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軍為何不幫助德國夾擊蘇聯?

黃潔儀

有人說,二戰日本挺厲害,德國打蘇聯,日本表現出豬隊友神品質,本該去牽制蘇聯卻反唱起了傷心太平洋。可是,日本打西伯利亞圖什麼呢?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日本需要投入多少兵力?日本最稀缺的資源,只有南洋有。德國打贏了蘇聯,日本也就一個荒蕪的西伯利亞,德國打輸了,日本早晚要吐出來,那麼日本圖什麼呢?

打蘇聯也要有有實力和資本,日本戰略物資都不夠,真是有心無力。日本的坦克裝甲和蘇聯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只能欺負中國。而且你打蘇聯,不偷襲珍珠港,美英也是早晚要翻臉的。有人說那牽制蘇聯怎麼樣?可是小鬼子投入少了,蘇聯根本不刁你,投入多了,得不償失,物資又稀缺,大家說怎麼牽制?日本進攻中國,中國本土作戰,牽制日本,而日本進攻西伯利亞是主動進攻,蘇聯靠浩瀚的西伯利亞拖都拖死小日本了。

當然,還是有點作用,能遲滯蘇41年底-42年初的攻勢,至少莫斯科戰役期間蘇前方兵力會吃緊。可是這點作用,日本要付出何等的代價!日本的油都沒了,美英禁運,聯合艦隊只能在家門口行動。不用幹預,日本進攻西伯利亞,蘇聯困難點,還不至於大危險,日本自己就被拖垮了,便宜了中國和老美。

蘇聯可以放棄西伯利亞,只要打敗希特勒,什麼都可以拿回來,以西伯利亞的廣大空間,去換時間。日本打到西伯利亞已經是極限,再打下去,他的補給根不上。日本本身已經困難到了極點,打南洋才是他解套的關鍵,所以日本大本營最終決定南下政策偷襲珍珠港放棄北上進攻蘇聯。所以當時日本的選擇,肯定是他們認為最符合他們的決定,而實施當時因為這個事日本陸海軍也是爭吵了很久。


李三萬的三萬裡

1941年6月,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蘇聯發起猛攻,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大軍勢如破竹,直插莫斯科,而蘇聯由於防範不力,只能疲於招架。而此時同為軸心國的日本,在蘇聯的另一側卻沒有任何幫助德國夾擊蘇聯的動作,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前期的諾門坎戰役讓日軍心有餘悸。日本不是對蘇聯沒有任何犯意,畢竟蘇聯是盤踞在日本“北進政策”道路上的頭號勁敵。所以在日本佔據東三省後,就迫不及待的和蘇聯以“滿洲國”和“蒙古國”的名義在諾門坎過了招。雖然蘇聯在諾門坎一度陷入鏖戰,該戰役但最終以日本的慘敗告終。日軍在這場戰役中見識到了蘇軍搞機械化程度的軍事硬實力,和朱可夫將軍等蘇軍將領出眾的軍事軟實力。讓日軍收拾心情向著蘇聯再出發,日軍方面難免有猶豫。

二是此時日本戰略部署調整導致關東軍戰力不足。戰爭伊始,日本陸軍就和海軍就戰略部署爭論不休,前者主張北進和蘇聯爭奪陸上話語權,後者主張南下與美英爭奪海上話語權。關東軍北進政策失利後,日軍已將戰略部署調整為南下政策,優勢兵力和後勤保障都大部分向太平洋戰場傾斜。德軍進攻蘇聯之時,日軍剛與蘇軍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倒不是說日本是個遵守條約的君子,只不過日本關東軍此時確實無力再與蘇軍硬磕了。

三是日本的國家利益驅使。德意日的軸心國聯盟並沒有那麼親密,尤其是日本與德國,相當於在兩個槽中吃草,實是劃片兒經營,達不到著眼全球戰略協調那麼大無畏的層面。自日本進犯蘇聯利益之後,雖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但蘇聯並未放鬆對日本的防範,加之以中國東北抗聯義士們對關東軍的頑強抗爭,日本實在不願意再去啃蘇聯這塊硬骨頭。從自身利益出發,日本關東軍將更多精力放在坐穩在華的既得利益,或許也在坐等蘇德極盡消耗、兩敗俱傷,到那時再另謀它利也未可知。


