货币不统一的话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来说有很大的阻碍。秦始皇统一货币算得上是造福于民。


第五贡献北击异族匈奴。秦始皇北击匈奴保家卫国值得肯定。但是没有做彻底。而且后续策略方针出现问题。大修长城短期看来属于自卫。但从长期看来属于把自己关了起来。弊端颇多。

第六贡献开疆拓土。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即刻对外用兵,收取蛮荒之地。南征岭南让秦国版图扩大了三分之一左右。



杨广。谈到杨广多数人就会想到嗜酒如命,沉迷女色。以及挥霍无度等。但是杨广功绩同样不小。

第一点开凿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陆路的运输等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为了加强隋朝军事力量以及统治。杨广先后开凿了疏浚永济渠,广通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这五段5000多里。即使到目前为止。杨广开凿的运河对现在来说也具备很大影响。



第二点完成国家一统。隋文帝杨广率军南下灭掉南陈。拉拢江南读书人。本人更是娶南方妻子。学习南方语言。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拉拢南方使南方归心。完成了国家一统。



第三点实行科举制度。打破门阀推举制度。选拔有才学的中下层人士从政。打破门阀垄断。有利用国家的发展,对后世的各个朝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小小小百科全书

洗白?认为洗白的人,一定是不了解真实历史、不了解这些君主(作为)的人。对于那些真正懂历史、研究历史、善于用自己的大脑分析历史、客观看待历史的人们来说,黑白自在人心,不是说谁黑就真的黑!

如果正面回答这个问题,难免又被趁机冠以洗白的口实,那么,我先不答,我也来问!



一张嘴 VS 六张嘴

以战国来说,秦国1张嘴 VS 六国6张嘴,你会觉得天下主流声音是谁的?秦不想被黑都难!

你觉得六国贵族、遗老、官员在被灭国丢掉自己铁饭碗后,会积极维护秦国统治、积极倡导臣民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吗?你觉得这些人从此就心情愉悦、十分坦然地开始计划如何度过今后的平民生活吗?你觉得这些几代甚至几十代都靠别人奉养的六国贵族氏族,具有拿起工具就能自力更生的技能吗?显然他们不具备这些吧?

既然不能自力更生、又不能再靠别人奉养,他们不会愈加怀念和眷恋之前的权贵吗?那么,这种大背景下,他们会采取什么做法来发泄心中的不忿与仇恨?你以为他们会靠拼命种地来发泄吗?――不扣些黑锅给秦始皇他们都对不起自己!



汉朝开启、唐朝盛行的评议之风

汉和唐朝都是谁建立的?原先又是以什么身份靠什么机会、以什么形式建立的?都可以说是篡位吧?那么,你见过中国历史上哪位帝王一直将篡位当作功劳来炫耀或标榜?没有吧?既然篡位不光彩、又要统治天下臣民,怎么做才能继续稳固政权?靠“洗白”、神化或圣化自己,是不是相对容易、且成本与效果都可控?既然如此“简单”、且自古帝王都有圣化神化自己的“成例”,为什么汉唐就不能“遵照”呢?

两个靠篡逆夺得江山的王朝,无一例外的刮起了以评议前朝过失、来衬托自己正确的“圣化”之风!前朝越黑,自己的篡逆行为才能愈加“承天意、顺民心”,才愈加正义、光明!庙堂高层如此,民间呢?刻意奉迎、无奈求全的文人骚客笔杆子一动,“暴君”这口锅在唐朝就扎实的“铸定”了!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暴”的本义是指忽然间的猛烈和急切,并没有明显的贬义成分,秦始皇和杨广的很多作为似乎也吻合这个特征,或许这正是许多人定义他们为暴君的原因。但是,定义他们为暴君的人,其身份、位置、角色都是以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角度论述,就如山脚的观光客指着山顶的风景信口开河,或许,他们都忘了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商纣王帝辛、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魏武王曹操、隋炀帝杨广,武周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雍正帝胤禛等人,都曾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被称为暴君。

商纣王帝辛

隋炀帝杨广

然而,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暴君“,反而是这些雄才大略势吞八荒的雄主,而从来不是两晋南北朝时期,那些肆意妄为、一无是处的暴虐之徒呢?比如后赵天王石虎、刘宋废帝(山阴王)刘子业、北齐武成帝高湛等人。

北齐武成帝:高湛

甚至于刘子业和高湛等货真价实的暴君,于国于民毫无贡献,竟可在时下流行的影视剧中被各种洗白,反而是商纣王、秦始皇、曹操、杨广等人,却屡遭批判,甚至给他们的功业去正名的声音,也被认为是”洗白“?

