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國加強北極軍事部署:冰原利器征戰寒荒

北極裝備建用難在哪

在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中,氣候的影響不容忽視。二戰時期,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軍隊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遭受慘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冬季作戰準備不足,裝備和人員因為寒冷出現巨大損失。因此,寒冷是部隊戰鬥力的“天敵”之一。

作為地球“寒極”,北極冬季平均氣溫低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可謂滴水成冰,這對武器裝備構成嚴重威脅。

8国加强北极军事部署:冰原利器征战寒荒

在凜冽寒風和冰雪低溫的摧殘下,車輛的潤滑油冷凝,發動機磨損加大、功率降低。車輛行動部分、火炮懸掛系統等容易斷裂受損。雷達、導彈等裝備的電子元件十分嬌氣,在嚴寒影響下,其參數會發生“漂移”,導致精確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各種武器搭載的蓄電池、乾電池等受寒後容量驟降,放電不穩,容易“罷工”。此外,金屬、塑料、橡膠等材料受低溫影響變脆,影響裝備的完好率和密封性。

據測算,與常溫相比,嚴寒條件下武器裝備故障率、損壞率會增加35%左右。

因為嚴寒,北極地區的植物種類很少,地貌主要以冰原和苔原為主。各種軍用車輛必須具備防滑越野能力,才可在冰原雪地上縱橫馳騁。北極苔原多為起伏不定的丘陵,地形十分崎嶇,特別是到了夏季,凍土層融化,沼澤遍佈,泥濘不堪。因此,車輛必須擁有寬大的輪胎或履帶,具有出色的越野能力,才能完成未來作戰任務。

北冰洋上常年漂著厚薄不一的海冰,它們體積巨大,隨流漂盪,一旦與艦艇相撞,輕則撞傷艦體,重則艦沉人亡。特別是到了冬季,厚達1米以上的冰層使北冰洋成為絕大部分戰艦望而卻步的航行“禁區”。這使各國海軍必須得到破冰船的支援,否則難以向北冰洋投送海上力量。在北冰洋活動的潛艇,必須強化艇體結構強度,並能依靠聲吶精準找到冰層薄弱處,方能衝破冰層浮出水面,完成通信聯絡、物資補給以及導彈發射等任務。

除以上限制條件外,北極地區複雜的電磁環境、春夏動輒持續數天的濃霧、冬季強烈的暴風雪、多變的冰情地貌以及極夜等自然條件,也會對武器裝備的性能和使用造成諸多困擾。很多常見的武器裝備必須進行針對性改進,才能適應北極特殊環境的作戰需要。

利器盤點

當前雪域主戰裝備分析

與溫帶和熱帶地區相比,北極氣候獨特,相對封閉,地廣人稀,加之圍繞北極的鬥爭整體可控,因此,相關國家部署在北極的武器裝備數量和種類都比較少,但特色十分鮮明。

海軍破冰船、核潛艇稱霸。在浮冰遍佈的北冰洋,“身寬體胖”、鋼板厚實、機動靈活的破冰船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承擔著開闢航路、領航護航、巡邏警戒等多種任務。其中,俄羅斯的破冰船隊獨佔鰲頭,不僅數量最多,而且還擁有2.5萬噸的“50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這使俄羅斯在北極航道管理、科學考察、資源勘探等領域的競爭中佔據了先機。

北冰洋位於地球之巔,是對周邊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發動核打擊的最佳區域。因此,美國、俄羅斯以及英國等國海軍經常派遣核潛艇巡航北冰洋。“海狼”級、“機敏”級、“亞森”級等名震世界的先進核潛艇經常在冰層之下上演各種鬥爭大戲,使這片海域成為核潛艇密度最高和鬥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美國海軍每兩年都會舉行代號“冰原”的北極水域演習,今年的演習就有兩艘美國核潛艇和一艘英國核潛艇參加。

空軍戰略轟炸機時常光顧。北極雖然寒冷,卻是航空作戰的“樂土”。北極空域佔據全球制高點,俄羅斯和北約都可以跨越北冰洋向對手發動路徑最短的空中打擊。此舉可以極大提升空中打擊效力。因此,在北極上空,經常能看到俄羅斯和北約戰機展開的威懾巡航、航空偵察和攔截對抗活動。出場戰機除了俄羅斯的蘇-27、米格-31戰鬥機和北約的F-15、F-16、“颱風”戰鬥機外,最能挑動各國神經的“主角”是俄羅斯圖-95、圖-160等戰略轟炸機和美國B-52、B-1B等戰略轟炸機。戰鬥機的行動大多圍繞護航本國戰略轟炸機和攔截驅離他國戰略轟炸機展開。此外,不依賴機場的直升機也在北極作戰中佔有重要地位。

