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在床,已即將走入人生的末路。太子茲父這時卻著急起來,多次來請父親定下儲君之位。這不是茲父性急,急於讓宋桓公傳位於己。恰恰相反,茲父是想把太子之位讓給別人:“目夷年長,為人又仁義,請國君立他為太子!”目夷,字子魚,是太子茲父的庶長兄。宋桓公見茲父情真意切,加之確實看好目夷,就把目夷叫到跟前,準備令他做太子。然而,宋人好讓不爭的傳統此時卻發揮了作用,目夷也不願作太子,說:“能將國君之位相讓,這種仁義誰還能比得上?臣下實在不如他,而且還不符合宗法制。”說完,然後直接退下走了。

宋國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

目夷作為庶子,即便是再有能力,按宗法制也不得繼位為君。然而,太子如今主動相讓、父親宋桓公也認可,嫡長子傳位法則也不是完全僵化不可更改,目夷卻始終不願接受,大概是拘於“仁義”的名聲吧!

宋桓公眼看長子如此態度,不得已,只能讓嫡子茲父繼續作太子。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茲父繼位,即為後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宋襄公。

可惜,目夷拒絕了太子的禪讓,雖然獲得了“仁義”的名聲,但卻讓宋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當年宋穆公與宋宣公也是互相讓位,結果令宋國“讓”出了一場持續十多年禍亂:在鄭國不斷挑釁下,宋國十年內十戰,民不聊生。目夷這次推讓,又一次給宋國帶來了一場災難。


公元前642年,齊桓公的眾多兒子因爭位引發大亂。由於管仲與齊桓公生前曾託付宋襄公,齊孝公逃至宋國尋求庇護。為不負霸主之託,宋襄公集合起衛國、曹國、邾國之兵討伐齊國,成功地立孝公為國君,平定了齊國內亂。

宋國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

這次平定齊國之亂的經歷,讓宋襄公頓時有了重振殷商雄風的念頭。因而,回國後宋襄公就開始四處張羅起稱霸江湖的事務了。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四處找人結盟,卻又四處惹是生非。3月,他將滕國國君嬰齊給抓了起來;6月,又把鄫國國君抓了起來。更加離譜的是,為了籠絡東夷人,宋襄公還讓邾人在次睢祭祀,殺了鄫國國君作為祭祀之牲!

這可把目夷給急壞了,匆忙前往勸阻:“古時,六畜不能互相用來祭祀,小祭祀不殺大的牲畜,哪還敢殺人祭祀呢?祭祀原本就是為了人。民,才是神的主人。殺人祭祀,誰敢享用?齊桓公存亡國三,有識之士還說他德行不足。現在您一次會盟,卻侵害了兩國國君,有殺人祭祀邪神,還想稱霸,豈不是緣木求魚?能求得善終已是萬幸了!”

殺人祭祀,在商代時巍然成風。商王室不論大事小事都喜歡祭祀,而且經常是以人為牲。宋襄公既然是想重振殷商雄風,對於祖上“殺人祭祀”傳統信之不疑,才會重拾祖制,讓邾人去殺鄫國國君去祭祀。

然而,自從周人奪取天下之後,殺人祭祀的習俗已被周人擯棄。因為周人更相信“祭祀之盛,莫盛休德”,德行才是最好的祭品,所以周文王時常用“禴祭”:拿頭生菜就敢去祭祀祖先。如今周人統治天下已有三百多年,祭祀為“人”而不是為“神”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目夷才會說出“民,神之主也”的話來。

宋國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

由此事可見,目夷的見識確實勝過宋襄公數倍。目夷十一年前拒絕了國君之位,卻讓不識時務的宋襄公當上了宋國的“帶頭大哥”,他此時會不會也有些悔意?


其實,目夷也用不著太后悔,機會之門是永遠為有準備之人開放著。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得到齊孝公和楚成王口頭承認稱霸,興奮不已,積極籌備孟地(河南睢縣東南)的稱霸大會。目夷卻極為清醒,對宋襄公大潑冷水:“小國爭做霸主,是禍害之源。宋國就要滅亡了!失敗能晚些到就算幸運了!”

宋國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

這年秋,宋襄公正式在盂地召集諸侯會盟,準備正式宣告宋國稱霸。楚成王、陳穆公、蔡莊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都依約前來,但是偏偏最為重要的兩個中原大國——齊國與魯國國君都沒到。請來了一頭猛虎和一群綿羊,目夷馬上嗅到了其中的危險氣息,擔心地說:“禍患就在這次會盟期間了!國君野心太大了,宋國何以承受得起?”

