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曾失去颜色

美国作家爱伦・坡在谈论小说创作时,曾说道:“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预先构思的效果”。通过对余华老先生诸多作品的研究分析,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用灵魂行走的作家那深邃的内心世界与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伟大精神品质,以及那颗与现实世界矛盾的心灵。余华先生通过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所描绘的人物与叙述的故事,让我们找到了与他内心世界的共鸣,他独特而犀利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对人生深刻的体会、感悟以及对生活细节巧妙的把握,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从《十八岁出门远行》以稚嫩的眼观察社会,到《活着》里以沉淀的心“看”生活、品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里“毫无存在自觉的被动生存者”,到《现实一种》“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每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家心灵的感悟,每一部作品都给予我们心灵以震撼。他以一个真正的作家的眼观察着世界,以一个作家的心体味生活,更以他那支作家的笔来向我们展现他所观察的他所理解的世界。同时,他也是用笔来引发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他的作品是凝结着生活哲学的智慧结晶,更是指引人生航向的火把,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迷途中找回方向。或许这就是一个作家所承担的责任吧,而余华用心将它担起。

为活着而活着的意义
  从余华先生的《活着》,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悲惨的一生,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暴雨风霜的摧残而坚持寻找活着的人生真谛的执着。福贵并不是没想过死,可死之后又能有什么?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过是肉体的终结罢了,可是相对于死,如何寻找生的意义,寻找活着的动力与勇气才是最为重要的。福贵在他的一生中不断追寻着这样一种东西,从浮华的物质追求到家庭亲情的珍惜,从命运的不断抗争到阅尽世事的淡然,最后连那头与自己同样快走到生命尽头的老牛也成了他生存下去的依靠。余华先生用这个悲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如此之多深邃的关于人生本质的东西,《活着》是对人的一生本质的思考,是对生命本质的拷问。有人说这完全是一个悲剧,悲剧的年代、悲剧的社会,悲剧的一家人,是啊,正是那个悲惨的年代,才有孕育这种悲剧的土壤,正是悲剧的现实才会激发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次感悟和思考,才能挖掘出最为本质的东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自己是和现实矛盾的,进行着激烈的抗争,没有此,作者就无法写出这般深刻,这样有力度的作品,这是他给我们的用他的眼睛看到、用心灵感悟到的,最真实心灵触动。看福贵的一生,先是因自己赌博输掉家产气死了老爹,接着又在被抓壮丁给人拉大炮的时间死了娘,后米好不容易回到了家,而且又逢家乡解放,本以为日子会好好的过下去,可偏偏儿子有庆又因为抽血过多而死去,好好的家再一次遭受打击,可是上天似乎并没有让这个饱受苦难的家庭得到解脱的打算,又似乎是惩罚福贵,接下米女儿凤霞难产死掉,妻子家珍悲痛欲绝加上患病又离他而去,剩下仅有的两个亲人女婿和外孙,可女婿死在了建筑工地,外孙因吃多了炒豆而撑死,就这样,上天在给予福贵一次次希望的同时又让他一次次的绝望,有人会说,这完全是他自找的,年轻时不好好的,当败家子,到家产让他败光了才知道悔悟,晚了,这是他的报应。然而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体悟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不是这些需要批判的东西,而是他落寞时的担当,是他在经历了家破人亡,送走一个个亲人后对待生活,对待命运的态度和感悟,那是一种洗尽铅华的达观,是超越了肉体和精神的坦然。固然,福贵年轻时的行为确实令人愤恨,可是即使是如某些读者所说的报应,那也应该足够了,而且罪不及他人,要惩罚也应惩罚福贵一人,由此可见,作者通过福贵想要告诉世人的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因果报应,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悟,它要通过苦难的锤炼才能更完美的展现。


  悲剧人生之外的人性温情
  初读者很多人都可能会认为这应该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在这部作品里,除去主人公福贵极其悲惨的人生经历之外,我们同样也能感触到人世间的情暖,比如村长、村民、春生,以及老全,这些人是福贵在落魄之后的一系列遭遇中出现的,有些了解福贵,而有些并不了解(如老全,春生),但他们在福贵十分落魄(可以说以后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再如意)的时候,在这个混乱而悲惨的年代里,却依然保有纯真善良的心,这让我们看到了这部悲剧里的一点儿温馨,而且,从福贵这个小说的主角来讲,他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生离死别之后仍然坦然的活下去,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感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如此说来,我们或许就不能单纯地把它当成一部悲剧来读,而要看到它温情的那一面,更要看到他积极向上的那一面。
  语言是建构的而非透明的传达思想的工具,也存在审美价值,这种认识标志着现代批评的特点。作者用他那富于乡土气息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富于乡土乡韵的世风图,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世风人情,看到了那个时期的人间悲苦,更看到了生活对于一个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困苦,最终依然还要忍受岁月打磨的农民的真正意义,正如书的名字,活着,是啊,活着,活着这两个字对于那些未曾经历人生的初生牛犊而言,不过是两个那么普通而又再普通不过的字罢了,可是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真正明白那两个字的重重的含义,它夹杂着他一生的泪、血、欢乐,无奈……一切的一切,有如那头陪伴着他的老牛,只有经历了由牛犊的倔强、壮年的方刚,才能在老年了的时候在晚风夕阳中安详悠闲地慢慢咀嚼生活的味道,我们可以体会,那每一次慢慢的一嚼可都是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的体味。这时我们或许可理解为什么福贵能将他一生的经历讲解得那么透彻、那么明析,那是因为每一件事都在他那颗已经苍老的心里刻过一道深深的痕,那痕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消磨掉,反而会一点点加深,深入到了骨髓,深入到了灵魂,更深成了永恒。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又有多少人又明白生的意义在何处?前有始皇寻长生,如今之人不知如何生!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