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当教授如果长期不发论文会怎样?

简朴韵

我可以结合我们学校和所了解到的周围院校的情况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对于一个无太大野心的普通大学老师而言,教授可以说是职业生涯的最高追求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事关收入、尊严、内心满足感等。也正源于这种追求的终极性,目标一旦达成,进取的动能自然就会大大下降。

所以,除非学校硬性任务要求,达到终极目标的教授会在可以量化的科研追求方面松懈很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再热衷于写论文发论文,之所以这样做的两点主要原因:第一、除非对学术有真心热爱,否则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太折磨人、摧残人脑力和心情的过程。评教授之前,为高聘老师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目标达成之后自然就可以有一点资格不必整日“为稻粱谋”了。第二、写出论文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发表论文的过程也是同样不轻松,尤其是在核心以上高级别期刊“粥少僧多”的前提下。为了顺利发论文,很多老师不得不变成一个交际家,到处开会拜会各路“神仙”混脸熟等等不一而足。这两个原因无疑会极大降低教授们的学术热情。

基于以上原因,在高校,教授们长期消极怠工,不发论文也就成了常态。当然,“下有对策,上有政策”,长期这样,学校管理层就会着急,因为一大批教授在科研上的消极作为可能意味着以量化科研为基础的学校整体实力和排名下降的隐忧,因此,对教授的紧箍咒就会戴起来。


比如,各个高校现在都陆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聘任制,奖惩并举,奖勤罚懒。对于长期不发论文,原地踏步的教授,逐渐开始采取高职低聘,扣发工资等方式。这种改革,是深刻触动既有格局的改革,具体实施起来还会有一定难度,目前而言实施效果有限。虽然如此,但我觉得真正付诸实施是迟早的事,也就是说:大方向不会变。


孙卫华

教授长期不发论文的现象在很多高校都是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那些没有博士点的专业,晋升教授职称之后,对于一个大学教师而言,已经在专业技术职务上达到了最高目标,如果不是有硬性的考核要求,或者教师个人对发论文感兴趣,不发论文是常态。


教授如果长期不发论文,可以有大量充裕的时间来优质完成本科和硕士的教学工作。不发论文不意味着不不问学术,结合所承担的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查阅大量的相关前沿文献和实践案例,并且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们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这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但是,也的确有大学教师晋升教授之后,不仅长期不发论文,而且在教学中也不去跟随前沿学术动态,理论和实践都停留在固有的认知程度上,这就难免使得学生觉得知识老旧,缺乏现实指导意义,而对课程本身产生反感。这不仅是对自己教职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其实,大学教师晋升教授之后,长期不发论文,或者长期不跟随学术动态的话,往往要不了太多的时间,其学术生涯实际上已经“终止”,是很难再跟随上学界的脚步的。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在学生指导中,都是需要不断进步,推陈出新的,写论文和发论文,就是大学教授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当然,那些当博导的教授,因为各种考核需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其写论文、发论文,但一个好的大学教授一定不是被动的。


女大学教师

根据我在高校从事多年人事人才的经验,一个教授几年内不发论文主要有三种情况,需要注明的是,我这里说的论文,主要指科研论文。学校对这三种情况有不同的区分。

第一种是侧重于教学、工程应用、社会服务的教授。教学类教授通常是学校边缘学科的,缺少平台、没有项目支撑,他们通常担任基础课或通识课(比如高数、大物、思政、大外等)教学工作,一年课时超过300学时。这类教授也不是完全不写论文,但基本不写科研论文,而是写教研论文。他们也会申请教研课题、申报教学奖励,这些老师的课在学校里通常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工程应用类教师在高校里不多,他们喜欢到现场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做成果转化。这些人的成果通常是专利、科技奖、横向项目,他们的科研结果通常是通过实际效益来体现价值。不过,现在高校对这类教授的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健全。

