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驻村干部”成为“村干部保姆”

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向贫困村派驻干部,帮助贫困村实现脱贫。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数据,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解决贫困村基层领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瞭望新闻周刊)

当下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正是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大家出力的时候,为此各地纷纷挑选优秀干部,下派到村、社区开展工作。驻村干部到村后,深入开展各项驻村帮扶工作。

但凡事有两面性,一方面驻村帮扶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一些驻村干部过于专注工作,对村级事务大包大揽,村干部躲边边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村干部文化程度低,面对大量资料归整不熟悉,其次对产业发展、工作进程重视程度不够,为此只能让驻村干部先入为主,最后造成驻村干部带领全村发展的情况。虽然驻村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村里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但要知道驻村干部只是一时存在的,村里的发展还得依靠村两委带领村民发展,同时一些风土热情、村情民意依旧需要村干部来带动,来指导。这也是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存在的间隙,更需要村干部来从中润滑,从中调剂。

如果驻村干部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为村里办事,不利于村干部的成长发展,不利于村里的长久发展。因此要加强对驻村干部的管理,强化村干部的职能职责。要改变当下这种“保姆式”的工作的方式,摆正驻村干部的身份位置,认真做好指导、引导村里发展的作用。同时要增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一些致富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引导村干部积极思考,从而提升村干部的思想及工作能力。(晨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