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

Avrola™

因为这话有一定道理。

我就作个假设,看一下魏忠贤跟东林党的差异。

明朝跟瓦剌经济战较量起,大家都知道,如果明朝胜了,明朝的出口更好做,生产的产品能更好地卖出去,能卖的出去就能养活更多的店铺,普通百姓就能更容易找到工作,获得更高的报酬。

如果明朝失败了,就会蹈几百年前檀渊之盟的覆辙,大量的血被瓦剌吸去,精英没有出路,产品卖不出去,很可能大量底层明朝人沦为廉价劳动力和妓女。

作为一个普通大明百姓,你没有能力去两边下注。但万永当铺这样的店铺有能力,投票关键时刻倒向瓦剌。

明朝就是再受打击,但人家这个当铺能发大财啊。就跟明末的晋商、东林党一样,你大明再被满清打到家门口了,陕西的饥民再吃不上饭了,我就是死撑着不纳税。我还要跟满清勾勾搭搭的,暗地里做生意。

明朝被满清灭了,老百姓们要遭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济南屠杀、广州屠杀等。。。人家东林党摇身一变,继续在满清作高官,比如那个“水太凉”的钱谦益,那个在明朝只是一方守将,清朝成了王爷的吴三桂。晋商们在明朝发财,在清朝更加发财,成为了满清开国的“八大皇商”。

魏忠贤就是皇帝的一条恶狗,对这群满嘴仁义道德,社稷百姓,但完全不干人事的东林党富商们大开杀戒,逼他们交钱。

虽然魏忠贤自己也贪,但他还是用搜刮的钱做实事的。比如,孙承宗抵御满清缺马,魏忠贤给弄过去很多,到了东林党执政,全都没了。

如果万永当铺穿越到明朝,魏忠贤会砍了几个管家的脑袋没商量。但东林党会庇护他们,跟他们一起发财。


并且话语权又全都掌握在东林党等读书人手里,所以他们庇护万永当铺就成了为国为民的仁义之举(管你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魏忠贤敢杀万永当铺的店主,那就会被描绘得非常残忍变态,万永店主也一个个成了忠君爱民的大圣人。


待我施为地煞变

因为瞎扯。我就从财政角度谈下魏忠贤时代吧,即《魏忠贤主政时期,明朝财政到底有多弱》。


要点

万历三大征没让财政枯竭,朝廷在魏忠贤主政前夕的家底,比较丰厚。

魏忠贤主政之后,辽东缺饷是常态,因为士兵工资照发,故局势较稳。

魏公公征税能力被严重夸大,向富商征收商税更是病急乱投医。

崇祯初,“众正盈朝”,稳住了魏忠贤主政以来濒临崩溃的财政。

相比阉党,东林党人的确问题也不少,但把明朝垮台归因于魏忠贤的政策没能为后者贯彻,既想当然又荒谬。

名词

边饷 负责沿边n镇的军费年例银,每年开支300多万两。

新饷 辽事兴起后,负责辽东及周边防御支出,每年开支400-700万白银不等。


魏忠贤主政之前的家底

要了解魏忠贤主政时期(天启四年—天启七年)辽东及其他边军的军饷情况,不妨先了解其主政前夕明廷的财政情况。

天启朝初年的财政储蓄,自然继承自前朝,尤其是万历一朝,在这一时期,财政还是比较充盈的。即便是经过前朝“万历三大征”的折腾,朝廷的财政压力也不大。

▲万历三大征之“壬辰倭乱”。图为朝明联军的一次攻城战。

据学者刘利平的研究①,以及《三朝辽事实录》、《明神宗实录》等文献的记载,三大征花费的白银总共在1000万两上下。从1591到1600年,三大征前后耗时十年,平均下来每年耗费100多万两,并不算一个特别大的数目,和宫里每年收上来的黄蜡、白米、瓷器、毛皮价值(卢象升认最少有200万两②、黄仁宇估算为400-500万两③)相比,不值一提。

所以,“万历三大征”并没有将明朝的国库耗尽,银子还是有,万历留下的内库就至少有700万两。但在万历四十六年春,明清战争开始之后,更多银子被作为军饷投入到辽东前线。第二年春,明廷出兵10万攻打后金,耗费500-600万两;开原丢失后,先后有18万明军出山海关;沈阳辽阳丢失后,先后有15万左右明军出关。大兵需要大饷,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元年的三年间,明廷发给辽东军费2018万两白银④,当时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还制定了耗时八个月,用兵十八万,需饷2160万的战略计划。⑤

户部出的军费耗掉2000多万两银子,这其中还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万两银子,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库也支出不少。而这时期的国库(户部)收上来“辽饷”不到1500万两。

不足的银子哪来的?显然是前期所积累下来的,万历朝以来的老底,能支撑起辽饷的花费,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万两白银,九边也并不欠饷,足以说明魏忠贤主政前夕,明朝的家底还算丰厚。


