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理蜀中为何用严刑峻法,却又包庇法正

比老干部更让诸葛亮头疼的,却是他的好搭档,刘备的大功臣——法正。

刘备平定益州后,大功臣法正被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成都市长兼军分区司令,挂中将衔)。法正是很有个性的人物,当初他在刘璋手下,不受主公待见,也和同僚结了些仇。现在一朝权在手,顿时耀武扬威,快意恩仇。过去人家给他的好处,他加倍报答;过去人家跟他有点矛盾,他也加倍报复。有时候一天之中,竟然擅自杀了好几个有私仇的人。

诸葛亮治理蜀中为何用严刑峻法,却又包庇法正

有人报告诸葛亮说:“法正这么乱来,您不能不管啊。赶紧禀告主公,约束一下他吧。”

诸葛亮回答:“哎,说起法正呢,那可是咱大功臣啊。当初咱主公刘备落魄的时候,困居荆州一地,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身边的孙夫人也是个定时炸弹,实在窘迫得很。后来靠了法正的奇谋和内应,帮助主公夺取益州,咱主公从此得以展翅高飞。法正他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稍微嚣张快意一些也是理所当然,我怎么忍心抑制他呢?”

这件事儿让诸葛亮颇遭诟病。功臣就可以公报私仇,擅自杀人么?你诸葛亮讲求的是严格执法啊,居然说出这种话来!

然而诸葛亮也有他的无奈。首先他的职权只是署左将军府事,没有权力直接处置法正,要处置法正就只能禀明刘备决断。而一旦上报刘备,就直接引起了同僚之间的诉讼。刘备对法正是相当亲信和倚重的,不大可能为这事儿严惩法正,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劝导几句,不了了之。

但以法正这种心胸狭窄的脾气,为了争个面子,很可能在诉讼时跟诸葛亮对顶起来,把事情越闹越大。这样,实质性的处罚收不到,反而恶化了同僚关系,对大局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装聋作哑”。这无论如何都逃不开“枉法”的指责,只是这本非诸葛亮的本心。他不是蜀汉政权的老大,刘备才是。

诸葛亮治理蜀中为何用严刑峻法,却又包庇法正

甚至另外还有种可能,诸葛亮之前或许已经就此事私下禀明了刘备,而刘备因为偏爱法正敷衍了事,诸葛亮无可奈何,这才对外板起一副“人情”面孔,说几句酸溜溜的话。

总之,在乱世里,“正义”的原则也不是每次都能坚持的。面对法正的胡作非为,诸葛亮能采取的有效手段,或许是旁敲侧击,委婉的提醒法正一下;又或者撺掇赵云之类的直肠子汉去劝法正。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法正是管不着的,但在管得着的地方,诸葛亮可毫不手软。

刚刚打下成都,诸葛亮就针对益州法纪松弛,秩序混乱的现状,制定了严峻的法规。这使得那些习惯在刘璋统治下“自由自在”的民众和士人颇有不满,一时之间,怨声载道。

法正是潇洒得很的,他一边自个随便杀人,一边还劝诸葛亮说:“亮哥,当年汉高祖刘邦打进关中,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给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老百姓都很感激。今天咱们依靠武力打下了益州,您不给老百姓恩惠,反而制定严厉的法律约束他们,这不太好吧?”

诸葛亮心头早憋了一肚子火,他就有板有眼回答:“这两者背景是不同的。汉高祖那时候,秦朝本身的法律太严苛,老百姓被压迫得活不下去了,所以汉高祖打下关中,反其道而行之,制定宽松的法律,让人民喘口气。刘璋则相反,他的毛病就在于自己太软弱昏暗,法律松弛,下面的文武官员乃至老百姓都不把政令放在眼里,于是造成有权的官官相卫,有钱的无法无天,无钱无权的也偷奸耍滑,这么上下一起折腾,政府和社会秩序混乱,最后大家一起吃亏。一味的施恩无度,只会让这恩德泛滥贬值。所以我制定严厉的法律,对不法行为加以约束,恩惠并举,才能恢复秩序。”

于是诸葛亮继续把他的法制建设推行下去。老百姓最初的埋怨牢骚当然是少不了的,但法律不因为牢骚而消减。等到大家渐渐从刘璋时代“有法不依”的状态中脱离,习惯于遵纪守法,也渐渐就感受到了,作为普通老百姓和官员,还是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好。大家行动上虽然受了些约束,但基本利益也得到了更好的维护。法正听了诸葛亮这番话,也老实了不少。

诸葛亮治理蜀中为何用严刑峻法,却又包庇法正

关于这事儿,南朝史学家裴松之有异议,认为哪有说靠严刑峻法来治国的?甚至进而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这还是古人的局限性,认为法律就是压制民众的,所以严厉的法律就是不好的,反动的。事实上按现代的法治精神,只要制定的法规本身是合理的,执行时是公正的,那么针对具体的情况严格一些不是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