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校同學犧牲後,他們的子女又成了軍校同學

這是一張老照片

照片上的兩位佩戴紅肩章軍校學員

已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然而,他們的血脈在延續

他們的故事被傳頌……

軍校同學犧牲後,他們的子女又成了軍校同學

楊震(左一)蘇俊禮(右一)1995年軍校期間合影

1994年,初夏。

兩個心懷熾熱夢想的大男孩帶著錄取通知書來到武漢原第二炮兵指揮學院。

“你好!我叫楊震,以後咱們就是戰友了。”

“我叫蘇俊禮,軍校這幾年,大家一起加油吧!”

在軍校裡,楊震和蘇俊禮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戰友。他們一起上課訓練、一起巡邏站崗,夜深人靜時訴說著彼此渴望建功立業的夢想,遭遇困難時相互勉勵對方不要被挫折打倒……軍校生活的朝夕共處和摔打磨礪讓他們堅定了他們的志向。

四年軍校時光匆匆而逝,畢業之際他們定下這樣一個約定“要做火種,去點亮軍人使命榮光;要做基石,去築牢祖國鋼鐵城牆;要做衛士,去守護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

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訴說著不捨,也傳遞著力量。他們打起行囊,帶著這份約定,帶著那份信仰一個南下,一個北上,奔赴屬於自己的遠方。作戰部隊的錘鍊讓兩個曾經的大男孩迅速成長,他們褪去了男孩的青澀,多了一份堅毅與剛強。

從排長到連長再到營長,楊震時刻衝在施工建設的第一線。憑著“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灶未炊,將不言飢”的工作信條,重活累活他衝先,急難險重他先上,多次帶領全營官兵完成上級賦予的緊急任務,交付的工程也被評為國防建設優質工程。楊震被基地首長稱讚道“骨頭最硬的營長,帶出了一批最能啃硬骨頭的兵。”

從排長到指導員再到教導員,蘇俊禮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將所在單位原本單調枯燥的理論授課模式改頭換面,秉承“政治工作是我軍生命線”的工作理念,他手把手帶出了一批政治理論優秀教員,他的授課成為第二炮兵的樣板課,受到了戰士和首長的一致好評。基地政委豎起拇指誇讚他:“有了蘇俊禮,基地的理論授課大變樣!”

雖然身在不同崗位,但距離並沒有消磨戰友之情,受到嘉獎時,他們會分享對方的喜悅;遇到難題時,他們會幫助對方尋找解決辦法。雖然肩負不同使命,但是兩個人始終沒有動搖心中的那份信仰,他們都在燃燒著自己的生命與激情,去點亮自己的夢想,實現彼此的約定。

如果他們還在的話,這個約定一定還在延續,可惜那只是如果……

2006年,蘇俊禮的妻子千里迢迢帶著女兒去看望他,探親的這段時間,蘇俊禮一直忙於工作,很少陪家人。這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襲擊了他所在的營區,看著垮塌的營房,生死未卜的戰士,蘇俊禮心急如焚。他不顧戰友的阻攔、妻子的哭喊,對年幼的女兒說了一句:“女兒乖,等著爸爸回來帶你去遊樂園。”隨後,他就就衝入暴雨中去組織救援。殘酷的大自然並沒有因為他的英勇無畏而心生憐憫,這一次義無反顧的離去,他的女兒再也沒有等到爸爸的歸來。

得知摯友蘇俊禮犧牲的楊震一直強忍著悲痛,把全部力量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履行那份本該由兩個人共同完成的約定。

2008年,長期的工作勞累讓楊震變得日漸消瘦。這天,一項突擊任務又降臨在楊震所在的工兵營,看著高燒未退的他,同事都勸他好好休息,等病養好了再工作。

“病可以等,國防建設可以等嗎?”楊震的一番話讓同事們都不再多言。一起共事多年,營長的性格他們再瞭解不過了,工作的事情永遠高於個人的健康。

這時手機響了,原來是妻子說兒子過生日了,想起兒子楊震不免感覺虧欠,11年來從來沒有陪著兒子一起度過生日。“告訴他,這一次爸爸一定陪他過生日。”掛下電話,楊震艱難走下病床,冒著風雪走向工地。

這一天楊震把他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他所熱愛的國防建設第一線,給兒子的那句承諾,他再也無法實現。

殊途同歸,竟是如此的悲壯。兩個把畢生心血都傾注在國防建設事業上的好戰友,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他們深愛的軍營。

這段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楊震,就是我的父親。2015年9月,當我走進全軍英模烈士子女班時,一個熟悉的身影讓我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你好!我叫楊紹通,以後咱們也是戰友了。”

“我叫蘇曉瑩,軍校這幾年,咱們一起加油,就像爸爸們一樣!”

24年彈指一揮,父親和蘇俊禮叔叔不會想到,我們也像當年的他們一樣走進了軍校,成為了戰友。

兩代軍人的家國情懷,在這一刻得到了延續。當我們的臂膀像他們一樣有力、當我們的身軀像他們一樣挺拔、當我們的眼神也同他們一般閃爍著堅毅與忠誠。我們終於明白了他們當年的選擇。

爸爸,蘇俊禮叔叔,請你們放心!從今以後,你們的榮光由我們來守護,你們的信仰由我們來傳承。

“要做火種,去點亮軍人使命榮光;要做基石,去築牢祖國鋼鐵城牆;要做衛士,去守護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這份未完成的約定,就讓我們,用生命續寫!

軍校同學犧牲後,他們的子女又成了軍校同學

楊紹通和蘇曉瑩同批考入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英烈子女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