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文 | 多米

在人們的日常印象中,童年都是充滿歡聲笑語的,但有這樣兩部紀錄片除了觀眾能夠想象到的“童真童趣”外,一些人性更為真實的東西也漸次凸顯,讓不少成人也陷入沉思之中。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幼兒園》關注孩子們共同的小世界——幼兒園,而《零零後》以幼兒園為起點,跨越十年時間,講述7個生動鮮明的成長故事。

孩子身上有大人們的影子

2004年,導演張以慶拍攝的紀錄片《幼兒園》將鏡頭對準中國武漢的一所寄宿制幼兒園,記錄了小班、中班、大班孩子們在14個月內的生活狀態。

這部沒有旁白,只在必要的時候通過字幕交代故事背景的紀錄片,從影片開頭小班孩子的“第一頓飯”“第一個午覺”,到“陳志鵬通常是最後被接走的孩子”,都在最大程度上用真實影像來展現幼兒園的生活場景。

既真實,又無過多解釋。觀眾通過看影片的過程也能最大限度地回到“童年的世界”。

影片中,有孩子們還沒有學會生活自理的片段展現。鬧哄哄的午飯時間,小女孩的飯菜灑了一身,小聲念著“老師,潑了”卻沒有得到老師的回應;午覺睡醒,穿不上襯衫的第二支袖子,小男孩生氣地把襯衫脫掉甩在床上;打針、洗澡、推頭髮時,總有很多孩子感到不適甚至害怕地大喊“我要跑,我要跑”。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好的兒童紀錄片,需要在拍攝前放棄對童年理所當然的想象。拍攝者把三腳架放低,認真去觀察孩子們的世界,傾聽每個兒童的觀點,而不是簡單塑造一部“單純”“快樂”“無憂無慮”的兒童題材電影。

帶著這樣的理念和尊重拍攝出來的紀錄片《幼兒園》,讓觀眾能夠從孩子們一個個不經意的舉動之間,從一次次“小大人”似的發言中感受到熟悉與共鳴。

紀錄片的開場講:“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影片中,有的孩子一直在數著日子,“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了!”有的孩子因為不想上幼兒園,捂著小臉鬱悶地說“心裡好煩”。也有孩子不停地開門,向窗外望……期待週末的心情和似乎大人們無異。

幼兒園中,爭吵、打鬧的畫面總會有很多,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開始了語言上的攻擊和排擠,對同桌瞪眼大喊“你莫挨著我坐”,轉臉又對別人笑著說“看到都心裡在煩是吧”。人性最初的樣子似乎還很難做下定論。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影片中不時穿插單獨的採訪畫面,關於課外班、新聞、足球各種話題,孩子們的回答總是出乎我們的意料。說到“愛”的話題,孩子們都露出害羞的表情,想要快點結束採訪。

而說到“恨”,孩子們的反應讓B站上的觀眾們開始了更深的思考。有的孩子說“有一回我(恨日本人)恨得流鼻血”,因為“他們原來到這裡來做壞事”;有的孩子說日本人“不全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是日本人裡最壞的那部分”;當拍攝組問“長大後對恨的人會採取什麼行動”時,一個原本堅定的對日本人“都恨”的孩子,放緩語氣說“打別人,嘖,這就是個難題”……幾句問答之後,小孩子發現的困惑和問題,其實也並不是每個成年人都能給出堅定理智的答案。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獨一無二”的成長

如果說《幼兒園》的拍攝更加偏重於人群特點,展現幼兒園“小社會”的眾生相;那麼2017年央視播出的紀錄片《零零後》則歸納出五個主題,走進七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揣摩、談論他們每個行動背後的含義。另外,《零零後》的導演對同意拍攝的幾個孩子進行了回訪,所以紀錄片中的每個故事都包含著十年時光的跨度,展現了他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幼兒園裡有個孩子古靈精怪,會扔掉別人的足球和鞋子,會為了做飯點燃麵條。“這是對世界空間的探索”,幼兒園老師給了他足夠的寬容和理解。這個小孩名叫錫坤,由辭職在家的母親專心照顧,母親的態度非常謹慎,一直擔心孩子不能全面發展。進入小學後,錫坤喜歡上了科學實驗,但母親怕他性格太悶,就引導他學會了魔術,之後母親又怕錫坤脫離人群,給他報名了夏令營……零零後的孩子,依然在面對父母出於好心的過度干涉。面對鏡頭,錫坤與母親對話,說自己需要的就是“你離開我”。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上了中學的萌萌,與父母的關係非常淡漠,不再是那個曾在幼兒園哭著找爸爸的小女孩。兩年前,妹妹的出生改變了家庭的氣氛,處於青春期的萌萌受到父母的忽視。回望過往的時光,媽媽眼眶溼潤,爸爸也終於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許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二胎政策開放後,年紀較大的孩子也需要同樣多的愛與關注。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曾經一起上幼兒園的梁昊天和劉嘉陽,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小時候,梁昊天性格內向敏感,難以融入集體活動,劉嘉陽卻一呼百應,深受小朋友喜愛。在小升初階段,梁昊天迴歸傳統應試教育,劉嘉陽則選擇留學海外。父子關係的處理和留學路上的坎坷,分別成為這兩個“零零後”的青春期煩惱。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一一從幼兒園開始,就打定主意要獨立生活,總是慢悠悠地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書。面對老師讓她交朋友的建議,她卻有主見地說“我有權利這樣”。十年後的她對性格和社會關係有著清晰獨立的見解,還很佩服小時候堅持原則的自己。一一對性格的理解和思考其實很有啟發意義,她堅持自我的勇氣甚至會讓成年的觀眾自愧不如。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對待“朋友”這件事,幼兒園的辰辰每天等待一個朋友的到來,有他陪伴才有信心進入教室;樂樂則非常主動,想到各種辦法融入自己喜歡的朋友圈子。十年後,辰辰希望遠離人類,做一個親近動物的野外探險家;想要留學美國的樂樂面臨著與朋友的分離。兩人的故事展現了“友情”話題下迥然不同的兩個側面。

紀錄片《零零後》的每個獨立故事各自講述著不同的現象和價值觀。其實整體來看,觀眾可以感受到一條最重要的信息——對於教育尊重多樣性的呼喚。導演張同道曾在採訪中表示,拍攝影片後自己的觀點也發生了變化,教育的方法無所謂對錯,其標準應該是這個方法與孩子是否契合,核心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

《零零後》中孩子與家長所面臨的這些困境,一方面具有時代發展的獨特烙印,另一方面,它們在本質上卻不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父母的干涉程度,獨處還是群居,選擇怎樣的體制環境……這些是每個年代的孩子都可能經歷過的思考。紀錄片《零零後》想要告訴我們的,並不是這個時代整體關於尊重多元、關於成長方式有怎樣的進步,而是在新的時代環境下,依然存在的教育難題還需要耐心的關注和解決。

從《幼兒園》到《零零後》,原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想象的複雜

通過兩部兒童紀錄片,有些人看到了兒時的自己,有些人開始思考人性本真和人生選擇,在紀錄片導演的努力下,觀眾也開始反思教育問題。

童年是人生的起點,每份人生脈絡都是從童年就展現出的性格側面和經歷開始逐漸清晰,去往不同的方向。關於教育、人性和成長,兒童題材紀錄片還有更多內容可以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