归根结底,还是谁掌握话语权的问题。上述伟大君主于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给后世留下版图领土、制度建设方面的种种遗泽,却也为了在有生之年施展这横绝千古的文治武功,不得不不惜民力,让百姓劳苦难堪忍受;不得不对政敌的镇压手段酷烈,以此排除前进路途的万难;不得不为发展壮大国力,施行各种制度方面的改革,却得罪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贵族或士大夫集团。

更有甚至,因功在千秋而罪在当代,或是身死国灭,或者被人政变推翻,或者王朝统治时间短暂,而被继任王朝或君主,在编撰史书时刻意抹黑。

秦始皇:嬴政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伟大君主们成就了千秋功业,却也得罪了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笔杆子,才被当做君主的”反面典型“,一次次的被读书人们提及,用以警惕后世的君主。

虽然不否认这些伟大君主的生平行事,可能确有暴戾的一面,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本就远胜于那些生平碌碌无为、平庸无建树、对大臣言听计从、被臣下牵着鼻子走的所谓“仁君”。而同时他们那种种所谓“暴戾”行为,都在相当程度上被夸张了,更有许多都是捏造史料,刻意抹黑。因此,后世有识者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平反。

时光进入20世纪后,开天辟地的一代伟人,主张我们后人评价历史,必须打破封建正统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实事求是评价其功罪。对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令百姓丰衣足食,令国家重新统一的英雄人物,理应充分肯定其历史贡献。对政治胸怀广阔、破除陈规,用人唯贤的政治领袖,同样要充分肯定其政治胸怀。

因此,无论是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的曹操,还是大力发展科举制提拔寒门弟子的武则天,甚至从奴隶亡虏中简拔大将的商纣王,当然还有不拘门户之见、广纳六国英才的秦始皇,都因此得到了伟人为其翻案,推翻历史上对他们的不实攻击。

伟人语录:

  • 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 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
  • 我也觉得武则天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而我辈后人,遵循伟人教诲,讲求真理,实事求是看待历史,破除封建正统观念,平反古代历史上种种”冤假错案“,彻底肃清封建遗毒,依旧任重而道远。但是,再远也要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哪怕是一千年、二千年。


狐狸晨曦

先来说殷纣王,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尤其在前期施政中,国家还是长治久安的,个人也充满着抱负,他经营东南,扩大疆域,将东夷和中原统一起来,对于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郭沫若说:"统一神州肇此人。"

第二是秦始皇,这估计是历代帝王中最被质疑的人物,其实对他的贬低主要是“焚书坑儒”和“修长城”了。从内政外交,其实这两点都没错。可很多人都忘了这些: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

再说杨广,民间诟病最多的就是生活作风了,可这是私生活。别忘了大运河的开凿,也别忘了人家的开创科举,军事上南北统一。蒙曼教授说:“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

那么多的皇帝天子,可历史为什么独独“黑”他们呢?其实,有两个现象大家可能不太注意。一是,黑他们的人是谁?当然是推翻他们的人。既然要革命,当然要彻底!祖坟都能刨喽,说你几句坏话更是不值一提,要不为啥革命呢?

鲁迅先生认为: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第二,他们是谁?一般名声不好的大多都是末代皇帝,是整个王朝出了问题,积弊难返,于是,祖上犯的错只能由他们背了。历史车轮滚滚,再好的皇帝都是螳臂挡车。

其实,最终让这些皇帝黑上加黑的,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后世的文学作品,毕竟能看到史书的小老百姓不多,而文学作品的影响最终让他们被一代一代传了下去,翻身真的无望。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看,他们身上还是有毛病的,只是这些毛病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看罢了。


一拍安阳

纣王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的事情来自于神话传说,我就不对他发表什么意见了。

先说始皇帝嬴政,我认为他是华夏大一统功绩第一人都不为过。为什么,嬴政之前,华夏土地上的文字都没有统一,一个字能有上百中写法。我们假设一下没有嬴政的横扫六合统一华夏,那么目前的华夏神州,有可能如欧洲一般,有几十上百种语言,几百种东亚文化。为什么几千年来,我华夏土地出现过分裂与割据,但始终能统一在一起,这就归功于始皇帝嬴政做出的贡献:车同辙,书同文,让华夏文明没有裂变,所以谁提出分裂,谁就是华夏民族共同的敌人。可以说,你如今能从一个省坐着火车或飞机到另一个省,而不用去拿护照,甚至专门学习一门语言,都要归功于祖龙始皇帝的贡献。

