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文/快哉風

同為二戰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卻有一個舉動截然不同:大批罪大惡極的德國納粹軍官為逃避軍事審判,在戰敗後開始大規模的潛逃。據戰後披露的資料表明,至少有1萬名納粹戰犯潛逃到阿根廷、巴西等南美洲國家。所以,以色列追捕老納粹跨國抓捕的故事層出不窮。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而日本戰犯卻幾乎沒有潛逃出國的行為,要麼切腹自殺,要麼乖乖待在家裡等軍事法庭判決,這是怎麼回事?

西方社會很早就注意到這個現象,當時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島國的軍官有武士道精神,不怕死。

這話只對了一部分。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圖:東京審判時的日本戰犯

的確,軍國主義日本推崇武士道精神,強調忠君愛國,不惜生死。縱觀二戰的日本政壇,雖然屢屢有保守派軍人與少壯派軍人的衝突、暗殺、武力政變,但所有的高級將領都對天皇很忠心。在日本,你找不到像德國馮·施陶芬貝格上校刺殺希特勒那樣,刺殺神一樣的天皇。

戰敗後的日本高官,很少會想到潛逃,因為日本天皇下達了“終戰”命令,所以忠誠為上的全體國民只有服從一條路。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圖:日本簽署投降書

當時,日本在亞洲的各個佔領區和據點,統一時間排好隊收聽天皇的“終戰玉音”,哭泣的哭泣,切腹的切腹,但沒人敢違抗命令。日軍步調統一地向盟軍乖乖投降,其放下武器服從指揮的節奏,讓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受降的盟軍方都有深刻感受:實在想不到桀驁不馴的日本軍人,成為戰俘後居然這麼好管理。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圖:日本將領唯天皇馬首是瞻

第二,日本戰犯之所以不潛逃,是因為無處可逃。

日本是個孤懸海外的島國,二戰末期,美軍完全封鎖了海上交通線,每天飛機狂轟濫炸,對於日本的高官來說,別說潛逃出國,就連出門都要東躲西藏。中國大陸、臺灣、緬甸、菲律賓等海外的日軍將領,地位高,目標顯著,語言不通,環境陌生,在敵對國家中孤身逃跑難以上青天。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圖:日軍百人斬戰犯被遣送回南京伏法

第三,對日本人來說,逃不如死。

日本是個社會秩序嚴厲的國家,一個日本軍人維繫著一個家族的榮譽,如果他隻身潛逃,家人就會被國民鄙視,要知道,日本社會的“村八分”可是殺人不見血。反過來,就算被審判,家族榮譽和家人安全不受損傷。

而且,日本人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不合群的種族。無論到哪裡,永遠活在日本的圈子裡。看過一些瀋陽的老人回憶錄,他們說日本人佔領瀋陽後,把軍事機關和生活區打造得就像日本國內一摸一樣:日式建築、日式園林、榻榻米、日式酒館、神社,甚至把他們認為“世界第一”的日本大米引種到東北。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圖:老明信片。日佔期瀋陽的“奉天銀座春日町”街景

直到今天,我們在巴西的日裔居住區,在泰國的日本人旅遊區,在中國的日資公司,還是能看到這一幕:日本人幾乎不和當地人溝通,他們只和本國人來往,穿和服,喝清酒,哼唱日本小曲。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圖:巴西的日裔居住區

 

潛逃到國外?對於絕大多數日本人來說,太過艱難。這些戰犯,寧可在法庭狡辯企圖輕判,甚至在絞架上死掉指望進駐靖國神社,也不願意異類一樣活在遙遠的國度。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圖:東條英機被處決前拘押的日子

最後,日本戰犯不潛逃的原因,還在於對於二戰日軍戰犯,美國人、中國人因為種種利益關係,採取了不約而同的寬鬆縱容政策。

為何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圖:石井四郎和辻政信

比如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惡魔博士石井四郎,因為美國人與其私下交易而逃過了審判,活到壽終正寢。再比如日軍的“豺狼參謀”辻政信,因為蔣介石的庇護,先是在蔣介石國防部辦公,後回到日本當上了議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