魏忠贤主政之后的军饷

但是到了魏忠贤主政时期,包括辽东在内的边饷就捉襟见肘。

天启二年,明军在广宁大败于后金,自此,明军基本不再大规模进取,采取守势,且筑且屯,步步蚕食。之所以如此,因为:1、军饷不再像过去那么充足;2、野战能力、军队信心大损。万历四十六年春以来的那些战役,花掉三千多万两军饷,真的伤到朝廷财政的筋骨了。

▲明朝九边图。

然而尽管如此,魏忠贤主政之前的军饷,还是不缺。据学者林美玲统计,天启三年辽东之外的边饷尤能支出347万两白银⑥,辽饷支出628万两白银⑦,天启四年,魏忠贤主政之后,辽饷等边饷数额急转直下,天启五年、六年、七年,辽东之外的边饷分别是298余万、104余万、146余万两白银⑧,而天启四年,朝廷发给辽东的军饷是499余万两(缺额127余万两),天启六、七年,这部分缺额高达几百万两,欠饷应该是常态。

因此,说魏忠贤主政时期的辽饷充足,显然不合史实。可为什么辽东士兵没有兵变呢?因为魏公公在辽饷不够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士兵的工资,而用于军队的其它耗费,基本不管,而且基本无视其他边镇的军饷需求。

辽东局势较为平稳,乃是他本人对辽东情有独钟,但这牺牲了其它边镇士兵的利益,因为缺饷,战斗力严重下降,让西迁的蒙古林丹汗随随便便就抢了大同(崇祯初有“虏与夷并重”的说法),陕西三边不少士兵加入“流寇”,内忧更忧。

魏公公主政时期留下的遗产,是大明王朝咽下的一颗毒果。


被严重夸大的征税能力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还称,魏忠贤主政时期征收了大量商税、海税,保证了辽东军饷的供应,这一观点同样是想当然,毫无根据。

和田赋、盐课等正项相比,晚明朝廷所征的商税、海税属于杂项,包括“内地关税”、“地方商税”、“番舶抽分”、“房地契税”、“竹木抽分”、“矿银”、“渔课”等,事实上,商税和关税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十万两(崇祯时期的关税、商税反倒高于魏忠贤主政时期)对于动辄几百万两的军费消耗,这点税如同杯水车薪。

况且,爆款文也想当然地高估了魏忠贤主政时期朝廷的收税能力,据《度支奏议》记载,天启六、七年到崇祯元年六月的两年半时间内,朝廷有489万余两白银的旧饷没收上来,而专用于辽东边防的“新饷”,则有328万余两白银的税被欠着。

这么多税没征收上来,朝廷还指望怎么发钱?天启五、六、七年完全撑不住。财政外解不到,内库空虚,欠饷成为常态,边饷数额迅速下降,辽饷只能靠搜刮杂项、挪东挪西维持。所谓魏公公重视商业税,其实是病急乱投医,其征税能力被爆款文严重夸大。


崇祯初稳住了崩溃的财政

爆款文的结论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上台搞乱了明朝财政,朝廷缺饷,但事实恰好相反。

崇祯上台后,接过了魏忠贤主政的烂摊子:八百多万两没征收上来的新、旧(边)饷银。财政空虚,三年内边饷发了不到额定的一半,专用辽东防务的新饷也开始欠着,于是只能坐等兵变与被打。崇祯元年,蓟州兵变、宁远兵变,蒙古林丹汗寇大同⑨,财政危机引发军事危机,朝廷急需整顿。

崇祯元年八月,毕自严到北京任户部尚书(他的弟弟就死在上个月的宁远兵变中),经过一番调研,认为财政危机的症结在于“一没储蓄,二多开支,三外解不到”,他和皇帝几番讨论后,最终确立“清冒裁弱,缩兵旧饷”的方略。各边尽量节约,内地加紧催征。

据曾美芳⑩博士的研究以及《度支奏议》的记载,经过努力,崇祯元年、二年、三年辽饷基本得到保障;边饷发放额已完成百分之九十⑪,基本上扭转了魏忠贤时期接近崩溃的财政,勉力维持了收支平衡,让大明可以多坚持几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所谓东林党人恶化了魏忠贤主政时期的财政,纯属无稽之谈。


余话

综上,本文的结论是:晚明财政家底不错,万历三大征的消耗并未如后世想象的那样大,明清战争中的萨尔浒战役到广宁战役,几乎耗尽国家积累,之后就是勉力维持,魏公公主政把财政折腾得更差了,留下一堆问题;崇祯初,毕自严的上下整顿为明朝续命,崇祯帝最后能走多远,端赖历史进程。与阉党相比,东林党人鱼龙混杂,其行为的确问题不少,但把明朝垮台归因于魏忠贤的政策没能为东林党人、崇祯帝贯彻,则既想当然又荒谬。


