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一直很在乎自己的“寬仁”之名?

在《三國志》裡,作為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劉備,其起兵參與漢末軍閥混戰的時間其實是比較早的,然而經過近二十年起起落落的殘酷鬥爭後,仍然“身無立錐之地”,幾乎一無所獲,細細盤算,唯一的收穫也就是贏得了所謂“寬仁信義”的名頭。

當然,這其中有性格因素在內,史載劉備在涿郡大儒盧植處求學時,就“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老師當然不會就才學而讚揚他,但卻欣賞他“交豪傑、重信義,青年多附之”的人格魅力。

在劉備的軍事生涯裡,因執著於寬仁之名而遭遇到的挫折不少,最典型的就是公元208年面對曹操大軍南征的威脅時,諸葛亮勸劉備趁亂襲取荊州,劉備卻始終以“不忍”相拒絕。其後倉皇南奔時,士民跟隨者多達十餘萬,每天只能走十多里,有部下勸劉備拋棄百姓,輕裝疾行方可免災,但劉備依然堅持“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決計不能棄之”。結果終至長坂坡之敗,幾乎失去根本。

在爾虞我詐、兇險難測的亂世,政治領袖執著於寬仁,非常難得也顯得比較迂腐,後世多有人以宋襄公類比劉備以嘲笑,但劉備的智商卻遠非普通庸人可比,他是怎麼想的呢?《三國志•龐統傳》裡給了我們答案。龐統曾有一次藉故問了劉備類似問題,劉備這麼回答他的:“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劉備的超然智慧,他知道曹操具有極高的能力以及已經獲得了強大的勢力,一味去學習曹操的那一套,將沒有辦法去和他爭奪資源,前景渺茫。不如有意識與其對立操作,起碼能獲得反感曹操的人的大力支持,這樣的人當時不在少數,大事才有成功的希望。

劉備為什麼一直很在乎自己的“寬仁”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