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否有自律,若有是否有违天然?

道家是否有自律,若有是否有违天然?

我听有人说“道不讲自律,所言所行皆是道”,甚是无奈。

首先明确一点,所谓自律,律的是什么?不外乎欲望。一切的自律,归根到底,都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关于控制欲望,可说是老子《道德经》的最核心主题。毕竟道家讲究的是“无为”,“无为”的含义很丰富,而站在修行的角度,“无为”即无欲。

所有诚实的、有良心的人类智者,都会教人要自律,老子的道家当然也不会例外。如有人说道家修行不存在自律,这其实是种误解。如果不存在自律,请问你修的什么行?你还要学什么道家?直接依人类的动物本能而行就是。

道家是否有自律,若有是否有违天然?

我们看《道德经》中所言:

第一章,开篇就提出《道德经》全书所要阐明的核心和主题,在于“无欲”:

常无欲,以观其妙。

第三章,讲不可刺激人们的欲望之心: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

第五章,明白无误地点出人类欲望的危害,指明圣人不沉迷于欲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九章,也是教我们要“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三十三章,直接提出“自胜者强”的主张,“自胜”跟我们现在所讲的“自律”、“自制”等几乎是同义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七章,讲无欲则能静,能静则天下自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家是否有自律,若有是否有违天然?

第四十六章,讲欲望无止,贪得无厌是大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六十四章,讲圣人以不欲为欲: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以上所引用的《道德经》原文,代表的是道家。我们再来看道教,道教有一部关于修行的必读经典《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道家是否有自律,若有是否有违天然?

清静经》全文490字,上面所讲的关于“遣欲”的部分就占了234字,近一半篇幅。若说道家不讲自律,那恐就要扶入歧途了。

至于说道家讲自律有违天然,这不仅跟普通的人类常识不符合,动物最天然,人是不是应该跟动物学习?与道家理论更是格格不入,截然相反。

因为“道”本身就是冲虚至静,无欲无为的。 人要修道,要合道,必然就要“少私寡欲”,而不是放纵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

现代人总把放荡当自由,把兽性做人性,实在让人无可奈何。

道家是否有自律,若有是否有违天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