國家人文歷史

我是歷史問題達人老朱,日本關東軍為何不幫助德國夾擊蘇聯?先說我的結論: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和蘇軍諾門坎戰役的失敗,讓日軍充分認識到了蘇軍的強大,其次是,關東軍的精銳已經大量調往太平洋戰場,剩餘的關東軍不管是質量還是火力都不足以發動對蘇聯的攻擊。

先說諾門坎戰役,這是日蘇雙方第一次正面交鋒,說實話,這場戰役蘇軍被神話的厲害,事實上,並不是什麼大捷或者是吊打日軍,而是一場慘勝。

戰爭爆發的原因據資料記載,日蘇雙方投入這場戰爭的兵員多達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餘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傷4萬餘人。無論空戰或坦克戰,在當時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空前的,可以說諾門坎戰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立體戰爭,這場戰役日軍死傷19000餘人,蘇軍25000餘人,其實蘇軍損失很大。

但是為什麼反而日軍卻深深的忌憚蘇軍了呢?這場戰役蘇軍蘇軍前後消耗作戰物資達80000噸,僅炮彈炸彈就消耗了31000噸,而日軍各種物資消耗才2000噸不到。整個戰役蘇軍有超過7比1的坦克裝甲車數量優勢,6比1的火炮數量優勢都讓日軍明白蘇軍恐怖的軍事能力,決定先不惹這個可怕的敵人,見機行事。

再說德軍攻擊蘇聯後,關東軍為何不出兵呢?這可是個好機會,原因是這樣的。此時關東軍其實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兵肥馬壯的關東軍了

1941年開始,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吃緊,日本人把大量的原本在東北和蘇聯對峙的關東軍調走,他們有的死在了越南戰場,被中國遠征軍全殲;有的在太平洋的小島中被美軍的火焰噴射器烤成了焦炭,在德軍進攻時候,關東軍的兵力已經不足之前的三分之一,且存在大量新兵,面對蘇軍邊防集團,其實更害怕蘇軍對他們開戰


老朱講歷史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由於蘇聯方面對戰爭的準備嚴重不足,希特勒的德國軍隊長驅直入,兵鋒直指莫斯科。此時,如果在中國東北屯駐重兵的日本能夠與德國一同夾擊蘇聯,蘇聯顯然難以招架,但日本卻始終沒有北進,反而南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為何日本會做出這種選擇呢?

(圖)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因此,在名義上日本應該遵守條約,與蘇聯保持中立。其實,無論對於日本還是對於蘇聯而言,《蘇日中立條約》都不過是為了穩固後方而進行的妥協。不過對於日本人來說,如果真的有必要進攻蘇聯,找個理由破壞條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蘇日中立條約》對於日本在南進與北進兩種路線的選擇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顯然並非決定性的。

(圖)日本蘇聯簽訂中立條約

事實上,日本軍部和內閣之中始終有人主張在適當的時機向北進兵,佔據外蒙古和西伯利亞。而這種觀點也是很有市場的。因為相比於向南進軍東南亞,向北進兵西伯利亞顯然受到的阻力要小的多。東南亞大多是英國的殖民地,向這一地區進兵,顯然會觸動英國的利益,必將與強大的英國直接交鋒。向北進兵,不但可以奪取蘇聯在外蒙古地區的利益,還能緩解蘇聯對偽滿地區的壓力,而如果能夠成功佔領西伯利亞的廣大土地,便可以獲得那裡豐富的礦產資源。1941年的下半年,顯然就是所謂的“時機”,此時的蘇聯已經有些潰不成軍了,此時日本若出兵北上,可能不會遇到太強的抵抗。

那麼,日本人為何沒有這樣做呢?很關鍵的一個原因便是當時的西伯利亞並不出產石油,而這卻是日本人最需要的東西。此後,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也正是因為石油資源的匱乏。

(圖)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軍人

除了資源問題,另一個讓日本不能北進的原因便是利益分配問題。德國雖然與日本結盟,但卻並非鐵到穿一條褲子。誠然,德國曾經資助了日本人不少的戰略資源,但是如果真有德日大軍會師莫斯科的那一天,利益分配問題便會成為引起兩國反目的最主要因素。德國在蘇德戰爭初期的飛速挺進,使日本無論從什麼角度看起來都是配角,於是日本通過夾擊蘇聯所能分到的恐怕也只有西伯利亞這片不毛之地了。對日本人來說,這顯然是個賠本買賣。

