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如何把創業公司推向生死邊緣?

ICO如何把创业公司推向生死边缘?

ICO正在成為過去式,私募成為當下最流行的玩法。剛剛過去的紐約Consensus大會,有一半的參會者都是投資人。

想了解ICO(首次公開募幣)有哪些壞處,或許你該去看一看最新一季的美劇《硅谷》。這是一部不失真實又黑色幽默的喜劇,每季都會把硅谷的流行元素第一時間加入劇中,每一季開頭的片花中也暗藏當下的互聯網競爭格局。

這部劇最大的亮點就是諷刺了很多互聯網圈內的梗,是一部全程嘴炮高級黑的創業故事。它圍繞創業公司Pied Piper展開,這家公司的發展目標幾經變化,開始做“去中心化”的互聯網,這讓劇中的硅谷巨頭Hooli(影射蘋果、谷歌、喬布斯)感到緊張。看似荒誕的劇情,都是在諷刺真實的硅谷。(以下含有大量劇透)

這季,當這家公司打算B輪融資時,公司一個炒比特幣的元老提出了一個新點子——讓我們ICO吧。創始人在鄙疑中聽完了這個點子,隨後他們去找了投資方。當投資方聽到他們想要ICO,心虛式的自我防衛開始了,各種抨擊ICO的壞處,並且讓他們去找一個此前投資了ICO億萬富翁。這位億萬富翁正在堆積如山的垃圾堆中尋找一個U盤——他投資了30個項目,29個項目血本無歸,只有U盤中這一個項目賺錢了,但是他卻把項目的私鑰弄丟了。

隨後,Pied Piper被說服放棄ICO,繼續安心B輪融資。此時,這家風投機構陷入前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鉅額虧損的壓力中,該機構的管理合夥人希望給創始團隊施加壓力加入廣告。此前勸他們不要使用ICO的投資人,開始偷偷打電話告知消息,並重新勸他們ICO。聽從投資人勸告後,他們上了代幣。原計劃發行價68美元的代幣,上市之後跌到0.7美元。

該劇用幽默的手法開始展現了ICO之後公司的蕭條,員工無精打采,創始人的小白版上畫滿了各種拉盤策略,幣價漲不上去,錢沒有融到,卻又經歷了51%攻擊。51%攻擊是指,如果有超過51%的算力發起攻擊,就可以竄改數據,甚至摧毀整個網絡。

為了避免51%攻擊,創始人在所有心血付諸東流的壓力下,差點免費把公司送給競爭對手:拉入巨頭對戰、尋找合作伙伴,與風投和競爭對手博弈。一系列激烈對抗後,這家創業公司終於成長壯大了。

看到這家公司開始租下三層樓的超大辦公室時,我突然有點激動——在前五季中,編劇給這家創業公司設計了100種死法,卻從來沒有成長為一個超過百名員工的大公司。被區塊鏈一波三折的攪渾水之後,這家公司終於得到了一個成長的契機。

無論是毀滅還是成就,這部劇在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呈現把一家公司“區塊鏈化”的好與壞,荒誕背後卻展示出了一個真實的行業:ICO帶給創業者更多的控制權,讓風險投資人高度緊張,幣價浮動導致人心浮動無心工作,面臨的監管難題,以及被操控的風險。

在真實的硅谷中,ICO也是一把雙刃劍。我曾經在硅谷參加一場投資人與創業者的聚會,一位連續四次創業者開始在飯桌上大肆批判風險投資人:他們遲到不守時,你在酒店等了兩個小時最後告訴你不來了;見一圈投資人,他一週時間就白白浪費了;這些人使用精心設計的文件讓公司按照投資人意願發展,甚至將創始團隊趕出公司。ICO的到來讓他興奮,他的第四次創業終於不用再像噩夢般的看投資人臉色了。

對很多已經成功ICO的創業者來說,這只是一場噩夢的開始。大批不成熟項目上線,導致炒幣者們血本無歸。“中國項目吃了很多苦頭,幣價跌了就會有人鬧事。有鬧事的人買了200個以太幣入場,最後跌的只剩0.1個以太幣。”一位幣圈老人說到。

曾經一紙“九四禁令”即使阻止了國內的ICO熱潮,但巨大的利益驅使這些人把項目搬到了海外,地下暗流不止。在國外建服務器、募資、發行,甚至還有很多人開始研究各個國家的開號策略。

日趨嚴格的全球監管壓力下,行業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ICO正在快速過時,現在幣圈流行“私募”,並崛起了一大批專門投資區塊鏈的私募基金。在剛剛過去的紐約Consensus大會上,幾乎成了一次全球鏈圈大聚會。一位參加活動的人告訴我,幾乎去了7000-8000人,其中一半都是投資人,還都是合規的投資機構。

當問起這場會議有什麼新收穫時,區塊鏈投資人Chris Li說:“騙子還是很多,有很多好項目,還是有很多不靠譜的項目。”

即使是區塊鏈領域的專業投資者,他們也看起來像“賭博”: “傳統VC不太瞭解區塊鏈投資的理念,區塊鏈還在早期,很多東西還是概念,所以沒法投,風險太大了。但是現在整個行業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靠概念,想象或者打賭的成分太重。”

如果說風險投資項目有10%的成功率就不錯了,在極早期階段的區塊鏈行業,連產品都沒有,普通人又如何能比有著嚴謹投資規劃的風投機構勝算更大。“我們正在製造一些難度,限制人們大量購買加密貨幣,在購買的時候,你必須要表明會使用這些加密貨幣。” ConsenSys創始人Joe Bubin也提倡要給加密貨幣的購買增加難度。

無論是私募還是ICO,只要上了交易所,創業者與投資人均可套現。這時,何種資質的項目能夠上線交易所,交易所的把關也尤其考驗行業自律與監管。

幣安與紅杉的官司也在圈內掀起論戰。紅杉起訴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違反投資排他性協議,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宣佈要在幣安清除所有與紅杉有關的項目。傳統投資者認為交易所權力過大,缺乏約束;一位區塊鏈孵化器創始人卻認為“紅杉跟幣安簽訂六個月內不能向其他機構融資”太過強勢,越來越多區塊鏈項目私募,不再依賴於風險投資機構。敢於叫板圈內頂級投資機構,背後正是區塊鏈新勢力的快速崛起。

以前,ICO通常出現在更多的區塊鏈創業領域;如今,越來越多行業的創業者正在嘗試使用“代幣”進行私募,包括著人工智能行業、醫療行業以及農業。Terry是美國年輕一代的農場主,他正在加州種植杏仁兒,買農場土地、種樹這些都需要大量籌資。他開始高頻出現在一些區塊鏈的活動上,儘管還未行動,他正在考慮將項目移到“鏈”上,而不是尋求風險投資和銀行貸款,這樣所有人可以分享項目收益。

從向公眾公開募資,變成了向具有行業投資資格的人私募,這是區塊鏈行業的進化,也是監管的作用。更多其他領域的創業者入局到這個亂象重生的行業,合規正變得尤其重要。在《硅谷》的結尾,另一顆被埋下的地雷正是來自美國監管機構的“問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