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兒子一句“我想換個媽媽”傷透,孩子眼裡無趣的媽媽,你中了嗎

被兒子一句“我想換個媽媽”傷透,孩子眼裡無趣的媽媽,你中了嗎

前幾天深夜,閨蜜小Y發了一條信息給我:今天說了兒子幾句,兒子衝我發脾氣:“我想換個媽媽!為什麼祈阿姨不是我媽媽!”真的被他氣死了。

閨蜜之所發這條信息給我,是因為我同時認識她和她兒子口中的“祈阿姨”。說實話,一直覺得閨蜜和我另一個好友“祈阿姨”完全是兩個極端的媽媽。

好友祈薇一直是我心目中正能量媽媽的代表,最近她一個人帶著兩娃跑完了一場5000米的親子馬拉松。她的大兒子五歲,小兒子才兩歲多,一手拽一個,磕磕絆絆但還是堅持跑完了全程。當天氣溫30多度,光腦補那個畫面我都覺得累。

“一人帶兩娃,大熱天的折騰,你不累嗎?”

“累啊!不過看到孩子拿到金牌那股激動勁,累點也值啊!”

“祈阿姨”就是這麼一個“愛折騰”的媽。她那股“愛折騰”不嫌麻煩不知疲倦的勁頭,從不懼挑戰各種帶娃hard模式,讓我甘拜下風。一個人帶兩娃逛商場、逛書店、扎帳篷。二寶剛六個月,她就和老公一起帶兩娃出國旅行。我有一回帶兒去她家,她一邊盯著大寶,背上揹著二寶,一邊還在炸!麻!圓!

“為什麼不上超市買現成的?”

“昨天打電話問我媽要的配方,今天實驗一下。超市的不好吃。”

“祈阿姨”的“愛折騰”還體現在對各種節日的“嚴陣以待”。聖誕節,帶著兩個兒子在家慶祝節日。用廢棄的雜誌包裝紙和快遞紙箱自制聖誕樹。春節,全家大大小小一起打掃衛生,和孩子一起佈置紅包樹,一家人穿著喜慶的唐裝拍照。別人二胎都是各種累各種苦不堪言,在她那,日子就是各種風生水起的“瞎折騰”。

而好友小Y剛是另外一種媽媽,什麼都嫌麻煩,各種懶得折騰。好多次我都想邀她一起出來遛娃,都被她給拒絕了。

我:“上次我和你說的那家攝影棚真的不錯!明天我們一起帶寶寶去拍個寫真吧?”

小Y:“不去了!平時自己拍拍得了。”

我:“有個摘草莓的地方不錯,下週我帶孩子去摘草莓,要不要一起?”

小Y:“好累啊!還是在家裡吧。”

慢慢時間長了,我也很少喊她一起出動了。如果硬要說當媽當得有什麼不一樣,我總結還是差在三個字:儀式感。

被兒子一句“我想換個媽媽”傷透,孩子眼裡無趣的媽媽,你中了嗎

當媽的日子,沒點儀式感,和鹹魚有什麼兩樣?

每天都圍著寶寶的屎尿屁奶打轉,一天天地累累累困困困熬熬熬。下班回到家,就著家人吃剩的晚飯湊合吃一頓。吃飯速度堪比行軍打仗。然後馬不停蹄給娃洗澡、餵奶、哄覺。早沒心思過什麼節日、紀念日。週末宅在家裡連頭髮都懶得洗。

生活被過成了一潭死水,儀式感早已被我們拋到腦後,只能不停抱怨生活的無趣無聊。殊不知道你也早已成了孩子眼裡那個無趣的媽媽。

被兒子一句“我想換個媽媽”傷透,孩子眼裡無趣的媽媽,你中了嗎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的狐狸說,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其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培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不敷衍自己的生活。生活它呈現出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心態。

缺乏儀式感的無趣的父母,又如何能奢望培養一個內心豐富有趣有品的孩子呢?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其實和儀式感是息息相關的。

儀式感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每天的睡前親子故事時間,每週的戶外運動時間,這些固定下來充滿儀式感的活動,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作息習慣,還能給孩子注入強大的安全感。

儀式感讓孩子擁有清晰的目標。

還記得小時候,每年開學之前發新書後的包書皮活動嗎?包好書皮,在上面寫上“語文”、“數學”,摸著新書,是不是有那麼一刻暗暗在心底決定要好好學習呢?一個小小的儀式活動能給寶寶帶來目標感,並且注入了無限動力。

儀式感給孩一份美好的回憶。

寶寶的生日、幼兒園畢業典禮、六一彙報演出,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日子,因為麻麻耙耙的參與,讓全家人都有了一份共同的美好回憶。

儀式感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紀念日或節日給另一半準備禮物,不需要多貴重,但也不要敷衍。儀式感才是婚姻能夠保鮮的秘訣。而不是在紀念日的時候,玩遊戲、看電視、隨隨便便敷衍地過完一整天。

如果你覺得當媽後,日子就是一天天就是在屎尿屁裡打轉,身邊的一切都索然無味,是時候給自己給孩子找回一些儀式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