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首先得學會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

文 / 阿甲(兒童閱讀推廣人,繪本翻譯家)

詹姆斯·瑟伯在1944年出版的《公主的月亮》中展現了經典的一幕:小公主渴望得到月亮,抑鬱成疾,向來呼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國王也無能為力,眾位大臣更是一籌莫展,只有小丑試著去探問這小女孩的真實心思,送上一枚小小的月亮飾物便滿足了公主的願望,終於皆大歡喜!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首先得學會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

身為爸爸媽媽,總難免有時會遭遇孩子類似這樣“無理”的要求:請你把月亮拿下來給我!——面對這樣的要求,你會如何應對呢?多數情況下,我們很可能會把雙手一攤,對小寶貝說:摘星星、拿月亮麼,這可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情啊!更為實際的家長可能還會抓住這樣的機會,試著為孩子上一堂關於月亮和星星的天文課。

但你會不會爽快地說“好啊,我這就去把月亮拿下來”呢?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首先得學會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

這樣的故事似乎在暗示,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往往在自尋煩惱,並不真正懂得孩子的心理,也並不擅長與孩子溝通交流。不過讀罷這個故事我仍然隱隱有點不服氣:假如孩子真的非要那個天上的月亮不可,那又如何是好呢?

在艾瑞·卡爾的《爸爸,我要月亮》(出版於1986年)的故事中,我們見識了另一種回答,而作者正是那種敢毫不猶豫地說“我這就去拿月亮”的圖畫書大師。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首先得學會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

卡爾的故事裡只有四個角色:女兒、爸爸、貓和月亮。本來還可以簡單到連那隻黑貓都不要的,但畫家自己太愛貓了,生活在哪裡都要與貓相伴,所以對他而言,在這樣一個追求圓滿的故事裡是不能沒有貓的。

好,閒話休提,且看那位爸爸,二話沒說,扛著一架長長的梯子出發了。你也看不出那梯子到底有多長,即使把兩個對摺的對開頁翻開也看不到頭尾。這樣的梯子,正好可以搭在高山上(這高山尚且能看到山頂呢),另一頭搭到月亮上。爸爸爬上月亮,那傢伙實在太大了,你必須把中間的摺頁徹底翻開才能看到全貌!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首先得學會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

爸爸很客氣,跟月亮商量邀它去和女兒玩;月亮也很客氣,說不妨等自己漸漸變小後再請爸爸帶下去。爸爸依言等待,終於等到月亮變得大小合適了,這才拿著月亮,從天梯上慢慢爬下來。然後對女兒說:“拿著,我幫你把月亮弄下來了。”

這一刻,真是值得所有孩子和大人歡慶的時刻!只要願望足夠強烈,只要愛足夠深沉,似乎終有如願以償的辦法的。——真的嗎?這與其說是一番道理,倒不如說是一種美好的信仰罷。

顯然,《爸爸,我要月亮》只是童話。不過同樣是童話,有的人喜歡多摻入一些知識、道理與寓意,有的人則更渴望保持其單純,甚至是看來毫無意義的荒誕的單純。艾瑞·卡爾看來是傾向後者的。他自寫自畫的圖畫書,通常有這樣幾個特點:圖畫的風格非常明顯,幾乎一眼可辨;故事線條簡單,很少複雜的跌宕起伏,但總會有那麼一瞬間的驚喜;故事的寓意好像多少有一點,但基本可說似有實無;故事裡多少有一點知識性,但趣味多於嚴謹;圖書的設計往往帶有很強的遊戲意味,書的整體感覺更像玩具。

可能正是基於這樣的一些特點,卡爾的圖畫書並不容易受到學院派研究者的重視,因為他們實在找不到多少值得研究和評說的地方;而由於這種圖畫書的好玩之處往往是因為它們更像玩具,各大獎項的評審委員也覺得不必將圖畫書大獎頒發給他。但這並不妨礙大小讀者們的深深喜愛。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首先得學會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

與絕大多數插畫家不同,艾瑞·卡爾是一位非常熱衷於演示自己創作過程的畫家。

在他的官方網站能找到對繪畫過程描述詳盡的圖片,在電視訪談中他也很喜歡一邊說一邊畫給你看。他覺得自己的創作技法沒有什麼可保密的,甚至覺得簡單到連小孩子都可以一學就會的程度,不信你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試試。不過在錄像中看著他繪畫的確是一種享受,就是那麼簡單地鋪上一層紙,然後拿起畫筆和顏料在上面塗塗抹抹,再隨意地剪剪貼貼,眼前就出現了一片美麗的世界和幾個生動的形象。

可是如此簡單的故事、看似隨意的插畫竟然真的能打動讀者。一位出版界的前輩朋友對我說,她之所以選擇做圖畫書,就是因為忘不了第一次讀到《爸爸,我要月亮》時所產生的深深的震撼。另一位朋友的四歲男孩,第一遍聽完這本書,就立刻激動地跑到陽臺上到處找東西,問他要找什麼,他說:要幫爸爸找梯子!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首先得學會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

在一次訪談中,艾瑞·卡爾說在創作中他總是試圖愉悅心目中的那個孩子,換句話說,就是讓曾經是孩子的自己獲得極大的滿足。這從他的作品所喚起的單純而強烈的快樂中可以找到例證。這種快樂很可能源自卡爾獨特的童年經歷,不過那又是一個長長的故事了……

我深信,奇妙的書會產生奇妙的力量。可是這奇妙的力量到底從哪裡來呢?我也不知道確切答案,但這恰恰是最讓人著迷的地方。

淘寶店鋪:三味童書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