注释


①刘利平:《明代“播州之役”军费考》、《三朝辽事实录》,卷3,数字为2387000两。关于这些数字的出入,在于每个人的统计标准有区别,这里不做叙述。

②卢象升:《卢象升奏牍》,卷4。

③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74页。④《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正月乙亥条。

⑤熊廷弼:《杨嗣昌集▪敬陈战守大略疏》。

⑥林美玲:《晚明辽饷研究》,18页

⑦林美玲:《晚明辽饷研究》,33页

⑧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3。

⑨李华彦:《崇祯朝蓟辽兵变与饷税重整》,博士论文。

⑩曾美芳:《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博士论文。

⑪毕自严:《度支奏议》,边饷卷7

这是我发在腾讯文化“彰考局”上的一篇文章。这里分享一下。


一枚明粉

魏忠贤是一条恶犬,但是他可以看家护院

东林党人是一只乖巧的小猫,但却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悄悄的离开

政治军事制度的千疮百孔,让明朝这艘大船千疮百孔,修补已经无济于事了,最多是趁着船没沉的时候,号召所有船工奋力划桨前行方可苟延残喘

而魏忠贤,则恰巧扮演了这样一个霸道监工的角色


快刀斩乱麻之后,崇祯后悔了吗?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在明朝即将灭亡前夕,已经因国事操劳而过早衰老的的崇祯,看着镜子中憔悴的自己,询问身边的太监,意思是哥都干成这样了,为何国家还是这样?

小太监哭哭啼啼的说到,如果魏公公还在的话,不会这样的!崇祯听罢默然无语,随后下令厚葬死去多年的魏忠贤

这件事,不论是否可信,我们倒可以考虑一下,魏忠贤是否有这么大的作用?还是说,因为杀掉魏忠贤,导致出现了更大的问题

时间回溯到十几年前,刚刚继位的崇祯,干掉了权倾天下的九千岁,将阉党一网打尽,几乎杀光了所有阉党的核心人物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留下的东林党就是忠臣吗?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后来的表现情况,我们也看的出来,东林党就是一帮嘴炮MAX,除了满嘴大道理以外,啥都不会啥也不干

结果就是,崇祯年间换过多任首辅,却没有一个拿上台面的,诸如温体仁、周延儒之流都可以称得上是秦桧式的人物,更有甚者,如曾深得崇祯喜爱的首辅魏藻德,在北京城破之后,二话不说就投了闯王

更别说其他的大臣了,比如在国难之时一毛不拔的大学士陈寅,面对刘宗敏,分分钟从家里就掏出了四万两现银!

这帮满口仁义道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士大夫,投降时的谄媚之态,真是令人作呕

所以,临死之际喊出诸臣误我的崇祯,应该是真后悔了!

天灾人祸下的大明,崇祯为何续不上这口气!

明朝并非是亡于后金之手,而是亡于民变。接连大旱导致西北地区民怨沸腾,因为大家要活命啊,如果有饭吃有酒喝,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呢?但崇祯没办法,因为没钱!

是的,崇祯年间国库空虚,给辽东抵御后金的军饷都拿不出来,何谈赈济灾民。于是,崇祯以身作则,吃穿跟乞丐没什么两样。据传,崇祯走路很慢,不是因为闲的,而是说他的衣服很破,除了外面一层,里面都打了补丁,包括自己的妃子老婆们,也不能化妆买衣服,要省钱!

但是,他对国家大事却很重视,绝非是道光作秀一样,只是表面节俭,崇祯给钱可真的都是从自己的费用里省出来的,而且真金白银说给就给,从不打白条

当初袁崇焕要军饷,穷的叮当响的崇祯毫不含糊的就给了20万两!所以有人说明朝灭亡时还有大量库银基本可以说是假的,但是大臣们是真的有钱啊!可是他们却务必抠门

穷的叮当响的崇祯,向众臣募集资金救国,结果捐款最多的竟然是太监。而诸如他岳父周奎这样的巨富,也只是将自己女儿给的钱拿出来作了作秀,还打了折扣!(自己扣下一半多)

这就是明末灭亡的原因,最大的

崇祯没想到,杀了一个奸诈但真性情的魏忠贤,却来了一堆奸诈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更为老奸巨猾的一群人

人妖九千岁,为何能挽救大明?