(圖)日本加入軸心國

此外,另一個決定日本放棄北進路線的因素便是曾經的慘痛經歷。

第一次世紀大戰期間,日本曾經從遠東地區進攻蘇俄。當時,由於俄國十月革命的緣故,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宣佈退出一戰,協約國組成多國聯軍在遠東地區登陸,準備支持白衛軍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於是發生了西伯利亞干涉事件。在這次事件中,日本是所有國家裡最投入的一個,當時協約國投入的總兵力不過十萬,而日本就派出了7萬多部隊,這令其他協約國成員都大為震驚。然而,日本在西伯利亞的軍事行動卻極為不順。蘇俄紅軍放棄了與干涉軍的正面交鋒,日本大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戰鬥。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日本軍人因為頻繁的騷擾、強姦俄國當地的婦女,導致了性病氾濫,結果傷亡近5000人。

這對於日本人來說,顯然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這一點也是他們放棄北進的重要原因。畢竟,日本的陸軍想要毫髮無損的穿過地域廣袤的西伯利亞,並非易事,而即便他們能夠突破蘇聯在其腹地的防禦,與德國軍隊會師俄羅斯平原,日軍的補給也將成為巨大的問題。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日本人,從遠東地區進攻蘇聯並非是明智之舉。

(圖)西伯利亞干涉事件中的日本

因此,日本與德國夾擊蘇聯這種情況永遠只能存在於沙盤點兵之時,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孫博士侃歷史

首先要強調一點,日本和德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德國和意大利之間那麼親密,甚至我們都知道,德國在開戰前與蔣介石政府的關係更加緊密。所以日本雖然加入了軸心國,但在更大的意義上還是抱團取暖的需要,兩者之間在利益索求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要說協調全球戰略,還到不了那一步。

當然,日本並不是沒有想過要進攻蘇聯,畢竟蘇聯始終是日本北方最大的威脅。但是一方面關東軍在諾門坎戰役遭到慘敗,另一方面蘇聯早就暗地裡進行了各種準備,防止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

從九一八事變之後,控制我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小股部隊就不斷對當時已經宣佈獨立,並事實上已在蘇聯控制下的外蒙古地區進行挑釁。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雙方正式爆發衝突,雖然對決的是關東軍和朱可夫領導的蘇軍,不過名義上的“雙方”卻是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

參加諾門坎戰役的日本關東軍

蘇蒙聯軍在戰後清點繳獲的日軍裝備

在新巴爾虎左旗境內諾門罕布日德地區及蒙古國哈拉哈河中下游兩岸的戰場上,日軍遭到慘敗。雖然日軍作戰勇猛,但是面對戰場一邊倒的形勢,他們無力迴天。這場戰爭讓日軍大本營看到了,在蘇軍重炮和坦克的衝擊下,關東軍毫無勝算。

這次戰役的結果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的侵略計劃,也讓蘇聯外交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1941年,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保證了其遠東地區的安全。而日本則全面開始了新的“南向戰略”。

此外,關於南下還是北上,還牽扯到日本帝國主義內部的鬥爭。他們的陸軍和海軍在誰應該主導戰爭的問題上一直爭執不下,對蘇戰爭的失敗和在中國取得不了進展,也使得日本海軍逐漸在大本營有了更強的話語權,他們還是掌握對外侵略戰爭的主導地位。

此後就有了日本入侵東南亞和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拖入戰爭的事。


布魯科夫

日本關東軍心有餘而力不足

先來一組數字,“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為撲滅東北抗日烽火,關東軍數量急驟增加,到 1932 年 9 月已達 4 個師團,10 萬餘人,後來一直保持在 5 個師團,加上各旅團、特種兵、守備隊、憲兵隊和特務警察隊,共 16 萬餘人。此外還有偽軍 10 萬餘人、偽警察 19 萬餘人,日偽軍警總數 36 萬餘人。1938 年關東軍則增至 70 餘萬,對外號稱百萬。

有百萬大軍,怎麼著也不會因為一、兩場戰役失敗就放棄整個進攻戰略,千萬不能小看了日軍作戰的頑強性。

打遊戲都知道碰到殘血的敵人可以撿一撿人頭,當年德國閃電戰襲擊蘇聯,前期勢如破竹,眼瞅著就要拿下,日本如果有能力不來動動歪腦筋。

原因在於,一方面是進行了南進策略,越南、緬甸、老撾、馬來西亞、文萊等諸多亞洲國家,那些個地方抵抗少、資源豐富、人口多,是個劫掠的好地方。

另一方面是中國東北的抗日聯軍死死地將日本關東軍綁縛在東北這塊土地上。共產國際也曾指出:“滿洲的游擊戰起了重大的作用,致使日本法西斯軍閥至今不敢發動反蘇的反革命戰爭”。