再说杨广,我想他的最大缺点是他太急躁,想把所有的事情在几十年内完成,这就让很多资源跟不上,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再加上,隋朝后面的唐朝有位爱篡改历史的皇帝,所有他的恶名也就必然会流传下去。他的过失应该承认,但绝对不应该把他暴君的行列,为什么?让我把他的举措说两点:

大运河的建成。

如果说华夏大地有什么文化差异,我想,大家应该会马上想到,那就是南北差异。至今网络还流传着咸豆腐脑和甜豆腐脑的梗。在古代,没有一条自然河流沟通南北,对于运输条件落后的古代,交通不便,就意味着文化的闭塞,时间久了,各种差异便显现出来,加之大隋之前,经历了三百年五胡乱华的黑暗年代,而主战场就是在北方,更加剧了南北差异。而京杭大运河的建成,让这一切都有了改观,南北差异是有,但不至于裂变成两个国家。以至于二战后,美国提出要中国划江而治的时候,国共双方都坚决反对,因为作为华夏儿女,都明白一个道理,谁同意了划江而治的方案,都会成为民族的罪人。这种坚定,追根述源,来自于大隋杨广修建的大运河。

屡征高丽

这一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项不智之举。征高丽的将士十不存一,让隋军元气大伤,以至于农民起义时,几无还手之力。但我们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去看,首先我认为杨广和他父亲一样,是个有汉民族情节的人,而在当时,经历了三百年的五胡乱华,汉民族的人口已经不再占主体。隋朝的建立来自于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北周,而隋朝建立后的政权,鲜卑贵族在朝廷和军队仍占主导地位。杨广做出的一系列措施,迎娶南方汉族贵族萧氏做皇后,重用汉族官员,而屡征高丽,也很大可能是在消耗鲜卑贵族的嫡系部队与人口。多方举措下,到了唐代,汉民族得到恢复,重新回到了主体民族的位置。这和杨广的诸多努力是分不开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狭隘的民族思想作祟,但我想对这类人说,请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人。

所以,我认为,用暴君评价始皇帝和隋炀帝有失偏颇,他们虽然做了很多错事,但功绩却不可因此被抹杀,而且我认为,他们对于华夏民族,功大于过!


明离子

这个要看你怎么定义暴君了。

增加赋税,穷兵黩武,搞浩大工程劳民伤财,这些估计古代有点雄心壮志的皇帝都干过。

为什么呢?古代生产力有限,科学技术有限,要想做成一件大事,都需要举全国之力,甚至需几代积累的财富。

商纣王不熟,我不做评价。

秦始皇,统六国,筑长城,御匈奴,车同轨,书同文。他实现了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一统,为我华夏开疆拓土,民族融合,立下汗马功劳。

这里着重说下经常被人忽略的“书同文”也就是统一文字。统一文字可以说是秦始皇最功在千秋最有远见的贡献了。

想象一下中国古代,那么多民族,那么多语言,那么多文化,那么多信仰,这些不一样的人为什么能走到一起,一起生活,一起结婚生子,一起形成新的文化,新的信仰。那是因为即便他们有太多的不一样,但有一样是相同的,他们拥有相同的文字,那么他们就可以交流,可以沟通,可以互相融合。

看看如今的欧洲,文化差不多,信仰差不多,但他们的文字从未统一过,所以欧洲,现在只有欧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国家。那你就可以知道,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多有远见了。

我们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的基础是谁奠定的?我们56个名族亲如一家又是谁奠定的基础,在老祖宗打下的土地上,还要说他是“暴君”,我也无可奈何。

隋炀帝杨广,修筑运河,开创科举,西巡张掖,畅通丝绸之路。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走廊张掖郡,这是古代帝王西巡至最远的地方。在张掖,西域27国君臣朝见隋炀帝,臣服大隋,各国商人云集张掖,进行贸易。至此,自“五胡乱华”300多年的阻塞后,丝绸之路被隋炀帝亲自打通。这是只有千古明君才能做成的大事。

科举制度,也就是如今的“高考制度”。

科举制度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甚至是现代,相比其它制度最公平的制度了。

从此,除了官宦世家,富豪商贾,平民百姓也有了入朝为官,平步青云的机会。

有人会说如今的高考制度存在众多弊端,也不能保证绝对公平,但如果取消高考呢?你还能想出比这更公平的制度吗?

每个人都有对或错,功或过的时候。更何况是帝王,但秦始皇,隋炀帝绝对是对大于错,功大于过。那他们自然不能算是暴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