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村官”变“乡官”消解政策本意

—分享—

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加强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有些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在乡镇机关,变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乡官。有些大学生村官乐此不疲地愿意留在乡镇机关里,只等任期届满后早日离开。有些大学生村官一年到头到村子里去不了三两趟,和村民也打不了几个照面,寥寥几次到村里,也不过是迫于无奈、表面应付。(4月22日《人民日报》)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今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第12个年头。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输送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基层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基层的广阔天地熟悉了社情民意、凝练了作风胆识、增强了能力本领,为下一步成才成才打下了基础。

近些年,各地部门认真落实村官招录计划。但是,具体工作中,一些大学生村官几乎没有在村(社区)工作过,上岗之时便被乡镇部门“截留”。这导致招来的是村官,本质上与乡官、镇官无异。虽然,针对服务期限已满2年的大学生村官,组织人事部门将定期发布专门的定向招录考试,使得村官能够通过考试或者转任的方式进入体制内,实现村官变乡官的蜕变。但这种蜕变可以是终点,但不能是起点。否则,就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使得大学生村官所承担的职责经常“轮空”,不利于推动基层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

村社区是最接近群众的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影响着基层治理的现状和未来,也关系着群众对政府的认同度。村社区工作琐碎、具体,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大学生村官从象牙塔毕业不久,正需要到这些火热的岗位上,加强理想信念、工作作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锻炼,从而加快角色的转变,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近些年,随着人们在教育、法治、医疗、环境等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村社区一级时常面临缺人才尤其是缺年轻人才的尴尬。大学生村官的引进,能够很好地填补人才缺口,同时也为党政机关提供了一部分优秀干部人才储备。

大学生村官要实至名归,就应该让他们真正做村官的事、履行村官的职责,在村官的岗位上服务为民、推动发展、接受检验、精进提能。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要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要求落到实处,结合他们的专业优势、个人意愿,选派到最需要的建制村社区工作。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关怀,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身心健康,确保他们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要摒弃浮躁态度,及时转变角色、沉下心态,扎根基层而非浮在基层,牢记村官职责,牢记使命担当,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成长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