魏忠贤当权期间,可谓是明朝党争最弱的时候,因为天下之官皆阉党,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等左膀右臂全部围绕在魏忠贤的周围

而且,老魏真的是干实事的人,固然迫害了忠良如杨涟、左光斗等忠臣,但他却歪打正着的完成了一件大事——权力制衡,在魏忠贤当权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及富商阶层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魏忠贤大力打压官商阶级,却对老百姓不错,那些富商巨贾、文臣大夫们面对魏忠贤的压榨无计可施,只能乖乖交钱,交权。这也就导致了天启年间的税收是相当不错的,如果持续下去到了崇祯年间,想必不会出现国库空虚,无钱赈灾的情景。那么西北民变是否存在也未可知

除了对政治格局的改变,魏忠贤还对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进行了修正,武将在外不再受朝中文臣制衡,以往武将在外带兵,说不定哪天就给人陷害了,不是抄家就是砍头。甚至说打了败仗或许不会死,而打了胜仗很有可能就给人抢功灭口

而在魏公公这里,事情就比较简单了。给钱!给足了钱,你在外打仗没人敢动你!有了功劳是我魏忠贤的,当然了也不会亏待你!

然而魏公公倒台了,随后阉党一扫而,明朝变成了这样

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加强了对百姓的压榨,但是税收不增反减。武将在外受朝中文官制裁,如后期的卢象升、孙传庭等猛人,全部死的冤枉

可以这么说,魏忠贤的倒台,标志着明朝权力自此彻底失衡

有人会说,魏忠贤没那么大的本事,崇祯说收拾他就收拾他了!

但是,我们应当考虑一点,在魏忠贤掌权期间,为何那些仁人志士都不曾异动,甚至说在崇祯有意要动魏忠贤之时,也少有人回应

但在魏忠贤表示告老还乡之后,才有了大规模的倒戈

因为在放下权力的前夕,魏忠贤依然有翻云覆雨的本事,无论朝中阉党还是边关武将,魏忠贤是一呼百应般的存在

只是,伴随着崇祯的后悔和自缢景山,一切都结束了

因为历史不可以重来,也无法再重演。魏忠贤未必可以延续大明国祚的水平,但在他立下的政治格局下,应该能达到支撑一段时间的水平

崇祯杀掉的是一只忠心耿耿的恶犬,留下的是一群见异思迁、奸诈自私的乖猫!



置身黑白的精彩

在中国,流传这样一句豪言壮语:既然我不能流芳百世,那就让我遗臭万年吧。也就是说,人生只有两种极端选择。一般的人想要“遗臭万年”那比登天还难,可是明朝的一个太监魏忠贤成功实现了“遗臭万年”的理想。

魏忠贤(1568—1627)原名进忠,明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少小时就是个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

史书上记载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廖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史称“六君子狱”,大肆搜捕东林党人。第二年,又捕杀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而负责边防的孙承宗,袁可立等正直大臣也因为接近东林党人相继被罢官。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魏忠贤在全国范围内大搞个人崇拜。全国各省市动用公款,耗费巨资为魏忠贤修建生祠,塑造雕像。就连辽东巡抚袁崇焕竟也积极参与其中。

魏忠贤大权在握后开始培植个人势力,他大力扩充特务组织东厂和西厂,在全国各地安插他的便衣耳目,大搞恐怖政治。

他广收奴才,培植亲信,他手下网络一大批穷凶极恶的狗腿子,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就有“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孙”。

可事实是魏忠贤即便是坏的彻底,他还是明白一个道理的,那就是他的权力,他的金钱,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大明不灭的情况下才有的,如果大明完了,他也就完了。

NO、1 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鉴于公论,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

NO、2 天启朝最大的战争失利,是袁应泰丢掉辽阳。而袁应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为之前的督师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弹劾,当时魏忠贤还未掌权,责任不应该让他来背。辽阳失陷后魏忠贤查办了许多当初弹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击文官集团的私心,但是这些文官书生误国,亦确为大弊。而后魏忠贤立刻起用熊延弼为兵部尚书,之后王化贞失陷广宁,同在关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连,被传首九边。这里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贞的拖累而被杀,虽然他是由魏忠贤主张上台的,但九堂会勘定案,实无免死之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NO、3 魏忠贤接连起用的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里和自己作对的,但魏忠贤在边关大事上还是容忍了这些清流官员

NO、4 经济方面来看,东林党反对向士绅纳税,反对向商人手工业者和矿主纳税,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资产阶级,矿业主的利益。但这实际上变相使帝国财政匮乏。而魏忠贤执政几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帝国不至于被财政拖垮,崇祯上台重用东林党,撤销了这一政策和加征三饷反而从侧面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

NO、5 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刘瑾、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就算相比权势也没有多大,况且执政时间也不过区区三年多,要说为祸甚烈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NO、6 魏忠贤还向国家捐款,用自己的私产资助辽东战事兵器马匹等物品。

所以说魏忠贤不死国家不灭,魏忠贤虽说有过失,但也不至于投敌叛国,他对于这个国家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记得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哦!么么哒!