第二种是科研的偏执狂,这部分人在国内也不多,但估计每个学校都会有。他们对科研的态度很端正,看不上一般的期刊,不随便投,也不允许学生投。这些老师可能几年才能发一篇论文。当然,这期间学生也可能会发一些水平较高的论文,导师则可以挂一个通讯作者。我们学校此前引进过一个千人计划专家,第一个聘期除了拿了一个重大项目,基本没有发论文,当时学校认为经费都投进去了,不续聘的话就亏大了,所以又延了一个聘期,结果他只是用这五年建好了平台、找清了方向,新聘期一开始就发了几篇高水平论文。我个人认为,这类教授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未来的评价导向也会向他们倾斜。

第三种是确实发不出论文的。说实话,这样的教授前些年确实有一些,但近几年,各学校推行聘用制改革,对教授都采用合同聘用。尽管,大部分合同都没有逐条地去执行,但对老师们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校此前有个教授,多年来属于不干活类型,无在研项目、无成果、无论文,上个聘期被取消硕导资格、聘用考核不合格,如果聘期内再没有业绩,将低聘为副教授。结果他这个聘期开始努力干,拿到了一个子课题,也开始发表论文了。


高校人才真经

教授一般都带硕士,博士的,所以长期不发论文不太可能,硕士博士要毕业的,搞科研大多是带的学生搞,导师一般只会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吧,具体的事还得学生自己做,所以说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每年都会发表论文的,另外一般学校都会评教授的岗位级别的,这也是和科研论文挂钩的,,所以说教授长期不发论文的可能性比较小。


pigerWa

不知道长期是多久,五年或者更久一点也是正常的,有的课题甚至牺牲好几个研究生才能做出来,所以也就出现了博士毕业好多年才有文章。现在大部分导师是不允许发5以下的文章,既不能交账又丢人还浪费钱,所里有几个刚评上杰青的老师不满10的都不许发,而nature或者高分子刊都是需要好多年的工作才能做的出来的,所以没文章也是正常的,就我所在的课题组,因为院士享尽各种资源也连着三年没有文章,也不会有什么事,正常的科研周期而已


sentairider

国家没有规定,这个要看学校,一般来说学校都会规定不同职称的老师有不同的考核指标,比如说项目经费、项目级别(国家级、省级之类的)、论文数(不同级别的刊物)等等量化数字,若在年度考核中某些指标没有达到,则用绩效工资部分抵扣(扣奖金),若一个聘期(一般三年)都没达到指标,有可能降级聘用。不过这种情况极少,一般教授都带硕士带博士的,硕士愽士必须要发论文的,导师可署名,所以一定有论文而且不少。


古老农民

“不发论文”分两种情况,一是主观不想发,二是写了论文却不被刊物接受。一般来说,教授的资源非常多,很多研究是团队协作出来的,所以既不存在不想发也不存在发不出的情况。教授作为人生赢家,践行了赢者通吃的人生幸福。但是副教授和讲师就没有那么多资源了,论文数量不合要求会被转岗,有编制的教师转到行政岗位后,就可以在这个岗上混日子了,而没有编制的教师恐怕不会得到续聘而失业。


AudioSpectrum

降低工资或者被劝离开学校。我个人认为人文类学科,写论文只有兴趣使然,才能一直坚持下去。因为写作品是个辛苦活,写出23万字的学术作品要连续工作9个月,期间不能有任何干扰,整日用咖啡,红牛打精神才能坚持下来。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下降,用新思维框架写论文越来越难,致使教授不大愿意写论文了。


茉莉八宝茶

目前情况对大多数教授而言,几年都发不出论文的情况不多见,因为评上教授就会掌握一定的资源,至少能混个硕导甚至博导,所以即使自己什么都不写,自有手下的学生替他们打工,学生的论文导师不管署名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在高校的评价指标中都算是教授的业绩,名利双收,所以教授们并没有太大的论文方面的压力。我周围有很多教授,整天就是喝酒吹牛逼打麻将,混着等退休,但是哪个也没有因此完不成考核指标对论文数量的要求。富的更福,穷者越穷,学术圈同样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