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精神病學引關注,有助緩解抑鬱和焦慮

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能夠影響患抑鬱症風險的因素。不過,最近出現了一個新研究領域——營養精神病學,將關注焦點放在了飲食如何影響精神健康上。或許精神科醫生在問診時應該加上一句,你前一晚上吃了些什麼?

食物如何影響感受

五羥色胺是幫助調節睡眠和食慾、緩和情緒和止痛的神經遞質,95%產生於消化道。消化道有上億的神經細胞或神經元,因此消化道並不只是幫你消化食物,還能影響你的情緒。這些神經元的功能和它們產生的神經遞質比如五羥色胺受腸道菌群影響很大。這些細菌對健康很重要,有防禦、控炎、吸收功能,還能激活腸道與大腦之間直接的神經通路。

研究表明,人們服用益生菌時,焦慮和壓力狀況都會改善。還有研究對比了傳統飲食(比如地中海飲食或日本飲食)與經典西方飲食,結果發現,傳統飲食的人們的抑鬱的比率要比西方飲食低25-35%。

科學家們認為,這歸因於傳統飲食中蔬菜水果、未經處理的穀類和魚肉海鮮的比例高,只有少量瘦肉和奶,也幾乎沒有加工食品和糖。還有一點就是未經處理的食材很多是發酵的,同時會提供很多天然益生菌。發酵的過程利用了細菌和酵母,將食物中的糖轉化成二氧化碳、乙醇和乳酸,從而保護食物不變質,還可以增加獨特的口感。

吃的好精神就好

我們的飲食不僅關係到心血管健康、血糖管理和胃腸道健康,同樣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雖然“吃了什麼”和精神健康在很多人眼中似乎並沒有很直接的聯繫,不過,過去幾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的飲食和減少精神健康疾病風險有關,其中就包括抑鬱和焦慮等。

健康的飲食模式含有豐富的水果、蔬菜、全穀物、堅果和健康脂肪,這種飲食模式可以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如地中海飲食(指有利於健康的,簡單、清淡以及富含營養的飲食)。因為攝入特定營養成分和維他命可以幫助改善情緒,其中包括維他命B、維他命D、歐米伽-3、鐵、鋅和鎂等。

對於大腦來說,我們攝入的食物要包含正確的營養、維生素和蛋白質來源。當你吃進含有這些成分的食物後,它們中的大部分能夠變成大腦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的基礎。

和熟食相比,生的蔬菜水果更有利於精神健康

營養精神病學引關注,有助緩解抑鬱和焦慮

來自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生的果蔬也許比熟的、罐頭或者加工過的果蔬更有利於精神健康,該研究發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

研究人員調查了超過400名來自新西蘭和美國的18-25歲的青年人。之所以選擇這組人群是由於他們攝入果蔬的量最少,而精神疾病的風險卻最大。研究人員研究了這些參與者食用生的果蔬和加工過的果蔬的量、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態、生活習慣以及可能影響果蔬攝入與精神健康聯繫的人口統計學變量(如運動、睡眠、不健康飲食、慢性疾病、社會經濟學地位、種族、性別等)。

控制所有這些協變量後,研究發現,攝入更多生的果蔬意味著精神疾病症狀(如抑鬱)水平最低,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而這些效應在食用熟的、灌裝或者加工過的果蔬後就顯著降低。這有可能是由於果蔬的加工可能會破壞其中的一些營養成分,因而限制了對精神健康有益的營養物質的攝入。

與更佳的精神健康相關的前10位生食包括:胡蘿蔔、香蕉、蘋果、深色綠葉蔬菜如菠菜、柚子、生菜、柑橘類水果、新鮮漿果、黃瓜和獼猴桃。

這項研究對生活習慣很重要,改變飲食習慣可能是一種方便、安全的提高精神健康的輔助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