左左趣谈历史

魏忠贤,这个被丑化了几百年的脸谱式的人物。

愚以为,被丑化,主要是魏公公得罪了拿着笔杆子的东林党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坚持不懈的特书大书,终于成功洗脑了处世未深的崇祯,在特定的时候,笔墨远比刀剑更加锋利!崇祯一道圣旨,历数了魏忠贤数道罪状,处死了大明的最后的顶梁柱,这一天东林党high到了顶点,但是十七年后,在北京城外炮火隆隆的崇祯17年三月份的某天,崇祯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江山是亲手断送在了自己手里,17年前的蝴蝶效应余波如此巨大,他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了老哥天启帝死前的那句话“忠贤

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真正意义。

崇祯亲手打倒的魏忠贤是忠于皇室的,是忠于老朱家的,但他身为皇帝,不能认错,但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愧疚。崇祯亲自安排人手找到了魏忠贤的遗体,葬在了京西碧云寺,这个行为相当于为魏公公平反了。

崇祯在上吊前,深深的明白了,谁是大明的吸血鬼,谁是大明皇室的忠实家犬。

魏公公在天启执政间,为什么代表农民阶级的李自成没有反叛,就是因为魏忠贤出身农门,深深明白农民的不易,搞的一些政策还是有倾斜的,比如在大旱大涝的灾年,都能够免除受灾群众的徭役赋税,还给筹钱赈灾,安顿民心,让老百姓至少能活下去,魏忠贤的政策偏向于像江南等富庶区域进行重税,比如战争状态的时候加征贸易税,商业税,开采矿产税,盐税来筹集军饷资金,使得虽然大明在天启帝就进行的打击叛乱战争没缺过钱,后院几乎也没有着过火,但是唯一树敌的便是代表江南富户的大地主的东林党的利益,他们出身都是这些家族,自然对魏忠贤的政策严重不满!谁动了我的奶酪,我们就喷谁,管他什么国家利益,这个准则是万古不变的。

有时候,满嘴仁义道德的知识分子远不如一个阉人在大事上更有深明大义和远见。

事后崇祯认识到,那些叫嚣的比谁都欢的东林党大臣和王公们,遇到事儿了,个个都哭穷喊冤。血淋淋的打脸事件便是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那些在朝堂上死活叫嚣拿不出钱的王室贵族,王公大臣们,被小李一通暴打,结果大家都清楚,比如只愿意出一万的国丈,足足搜出了几百万两之巨,他们都是大明的蛀虫,喂不饱的貔貅。

他们借刀杀人,利用崇祯把他们的克星魏忠贤弄死后,愉快开心的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至于后期加派辽饷,管我p事。找农民要去,结果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活活的把崇祯坑死了。

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吊的崇祯耳边终于响起了太监曹化淳那句忠言。

“忠贤若在,事必不至此”!!!


老猪的碎碎念

现在很多蠢货因为一些只言片语或者旁枝末节就随便要给古人翻案,在我看来无非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明亡,非个人之失,而是从立国开始就埋下的祸根。朱元璋打小就恨当官的,而当官的成分是什么?读书人,学孔孟之道的。他一辈子就琢磨怎么给当官的戴枷锁,所以说在立国的时候,就给读书人埋下了恨。后来朱棣靖难之变,成功后大杀朱允文手下的官员,以方孝孺为首的被灭十族,方孝孺奈当代大儒,孔孟之道最讲礼法,你丫造反还了得?所以又大大得罪了文人,之后的明朝皇帝,不乏荒唐和离经叛道之辈,所以皇帝天天琢磨着怎么收拾这些文人,官员天天琢磨着怎么管着点皇帝,在这个基础上,明朝内斗了几百年,从锦衣卫,乃至东厂西厂,作用就是为了收拾官员。可以这么说,到最后官员对帝王的忠诚已经没有了,多数就是为了光大门楣闹个前程,即使没有魏忠贤,也会有马忠贤,刘忠贤,所以明亡不亡跟魏忠贤没什么关系,是几百年皇帝和大臣的矛盾积累的结果,加上崇祯多猜忌,官员伴君如伴虎的心思更甚,所有人都在混日子,看1942了吗?为何有很多河南百姓甚至帮日本人?是蒋介石失尽了民心,你能说这些老百姓是汉奸吗?恐怕也有一丝值得同情吧?

终上所述,明亡于帝王,你是国家一把手出事了你不是第一责任人你找谁?至于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商以财养士是顺应了历史,如果不是魏忠贤打压没准中国能早早的崛起呢,社会不该发展吗?封建社会不该倒台吗?中国就必须是农耕社会吗?不尽然吧!