陸軍“小輕靈”裝備受青睞。在極區作戰的陸軍裝備中,可以看到不少坦克、自行火炮等傳統陸戰主力裝備。不過,相對這些沉重的“鋼鐵猛獸”而言,小巧靈活的裝甲車輛更受北極國家青睞。北極地廣人稀,很難發生大規模的地面兵團對抗,零星的小規模衝突和日常巡邏才是主流。因此,擅長集團作戰的坦克、大口徑火炮難以發揮自身優勢,而輕巧靈活的履帶式全地形車、雪地摩托、封閉式雪橇車等,則十分適用於北極冰原、苔原的地形地貌,簡單改裝就能遂行巡邏、火力支援、戰場救護等任務。

2018年5月,俄羅斯紅場閱兵時展示了用於極地作戰的“金雕-2”高機動武裝雪地車和“道爾-M”防空導彈系統。“金雕-2”不僅配備有一挺機槍,還內置了加熱座椅,便於俄軍在極寒地區執行長時間巡邏任務。“道爾-M”被安裝在鉸接式的“勇士”裝甲車上,該系統可以用於攔截現有各種戰機和制導彈藥,並可在-70℃的極端天氣下使用。瑞典赫格隆公司還開發出了享譽世界的BV206系列全地形車,在很多北極國家陸軍中都有裝備。

新星崛起

未來北極武器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各國對北極防務投入的增加,這片冰封的大地和海洋將迎來越來越多的新型裝備。那麼,它們將有哪些變化,又會出現哪些新面孔呢?

專業極區戰艦漸成主流。為了應對地區鬥爭需要,維護本國利益,北極國家紛紛加大對武器裝備的研發投入。具有破冰能力的巡邏艦、驅護艦逐步崛起。目前,俄羅斯海軍已經訂購了2艘23550型護衛艦。該型戰艦具有1.5米的破冰能力,配備1門100毫米口徑的艦炮,搭載8枚反艦導彈,火力強度傲視北冰洋,凸顯了俄式武器重視單艦作戰能力的設計理念。加拿大計劃建造8艘“哈利·德沃爾夫”級破冰船,該船外觀簡約,隱身性能較好,搭載了40毫米機關炮,雖然火力略顯單薄,但足以滿足日常巡邏需求。此外,挪威、芬蘭等國也正在建造和裝備類似的破冰型巡邏艦。北冰洋上的水面艦艇競賽升級已成必然。

無人裝備將成新寵。儘管相關國家逐步加強在北極的軍事部署,但對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極區陸地和海洋麵積而言,他們的軍事力量依然孱弱,無論是管控巡邏還是演習作戰,都顯得捉襟見肘。無人裝備則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最佳選擇。可以預見的是,越來越多的無人巡邏車、戰鬥車將馳騁北極大地;無人艇將遨遊北冰洋;可以長航時飛行的大型和中型無人機,也將翱翔在北極上空,成為各國偵察監視、通信中繼乃至發動攻擊的關鍵支撐。未來,這些無人裝備將組成戰鬥網絡,使北極作戰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傳統“雙雄”穩步發展。與其他常規戰術武器相比,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是極地作戰的關鍵性裝備。這兩種裝備堪稱國之重器,研發週期長,製造難度大、造價高。目前,只有俄羅斯和美國擁有在北極部署核潛艇和轟炸機的實力。作為戰略性武器,這兩款裝備的發展必須服從國家整體戰略,不太可能針對北極作戰研發專門型號,通常是在現有裝備的基礎上發展極地改進型。因此,相對其他武器而言,預計這兩款裝備的北極型號更新換代會相對緩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開發利用北極是全人類的共有權利。域外國家參與北極治理,維護本國合法權益,應視情作相關的裝備準備和訓練準備,特別是應把重心投向海洋和太空。研發適應北冰洋環境的潛艇,不僅可以規避域外國家缺少北極軍事基地的短板,還可以提升本國軍事威懾能力。同時,積極研發極地觀測和通信衛星,可以全面掌控北極氣象、海洋、冰層以及生態變化,為人類開發利用北極提供強力支持,提升本國在北極治理和管控中的話語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