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授苏新国:深耕十余载,用心筑好茶

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系列报道

深耕十余载,用心筑好茶——记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授苏新国

“勤奋、耐烦、有恒”是他认为做好科研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在15年的研究工作中苏新国不断致力于改良国家级茶树地方良种“凤凰单丛茶”,在凤凰单丛茶加工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管理,使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并在教学充分挖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授苏新国:深耕十余载,用心筑好茶

科技扶贫,助力凤凰单丛增产增收

“我特别感激我的三位导师,蒋跃明、郑永华和王宁生,是他们把我带上了科研之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鼓励我和支持我,让我逐步地成长。”苏新国200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之后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蒋跃明研究员。

凤凰单丛茶原产地是广东省粤东凤凰山系,凤凰单丛茶具备国内茶叶产业中无法替代的优质资源、独特的风味、良好的消费群体,而当前缺乏系统的资源、环境、生态等规律和机理研究,茶树资源开发无序,茶叶加工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低,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应用示范,影响茶叶生产的品质和效益,严重限制了凤凰单丛乌龙茶的品质提升和产业发展,也影响了粤东茶农的增产增收。2002年中国科学院重视凤凰单丛茶的无公害生产和品质提升工作,苏新国也将凤凰单丛茶的质量和安全作为研究的方向。

自此,苏新国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粤东茶叶产业龙头企业、茶叶行业协会,联合省内高校及中科院等创新机构进行创新资源整合,他针对制约凤凰单丛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凤凰单丛茶的古茶树资源利用、良种繁育种植、连续自动化加工以及品质控制技术为主线,在凤凰单丛茶加工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多项创新成果:首次系统地研究单丛茶抗氧化品质、鲜叶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对茶树栽培品质影响等应用理论,阐明了不同季节和海拔高度下凤凰单丛茶的鲜叶加工特性,形成了单丛茶精准制茶加工理论,为单丛茶精准制茶的工艺设计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并且发明了五个核心技术,针对单丛茶资源开发无序,加工技术落后,环境影响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茶叶低质低价等技术瓶颈,分别取得了突破,对于推动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苏新国开发的单丛茶良种已经推广移栽到广东及福建16个茶叶主产区,联结了1870户农户,实施技术培训15899人次,创建18403亩移栽茶园,各地移栽茶园累计实现生产销售7.9亿元的经济效益。苏新国主持的项目荣获了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全省79所高职院校首次获此奖项,也是潮州市科技成果的首次获奖,更实现了广东茶叶产业的首次重大突破。

苏新国对凤凰单丛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眼前的成就,而是依托此系列成果,通过建立高山移栽茶园生态条件模型,利用不同海拔生态差异进行低山保护地育苗、高山定植栽培的有机茶生态繁育种植技术,使茶苗根系发达、枝干粗壮、抗寒能力强,缩短茶树采摘周期,提高茶鲜叶产量和品质。他表示,未来拟建立凤凰单丛茶品种资源圃和母本园2个,在粤东及福建省等单丛茶产基地建设连片示范基地,该技术应用后,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授苏新国:深耕十余载,用心筑好茶

整合资源,打造钻研型教学团队

苏新国2006年到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工作以来,是学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创立者和食品类专业群的带头人,他很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管理,使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本人在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能结构合理,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该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占比近50%,平均年龄36.5岁,其中专任教师12名,企业兼职教师11名。其中有2 名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名首届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3名广东省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对象,1名南粤优秀教师。专兼结合的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他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每一个新调入的青年教师,从授课计划、授课教案、PPT制作、作业批改、考核方法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均给予亲自指导。在授课的同时,让青年教师旁听,课后进行交流,解答教师们提出的问题;青年教师讲课时,去旁听,肯定青年教师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让青年教师得以更快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让年轻教师全程参与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不断的锻炼,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素质养成。课余时,带领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科研和技术服务,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技能。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在食品类专业群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氛围。针对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与特长,定期组织专业研讨会,开展教学经验、成果、动态方面的交流探讨,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申报教研课题和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学术水平。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他们进行了专业设计、授课计划、作业批改、考核方法等方面的课前培训,并经常性地与他们进行教学业务的交流,组织他们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使兼职教师既“会做”又“能教”。2017年团队成员东方副教授获聘为“珠江学者”-青年学者。

在教学上,他注重分析学生个体特点,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课堂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视觉型、听觉型和操作型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按照食品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人物

苏新国,男,1977年8月生,博士,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首届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工业行指委委员、食品加工技术行指委副主任;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与国家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7)各1项;入选广东省人才特支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科研论文37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8篇;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荣誉称号多项。

小故事

● 2002年的时候,当时还没有高铁,去潮州市凤凰镇做实验比较辛苦,都是坐汽车前往。为了赶上早上6点半的第一班车,苏新国一般五点就起床,到广州天河客运站坐车,之后2点左右到达潮州市汽车总站,然后坐摩的再到桥东汽车站转车去凤凰镇,到了镇上在打电话给茶农,请他们用摩托车载他上山做实验,每次一般要在山上住一个月,每天和茶农一起每天晚上做青到3点,然后早上7点起床杀青制茶,这段艰辛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让他了解到茶农制茶的辛苦,下定决心要提升凤凰单丛茶的品质,让茶农们增产增收。

● 有感于寒门学子求学的艰辛,苏新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脉资源帮助贫困学生。他在自己的实验室中积极吸纳贫困学子进行实习工作,除了给予劳务工资,还免费提供午餐和交通费。他主动引入企业在学校设立优秀学生助学金,先后有深圳百家味食品有限公司、广州龙康医药有限公司、广州赫尔氏医药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拿出了430多万元的资金在学校设立冠名助学金,尽力关心到每一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