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現“搶房”潮 調控“陣痛”能否換樓市長治久安

注:本文轉自【證券時報】,不代表本網觀點。

多地現“搶房”潮 調控“陣痛”能否換樓市長治久安

近期多地爆發“搶房”亂象,如杭州某樓盤近3000人搶不到200套房,還爆出某項目萬人搖號的場景,甚至有98歲的老奶奶也參與搖號搶房。類似例子在成都、重慶、西安、武漢、南京等地也有發生。

這些城市的新房之所以遭搶,歸根到底是因為新房房價相對便宜,有的甚至比周邊二手房價每平方米低1萬元,對於購房者來說,買到就是賺到。因對房價上漲仍有預期,買房已經成為更多人資產保值增值的不二選擇。這也是近期“搶人”城市以及丹東、粵港澳大灣區、海南等地因政策預期帶來房價上漲預期,進而引發包括剛需和投資者、投機者在內的各類人士“搶房”的原因。

新房與二手房價格倒掛的現象,與地方政府的限價政策有關,政策初衷是引導開發商合理定價,避免房價過快上漲。然而,在開發商利潤空間被壓縮後,預售開盤的動力不足,導致新房供應減少,隨著二手房價繼續上漲,新房和二手房之間的價差讓不少人看到了投機炒房的機會。這進一步增加了供需矛盾,同時也出現了部分開發商暗箱操作、收茶水費、炒賣房號、捆綁搭售等違規行為。而搖號政策初衷也是為了讓普通人可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買到房子,但此舉又引來了大量非理性購房者入場。

從表面上看,限價和搖號政策似乎加劇了供需矛盾,一房難求。但是,如果沒有限價政策,房價過快上漲,普通老百姓很可能一房無求。丹東就是一個例子,近期炒房者湧入,新房價格兩天暴漲逾五成,地方政府隨後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調控樓市。同樣,如果沒有搖號政策,一些熱門樓盤繼續暗箱操作,普通剛需可能完全失去購房的機會。

無論是限價還是搖號政策,都是地方政府為了穩定房價、防止房價過快上漲的權宜之計,目前從成效上看治標不治本,只能是短期內的無奈選擇,當前各地方政府採取的限購、限貸、限售等行政手段均是如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真正落實“房住不炒”,需要建立包括土地、金融、財稅等在內的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而長效機制的建立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既複雜有難度又需要時間。

當前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過熱苗頭,投機炒作有所抬頭,風險不容忽視,必須堅持房地產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鬆,已有的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短期調控所帶來的“陣痛”不可避免,希望調控“陣痛”能換來樓市的“長治久安”。

(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