明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朱元璋不让加税,导致帝王剑走偏锋找一些权臣变相剥削老百姓,最后权臣太监一宰以平民怨,可你能正经搞政府行为你不搞,非得折腾,国家一直在折腾,导致财政一直吃劲,有人朱棣时候有钱,还能下西洋呢。吃了元朝大肆搜刮九十来年的老本,战后国家人口少,能没钱吗?还有人说张居正时有钱,真有钱吗?你给我扩充三个三大营我看看,你给我往北打归拢归拢蒙古我看看,养不起军队啥都是狗P,还是没钱,最多是补点饥荒。所以没钱是主因,说到钱,延伸问题又来了,为啥要锁国啊?锁国有锁国的好处,弊端就是你没地方搞贸易和税收。大家知道中国当时的瓷器丝绸和茶叶风靡世界,但印度才是那时这几个最大的受益国,你说这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下了七次西洋,净为人民服务了,正经事等于一件没做。还有臃肿的编制,养了那么多官员,干事的就内阁那几个人,赶上遇到几个混蛋内阁不干事的,朝政几十年几十年的荒废。还有朱姓皇亲,朱元璋当年想的挺好,不给老百姓添麻烦,一律国家养,但这也充分说明朱元璋没文化,到了崇祯年间有十几万张嘴向你要饭,谁养得起?还有部队的编制极其不合理,远的咱不说,就说末期,朵颜三卫的经验为啥不推广?蒙古既然灭不了为何不先拉拢?流寇你灭不了为啥不封王?封了王他们自己就打起来了,人家鞑子都能封个三番,地位稳了才收拾,你为啥想不到?整天瞎琢磨一天变个样,国家不亡才怪。

所以,别给那混蛋魏忠贤洗白,古人记载的历史一定也有误,但在没有更早的文献证据,我还是选择信古人,这也是研究历史的原则,毕竟人家比你早个几百年,人家假,你就真了?


只叹琉璃火难舍未央天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上吊前才明白自己被谁玩死了!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是天启帝朱由校临终对朱由检的嘱托!可惜他没当回事!东林党借崇祯之手诛灭了魏忠贤!

满清历时百余年编纂的《明史》把明朝多位皇帝写的不理朝政,耽于玩乐。明朝皇帝虽然不“勤政”,但是国家机器却能够有效运作,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明朝皇帝的大智如愚;说明他们能够有效掌控平衡朝中各派实力,深谙驭人之术。伧促继位的小皇帝朱由检根本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老话说!不怕愚者惰!就怕愚者勤!崇祯若学哥哥少管些事可能不至于玩完得那么快!

魏忠贤是草根出生,做事还是比较为百姓考虑。河南等地发旱灾,魏忠贤积极展开赈灾措施,免除灾区赋税。同时筹钱修缮水利。辽东明军虽然屡战屡败,但军需却从来没有缺过,每次魏忠贤都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军需让辽军恢复实力再战,所以虽然明军屡败,但其实还是压着后金在打,主动权仍在明朝手里。而且魏忠贤主要是加征海贸税商税矿税盐税来筹集资金,农税则能免就免,也就是征富人的税补贴穷人,结果就是文官士人阶层对魏忠贤恨之入骨。魏忠贤此举大大触动了以东林党人为代言人的江南工商地主们的利益。魏忠贤在司礼监期间,明朝没有发生过大的变乱,对后金的战事也处于不断转好的状态,因此说起来魏忠贤功大于过的。在当时,以他为首的一个阉党小集团 制衡了外戚宗室跟文臣两大集团。 崇祯诛杀魏忠贤后,帝国 的财政状态如何?一年不如一年啊,最后明朝是穷死的,知道不? 明朝最大的蛀虫根本不是太监集团,而是外戚宗室文臣,这两条大蛀虫在帝国的身上不断的吸血,最后把明朝吸死了。国家打仗需要钱粮 ,要钱粮必须加征赋税。没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的制衡,无法加税于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征农业税,这只能逼反吃了上顿儿没下顿的农民们;因为明末几十年正赶上全球性小冰河气候,黄河以北地区农业都歉收;果腹都成问题,你还要加税,能不反吗?

江南税收是大明的血管!魏忠贤当政时每年有数百万进帐!东林党掌权后连几十万也收不到了!

我们知道的魏忠贤是东林党口中的黑山老妖!真实的魏公公若真是那么可恶他能束手就擒吗?自古太监再横也是皇帝的看家狗!太监只忠于皇帝!而朝臣可是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明朝的帝王在这一点上都很明白!唯崇祯被迷了心窍!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是崇祯的死穴!


peter1955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眼见大明王朝大势已去,面对这样的变故。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曹化淳发出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也正是这时候,崇祯皇帝才最终领会了皇兄临死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正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前5天的这个感悟,后世才有了关于“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争论。那么作为一个太监的魏忠贤究竟有什么能力,能够保证大明不会灭亡呢?