攘外必先安內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日本將滿洲國看成是日本興盛的最重要的基地,怎麼可能在沒有牢牢掌握這地方之前,就把大量兵力抽調。

事實上,東北抗日力量給關東軍帶來了嚴重的打擊,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10餘萬次,共殲敵18萬餘人。而且抗日聯軍專門使用游擊戰,重點攻擊後勤保障、經濟設施等地方,讓日軍煩不勝煩。

蘇聯也認為:“在東北,日軍被迫留住大量關東軍”。因而,日蘇戰爭終未發生。


金牌講史

1936年3月9日,在軍部支持下,廣田弘毅內閣成立。廣田內閣的成立,是日本政府法西斯化的開始。陸軍以參謀本部作戰課石原莞爾為代表,制定了《國防國策大綱》,該文件明確指出:“帝國之國策應確保在東亞之霸主地位,排除在東亞對帝國之阻壓的一切勢力為宗旨;為對抗蘇聯、英、美之壓迫,應充實兵備及航空兵力,以應對在日、滿及中國本部持久之防範為上策;先應傾注所有兵力使蘇聯屈服,在應付同英、美持久戰準備不足之前,需同英、美保持親善關係……”

可以說,日本陸軍國防戰略中心目標是“北進戰略”,並把國防第一號假想敵人限於蘇聯,其次是英、美等國。九一八事變後,蘇聯開始在中、蘇邊境構築軍事要塞,在遠東的兵力達到11個師,其中騎兵2個師,戰車達600多輛,飛機達500多架,在海參崴港口的軍艦達14艘,預計出動兵力可達23萬人。日本當時在中國東北的兵力只有3個師團,機械裝備一個旅團,騎兵1個聯隊和3個獨立守衛隊,飛機大約為80架,總兵力約為蘇聯的1/3。

日本海軍國防戰略的中心目標是“南進政策”,認為國防第一號假想敵國乃英、美兩國,其次是蘇聯,主張日本在確保東亞大陸霸權地位的同時,應該向南太平洋地區發展勢力。這種“南進論”的核心目的是要把英、美等勢力從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驅逐出去,實現日本“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張”的計劃。

1938年7月的“張鼓峰事件”和1939年5月的“諾門坎事件”是日本對蘇聯發動的兩次進攻。“張鼓峰事件”使日本受到沉重打擊,也使日本在推行“北進戰略”上,重新評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諾門坎事件”較量中,日本投入很大兵力。其中,僅空中編隊就由119架⑤飛機組成,還有大規模的步兵、坦克等現代化武器裝備。但是,在這次事件中,日本受到重大損失。可以說,“諾門坎事件”中關東軍的戰敗,給日本深刻教訓,在重新評估蘇聯軍事實力的同時,也為日本對外擴張政策提出了新的外交課題。即,日本必須重新探討自明治維新以來所確立的以中國大陸為腹地,向西伯利亞進行擴張戰略的有效性,“積極北進”戰略的適用界限暴露無遺。此可謂日本“南進”和“北進”戰略轉換的臨界點,此後直到二戰結束,日本再未有過主動“北進”的行動。

1941年6月,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蘇德戰爭爆發後,裡賓特洛甫同大島浩多次秘密會談,要求日本履行盟約,站在德國方面從遠東進攻蘇聯。1941年6月28日,在大本營第35次聯席會議上,再次討論了進攻蘇聯問題。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海相和陸相都表示“北上進攻蘇聯的時機尚未成熟”。

日本陸軍對蘇德戰爭的核心思想就是所謂的“熟柿主義”。當時,陸相東條英機指出:“進攻蘇聯,必須等到蘇聯像熟透的柿子那樣再採取行動。”其意見得到近衛首相、平沼騏一郎內相、木戶幸一內大臣和海相及川古志郎的一致同意。於是,從1941年7月到1942年上半年,日本陸軍積極著手進行對蘇備戰準備,歷史上將其稱作“關特演”(關東軍特種演習)。

據資料證實,當時日本集結在中、朝邊境的關東軍已達11萬人,坦克1000輛,飛機1700架,大炮5800門。而且,日本在靠近蘇聯邊界上構築了17個堡壘,堡壘線路達800公里,還修築戰備工事達4500多個,在中國東北修築的鐵路長達3000公里。另外,還修築了300多個軍用倉庫,內存炸藥多達1.2萬噸。

從日本對蘇備戰的整體情況看,日本的“關特演”同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極為相近,但“關特演”又同“巴巴羅薩計劃”有著本質區別,那就是“關特演”僅僅是一種進攻計劃,並沒有具體實施。日本也僅採取“關特演”的形式對其所謂的“軸心同盟國”———德國進行支援。但是,正是由於日本在遠東蘇聯邊界所構築的“準軍事行動”,使蘇聯命令駐在遠東的近40萬蘇聯紅軍堅守陣地,對德國贏得蘇德戰場初期的勝利起到了一定的戰略策應作用。


諍聞軍事

感謝關注!

