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

經歷了王莽篡漢後的動盪,終於迎來了一個新的,使國家趨於統一的王朝,東漢。

在東漢王朝早期,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出於各方面的原因考慮,光武帝劉秀並沒有急於鑄行屬於自己的年號錢。一直到了延武十六年的時候,也許時機成熟了,光武帝開始從新鑄行五銖錢。他鑄行的此種形制的五銖錢,一直到明帝、章帝時期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因此,錢幣收藏界將其統稱為“延帝五銖”。

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

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

五銖”的主要特徵有1、“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2、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的金字旁大。

它的主要版別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橫等,一般帶記號的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也較差。

到了靈帝時期也曾鑄行過一批五銖錢,收藏界,一般將其稱為“靈帝五銖”或“四出文五銖”。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

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這種五銖錢的顯著特徵就是背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連到外郭。

到了東漢後期,由於社會動盪,幣制混亂,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將五銖錢進行剪郭,一個當兩個使用。從而,出現了“剪邊五銖”和“延環五銖”並行流通的現象。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

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剪邊五銖”的主要特徵是剪去了外廓,更有甚者,把“五銖”二字剪去一半,因此,收藏界也將其戲稱為“對文五銖”。

“延環五銖”則是剪去或衝鑿去內圈的錢。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

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到了董卓專政時期,更是加緊了對百姓的剝削,鑄行實在令人難以想象的小錢,徑直1.3釐米左右,重約0.8克。“五銖”二字基本都難以識別。因此,當時民間將其稱為“無文錢”。

教你巧識東漢歷史上的那些“五銖錢”

​由此,可以看出東漢王朝再也沒有了往日輝煌可言,真的淪落到了窮途末路地步。“五銖”也在此暫時停下了腳步,為屬於東漢的時代畫上了一個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