大奸之臣亦是大忠之臣

关于魏忠贤的评价,多是偏向于负面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魏忠贤对于权力的渴望,为了争夺权力联合客夫人祸乱后宫,然后排除异己把持朝政将政敌一一扳倒,最终引发了与东林党的党争。正是这一系列党争,一点一点地耗费了大明王朝的国力。所以说在很多史学家眼里,魏忠贤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大奸之臣。然而记载这段历史的大部分是被魏忠贤排挤的文官集团,所以出于政敌的身份,关于魏忠贤的记载在现在看来可能过于偏激、主观。从现在的角度,客观的说魏忠贤确实是一个大奸之臣,但是我们也要看待他把持朝政期间的一些政绩,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政绩,才使得大明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从天启帝的角度而言,魏忠贤就是一个大忠臣。

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一向被认为是任人唯亲的魏忠贤,却一反常态的坚守原则。明末皇太极率兵攻打锦州,作为魏忠贤的亲信袁崇焕下令不救援锦州。后来袁崇焕手下满桂公然违令出兵救援锦州,最终与坚守锦州的赵率教一同击退皇太极,并取得宁锦大捷。事后魏忠贤论功行赏了满桂、赵率教,处理了一直以来对他百般奉承的袁崇焕的怯敌避战之罪。此外魏忠贤把持朝政之后,接连任用了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虽然这些人骨子里都是不服自己与自己作对,但是这些人都是能臣、直臣。正是在这些能臣、直臣的统领之下,明朝与后金的边境局势才能相对平稳。在边境将领的任免奖惩上至少说明魏忠贤也有爱国之心,这样一个奸臣至少还是一名效忠皇帝、民族的忠臣。

自断财路的崇祯帝

魏忠贤主政期间,对天启帝最大的一个帮助就是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保证了大明王朝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营。崇祯帝一上台就诛杀魏忠贤,并废除了魏忠贤主政期间这财政税收政策,最终导致国库空虚,赈灾无粮,军队无饷,农民起义爆发,镇压军队平叛不积极。如果是魏忠贤不死的话,至少崇祯皇帝不会面临国库空虚这样的窘境。另外魏忠贤在一些关于老百姓受灾和辽东战局的是还是比较上心的。为了给辽东将士们提供兵器马匹等物品,魏忠贤以个人的名义捐献了大量财物。两浙受灾时,魏忠贤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征用物品入库,须交纳小费,以便验收合格,这是明朝管库太监创制的恶例。废除这个恶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魏忠贤这个人,虽然渴望权力但是他还是有一定的理财能力,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还是懂得牺牲自己的利益的。

看完朋友,记得随手关注苏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苏子侃历史

“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是明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的遗嘱。

说起魏忠贤,现代人比较深刻的印象大概是奸臣,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直至看了明史,看了更多关于明朝跟魏忠贤的资料,才发现这是带有非常大偏见的。

首先基于大明角度说一下魏忠贤:

1、忠

你是皇帝你要钱,他给你弄来钱;你要大臣听话,他给你监督各诸侯个大臣,这帮人家里掉个铜板,你在宫里就能听见响声;你要朝政清平,他给你监督各种规章制度、抚恤赈灾的实行。这样的大臣,对于大明皇帝来说,如果这都不是忠臣,那整个大明也没谁敢说忠了吧。因为

魏忠贤再怎么折腾,也没损耗你皇权一分一毫。甚至说,他就是皇权的代表。

2、功

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

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寄居海岛的毛文龙进行黑市贸易、抢掠朝鲜边民商旅,本着中庸之道,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毛文龙也算干吏,积极进取,开拓了旅顺-义州一线的东江军镇,不断骚扰后金盛京以东的城池;授毛文龙“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和尚方宝剑,人心笼络绝对到位,搞得毛文龙热血沸腾,誓死巩卫皮岛、朝鲜本土。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魏当九千岁的几年几乎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同步,宁远大捷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宁锦大捷明军多次重创皇太极。丁卯之役,毛文龙在朝鲜拼尽血本击退阿敏数万八旗军,阻止了阿敏当朝鲜王的梦想。皇太极东奔西突累到吐血没捞着什么好处,只能龟缩在盛京。

而保障这一切的,就是魏所实行的税制!


然后,我们基于历史角度说一下对魏忠贤的偏见之所以那么大的原因:

1、满清几百年统治对明史的编纂

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在这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明朝皇帝的抹黑,对明朝能臣的抹黑,遗留当世的所谓“史料”,增加了“佐证的真实性”。

但是有谁知道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

对于大明,有一句即时现代人读来仍非常震撼人心的话:

天子守国门 君主死社稷

这是大明对黎民百姓的承诺,这是大明对蛮夷异族的宣告,这是华夏封建社会最后一根脊梁。

纵观历史,一个朝代从初创到没落,仅仅大明朝,是真正做到了我之君主与朝庭可以失败但绝不投降的傲气,即时无能为力到自绝身亡也不屈辱求生的。

这种东西,是会使任何入侵者都颤抖的,所以,抹黑、误导,毁灭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

2、士林清流的口诛笔伐

魏忠贤最大的过是什么?