但是宋襄公正在興頭上,全然感受不到危險,主動與楚成王約定此次會盟期間,各方都不帶軍隊。子目夷苦口婆心地規勸宋襄公:“楚國是夷狄之邦,強大又不講信義。為確保安全,我們還是應該帶兵車去。”宋襄公卻一口就否決了:“是我與楚國人約定為乘車之會,現在讓我自己先背約,不行!”

楚成王得知宋襄公不設防,心中暗喜。到了盂地後,楚成王設下伏兵,在盟會上一舉劫持了毫無察覺的宋襄公。

宋襄公被楚人劫持後,倒是表現出難得的冷靜,趕緊對目夷說:“你先回去守國,宋國從此就歸你了。我後悔不聽從你的勸告,才落到了今天的下場!”目夷也顯得毫不客氣:“你就是不說,宋國也應該就是我的!”

然後,子目夷趕緊逃回去鎮守國都去了。

有了宋襄公在手,楚成王當然不會浪費這個好籌碼。他押著宋襄公,就去攻打宋國都城。在宋國都城門外,楚成王惡狠狠地對宋國人喊話:“宋國如若不投降,我就殺死你們國君!”

宋國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

目夷回到國都後,已經自立為君,因此宋國人毫不示弱地回應楚成王:“有賴社稷神靈,我國現在已經有新國君了!”這話意思是你楚成王看著辦吧,反正現在宋國不缺國君,要打要殺隨便你來。

楚成王這次來宋國會盟,為避免過於張揚引起宋襄公懷疑,原本就沒帶多少兵力,強攻肯定無法拿下宋國。見宋國人不肯投降,楚成王也無可奈何,只有先行退兵了。

這年冬,楚成王在宋地亳(河南商丘北四五十里)舉行盟會,在盟會上將宋襄公給放了。

脫離了楚人拘押的宋襄公,一時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如果回宋國,庶兄子目夷會不會為了奪取君位而殺死自己?為奪君位而弒父弒兄的例子,在東周江湖上實在是太多了。宋襄公舉棋不定,最後還是逃往衛國去了。


目夷此時坐鎮國都,已經穩穩地坐上了君位。以他的見識和能力,都勝過宋襄公太多。宋襄公一意孤行,強行稱霸卻淪為楚人階下囚,已成江湖笑柄。目夷此時代宋襄公為君,不但名正言順,更可贏得國內大多數民眾的認可。

然而,趁人之危而代之為君,非仁人之所為也。如果目夷真當了國君,那他的“仁義”之名也就沒了。

宋國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

所以,當目夷聽說宋襄公在衛國,急忙派人前去接宋襄公,說:“宋國原本就是我為您代守的,您怎麼還不回來呢?”目夷又把宋襄公迎了回來,再次擁立他為國君。(《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

目夷滿心期望,經歷了這次挫折,宋襄公能認清形勢,放棄稱霸的春秋大夢。然而,霸主的耀眼光環,迷惑了宋襄公心智,讓他欲罷不能。

目夷失望地說:“看來宋國的禍患還沒結束,這次挫折還不足以懲戒國君。”

與其對宋襄公失望,還不如對目夷失望——如果他代宋襄公為君,不就可以避免宋國未來更大的災難了嗎?目夷錯過了第二次避免宋襄公禍害宋國的機會,這次神仙都幫不上忙了!嫡長子繼承製,害人不淺啊!

公元前638年11月,宋襄公為爭霸與楚成王在泓水變兵戎相見,結果宋國大敗。事後,宋襄公還固執地為自己辯護:“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目夷恨鐵不成鋼,悲憤地說:“國君不懂得用兵之道。強敵受到地勢限制還未展開,這是天助我軍;趁機進攻有何不可?就算是有險隘,尚且還擔心不能取勝。強敵陣中,即便是其中有年長之人,俘虜抓回就行,還去管他頭髮是否花白乾嘛?教導士兵同仇敵愾,是為了保家衛國。敵人受傷還未投降,再次重傷他有何不可?如果憐憫他再次受傷,還不如當初就不要殺傷他;憐憫敵人上了年紀,還不如開戰之前就認輸。用兵既然是得抓住有利時機,就應該在敵人遇到險隘時主動出擊;擊鼓原本就是激勵三軍氣勢,擊鼓攻擊陣型不整的敵軍也是基本用兵之道。”

宋國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如果目夷能坐上國君之位,以他的能力與見識,宋國又何至於到如此地步?目夷有兩次機會阻止宋襄公悲劇,遺憾的是,卻被他自願放棄了——如果不是目夷拘於禮法,宋襄公又何至於兩次禍害宋國?目夷恨鐵不成鋼地責怪宋襄公,還不如怪他自己:能者不居其位,也是國之大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