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

枋子与船棺葬

安康古属巴蜀地,据《史记张仪传》载:巴蜀有“舫”,“船载舟,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史记索隐》解释道:“舫,谓并两船也。”《正音》曰:“舫亦作枋。”据史籍记载,巴人善渔猎,死后以船为棺葬之,今安康地区已于多处发现“悬棺葬”。安康方言中称“棺材”为“杭子、寿枋”,而“枋”即是“舫”,是船,为巴文化里的船棺葬俗从语言角度提供了新的佐证。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

尖担

安康山民上山砍柴时,把长稍子柴从两头捆成一捆,用“尖担”从两个柴捆中拦腰插进去担回家。这种“尖担”两头尖角,比扁担厚重,是山民们过去常用的生产工具。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日常家用燃料的改变,“尖担”已越来越少有用武之地了。特别是在浅山丘陵地带,这种工具已经几乎消失了。但“尖担”这个词依然活跃在安康方言中提醒着它的存在。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最迟在元朝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这种专门用来担柴的工具。元杂剧《救风尘》第三折周舍道白“这婆浪她若不嫁我呵,可不弄的尖担两头脱!”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七回亦有类似说法:“讨得讨不得,趁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

不琅鼓儿

旧时货郎卖货时,手中多摇着一面小鼓招徕买主,这种小鼓有手柄,鼓直径约一寸半,鼓边钉有两条短细绳,绳端系两粒小珠,一经转动手柄便击打鼓面发出响声,安康人过去也多作为玩具给小孩子玩,现在也很少见了。写作“不琅鼓儿”是古已有之。如元杂剧《渔樵记》第三折云:“这里是刘二公家门首,摇动这不琅鼓儿……”,“不琅”二字比较费解,极有可能是元杂剧用这两个字记载了这种小鼓名称的口语发音。而“不琅鼓”作为一个口耳相传的专用名词,使安康方言保留了这个词元朝时期的口语发音。根据这种手柄摇鼓的击敲方式,极有可能在开始时把它叫做“拨拉鼓”,随着语音的演变,到宋元时发音与“拨拉鼓”有了差异,元杂剧里不得不改写为“不琅鼓”以与口语同步,使观众听得懂。若果如此,这种手柄小摇鼓的产生年代可能会更早。因为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