为巩固个人权势,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不过就是把只能夸夸其谈的所谓士林清流杀戮一通而已。

在儒学当道的封建社会,这就是魏被口诛笔伐彻底定性为“奸臣”的最大原因。

就我们知道一直被魏打压的袁崇焕,可谓是政敌,但是在魏当权的时候,战争,国之大事,魏是从来没有过半分疏忽以及故意拖后腿的,所有供养、资源,没有半分克扣,所以袁最大的战功也是建立在魏当权的时期。

可见,对朝庭有用的人才,魏是全然没有杀戮的意思,只有那些只能一张绣口指点江山的挡道人、障碍,才是魏为了大明基业决然一一扫清的。

3、当代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的随意解读

为了影视效果,当代影视作品鲜少能以最客观的角度来还原历史人物,所以从几十年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影视作品中,更进一步地误导了现代人的印象。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有更多见解,可以共同讨论哦!


知客云 - 知识技能募资平台,知客和你一起 重新定义学习

一个有趣的线上学习平台在等着你哦,知客云(zokocloud)


知客云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夸张。且听我道来。

先说魏忠贤,此人仗着天启贪玩不务正业大权独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残害忠良打击异己。心灵阴暗祸乱后宫。把皇帝的孩子帝国的继承人搞死一个又一个。让天下人给它建庙与孔子并列,无耻至极居然还有人为它鸣冤!真是为了观点新颖脸都不要了,和为药家鑫辩护发明出弹钢琴杀人的某教授的无耻程度不相伯仲。

再说东林党。当忠良功臣反被小人戏谑欺侮甚至命运都被一个太监掌控时,你指望身为读书人的大臣还保持贞节吗?历史上确实有不畏生死坚持真理的烈士,但大多数还是在乎自己老婆孩子高堂父母的普通人。但我不是夸东林党。东林党一开始应该还是些仁人志士,但到后来能和大阉宦死磕到底的,已经不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了,正常的人都有家有室谁会一直不顾全家性命和魏忠贤死磕?到天启后期的东林党人,多是些头脑发热的愤青和政治投机者!也就是说,魏忠贤固然是大奸贼,但后期,注意是后期的东林党,也不是好鸟!

有人为魏忠贤平反,依据有四。1天启在传位前夸魏忠贤做事谨慎得体,可当大任。2魏忠贤善于经营没让皇帝缺过钱,说明能干。3魏忠贤出身贫苦知道下层人民的疾苦,政令接地气适合最底层人民。4魏忠贤对皇帝绝对忠心。以上四条,首先第四条站不住脚,理由是魏忠贤祸乱后宫,残害天启的儿子,这难道是对皇帝忠心?第2,3条说魏忠贤有能力这个不否认,没能力当不成也当不好天下第一奸贼权宦。这种奸贼,能力越大对朝廷对天下的破坏越大,不能拿能力给奸贼平反。否则希特勒也能平反。至于天启的评价,一个不务正业任用奸贼,连自己继承人都没留下的混账皇帝。能拿他的评价考量忠奸吗?

综上,魏忠贤绝对是奸臣。为其平反者都是为求观点新颖脸都不要的货色。但大明的灭亡丝毫不怪魏忠贤。天启昏庸不务正业,大臣当然要劝谏约束他。皇帝不想被约束听唠叨,就宠信听话的太监,并借太监之手打压大臣。魏忠贤如果是个正值的太监也轮不到他来伺候天启。甚至作为奴才规劝皇帝会让他死的很惨。所以这样的昏君必然有这样的佞臣。就像唐玄宗有杨国忠李林甫,宋徽宗有蔡京高球。再说东林党,东林党开始和魏忠贤斗,是为了拉皇帝回头,后来随着和魏忠贤矛盾的升级随着魏忠贤一再杀他们的同党罢他们的官,这些人和魏忠贤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利益朋党之争。再无正义真理可言。这时候皇帝,国家社稷民生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阉党掌权还是东林党掌权,然后怎么提拔自己人,怎么把持朝政怎么残害对手,管你是好人坏人能力如何非我族类全部否定。说到这就顺理成章地讲到了崇祯亡国。没办法,祖宗造孽报应子孙。吝啬无比的万历,泡妞至死的泰昌,为了不打扰自己干木匠活放任魏忠贤残害忠良的天启,已经寒透了天下赤子之心!留在朝廷里崇祯身边的,还有几个是为报国为天下?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的蛀虫!所以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奋勇杀敌不抵既得利益者几句风凉话。很多人怪崇祯无能找崇祯的缺点我想说人都有缺点。这个由前朝三代皇帝祸害下来的烂摊子,别说崇祯,交给朱元璋也照样灭亡。换做李自成去朱元璋,我相信他能再建一个王朝,换做崇祯是朱元璋,他也照样是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