日本關東軍為何不幫助德國夾擊蘇聯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這裡面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日本關東軍自從與蘇聯在諾門坎一戰之後,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與蘇聯進行叫板的能力與基礎。不管從軍事武器以及軍隊的戰鬥力上都不是在一個水準上。同時使得日本發現自己想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並非北上才行,由此進一步向其他戰場進行推進。

其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特別是在戰爭之中進入膠著的狀態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小九九就會極其的明顯與誇張。利己因素是首當其衝,這也是使得日本的戰略發生轉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後,日本在戰爭中最緊迫的物資就是石油橡膠與鐵礦等等,這些資源的短缺將會影響他們戰爭向下一個環節的推進與展開。由此日本開始放棄北上戰略,而轉移到南下戰略與東進戰略,也由此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戰爭的背後有著無盡的陰謀與詭計,特別是面對那些掠奪資源的非正義戰爭,裡面的詭計層出不窮,何況當時日德兩國所處的危局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都渴望對方能夠為自己多分擔點壓力,結果壓力都沒有轉移出去,反而壓力越來越大。


夢幻哲學申紅蕾

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由於侵華戰爭,美國為了逼迫日本撤軍發起了戰略物資禁運,維持戰爭所需要的廢鋼鐵、橡膠,錫、石油等戰略物資無以為繼,堂堂的聯合艦隊已經只剩下了一個月的燃料補給,嚴酷的現實促使日本與美國攤牌,南下奪取南洋的戰略物資,背水一戰來維持生存與在中國的既得利益。

第二,北進戰略是關東軍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辻政信式的參謀們創造的閉門造車的產物,並且還自嗨的搞了一場大規模的“關特演”和數不清的兵棋推演,一時豪情萬丈,但是隨著諾門坎的炮聲煙消雲散,摸著“玉碎”後的傷口,發現皇軍的精神並不一定能戰勝現代戰爭條件下機動裝甲與大量補給所編織的鋼與火。

第三,中國人民的抗日烽火越燃越烮,“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略正中日本帝國主義的命門,“皇道樂土”尚未建成,何來精力北進對蘇作戰。

綜上,正是小日本放棄北進轉而南進的客觀原因。


無聲的彩虹

日本人其實想過要和德國夾擊蘇聯的,為此他們還真正執行過了,1939年的諾門坎就是一次勇敢的嘗試。結果大家都懂的,以三個丙級師團被打殘的方式結束了戰鬥。按理說區區幾個弱雞師團的損失對日本真沒什麼,但是之後日本再也沒有動過蘇聯一根汗毛,為啥呀。你讓人家餓著肚子去打嗎。為了不再和毛子瞎折騰,日本還和蘇聯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說明人家還有比打蘇聯更緊要的事要辦。啥事呀能比幫德國滅蘇聯要緊。當然是日本自己首先別讓人給滅了。中國戰場的膠著狀態已經讓日本人力不從心,還要支出一部分力量去打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這不是找病嗎。糧食彈藥的補給怎麼解決,孤軍深入不毛之地有什麼可撈的,萬一讓人給伏擊瞭如何增援。日本相對於德國這樣的高度機械化的國家來說,劣勢非常明顯,後勤能力實在堪憂,竟然還有用馬車挑夫運物資的。想想以德國的工業能力都很難保證在蘇德戰場上保持持續有效的後勤補給,鬼子更不用說了。它自己都快沒油開汽車了,每走一步都得想著這後邊運糧的啥時候到呀。這還這麼打。還不如找個有油水的地方卯足力氣幹他一丈興許還有救。這不後來佔領了菲律賓印尼馬來三大群島了嗎。那裡的石油橡膠和礦產足夠它支撐一陣的了。可那是美英等國的地盤,這就不可避免的要和老美開打了,哪還有力氣去西伯利亞看風景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