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沒有殺掉太平天國降將韋俊?

楊旻威

韋俊是太平天國後護又副軍師北王韋昌輝的親弟弟,韋昌輝不僅在太平天國諸王中地位居第四(如果從定都天京算起則僅次於東王楊秀清居第二),而且其所居金田村是太平天國起兵後第一個大本營,他的家不僅是金田起義指揮部所在地,屋後的鵝塘邊還是打造兵器的地方,建國後的田野調查在鵝塘裡找到很多鐵渣和瓷碗,可以想見當年規模。韋昌輝舉家參加太平天國,起兵之初一度被清方認為是“長毛賊首”,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中地位、作用十分重要。韋氏湧現出許多出名戰將,1856年天京事變前僅在戰場上戰死者就有多人。

在這其中韋俊地位突出,不僅血緣和韋昌輝最近,且帶兵多(韋昌輝在一破江南大營前一直留在天京未出,手下只有約3000人的衛隊,韋氏主力幾乎都由韋俊統率在湖北境內)、戰功卓著(兩次攻破武漢三鎮,殺死過清朝湖廣總督吳文鎔,讓負責收復武昌的湘軍大將羅澤南一籌莫展,嘔血而死)、地位高(韋昌輝未死前他是國宗提督軍務,從留下的文書可知地位與燕王秦日綱平行,高於其他國宗,同樣保存至今的文書顯示,同為國宗且都守過武昌的石鳳魁,文書只能和冬官正丞相羅大綱平行,而丞相比燕王低兩級),洪秀全雖在天京事變後殺死韋昌輝在京全家,但仍然保留了韋俊的職權,並在1858年重建五主將體系時,把韋俊封為右軍主將、定天義。1858年時封爵未濫,義爵是太平天國最高爵位(僅有的三個王爵中石達開遠征不回,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在朝臣壓力下改封信天安,勇天福),而右軍主將則是韋昌輝封王前的職位,這種煞費苦心的安排不僅表明洪秀全欣賞、重視韋俊的能力,而且也表明他為了拉攏韋俊,甚至可以做出某些對韋氏家族既往不咎的姿態。

而清朝方面也在總結經驗教訓。從掃北軍全軍覆沒但“長毛老賊”投降者寥寥,和西征及天京周圍戰場招降納叛收效甚微,太平軍核心力量“固結不散”中,他們開始認識到,僧格林沁式一味斬盡殺絕的做法不利於瓦解這隻號稱百萬之眾的勁敵,因此不斷嘗試各種變通手段,如“刺字的不殺”(太平軍為防止逃兵在人臉上刺“包打江山”、“太平天國”、“自願投降”等字,以前被清軍抓獲或投降都殺掉,後來清軍認識到只有屢屢逃跑的“長毛”才會被刺字,有刺字反倒證明傾向清朝,因此對刺字者一概不殺)、“有職銜者投降不殺”(以往有較高職銜的一概處死)等,而在湘軍中,曾國藩在徵得皇帝同意後,開始改變“凡廣西人一概不免”的僵化政策,提出只要投降不論是哪裡人都不殺。


掃北軍主將定胡侯李開芳被俘後曾經指出,清軍“凡廣西人一概殺戮”,導致廣西人寧死不投降,給清軍造成極大麻煩,提出“廣西人不一概殺戮”的意見;1864年天京城攻破後,被俘的忠王李秀成也在供詞中建議曾國藩“不專殺廣西人”,以免給善後造成更大的損失和代價,可見“專殺廣西人”政策的頑固性、嚴重性,以及這一政策對瓦解太平軍策略的妨礙。在這種情況下,頭腦清醒的曾國藩不僅提出“不論是否廣西人投降一概不殺”,而且煞費苦心地捧出韋俊這個典型——他韋十二不僅是廣西人,還是“首逆韋昌輝之弟”,他投降都不殺,你們擔心什麼?

韋俊投降前處境窘迫:洪秀全為了把楊秀清的掛名弟弟、擁有十萬人馬的七國宗楊輔清從石達開處拉過來,封楊木天義兼中軍主將(中軍主將是楊秀清封王前官職,可見洪對楊輔清的套路和對韋俊一樣),並將之安置在皖南寧國一帶。楊和韋有血海深仇,地盤又毗鄰,不斷尋仇,而原先與韋俊友善的陳玉成卻離奇與之翻臉,封鎖長江不讓其北上避難(避開楊輔清,去和關係友好的李秀成做鄰居),韋俊實際上已四面楚歌,進退維谷。在曾國藩等人看來,韋部還控制著皖南池州等多座重要據點,擁兵數萬,如果趁機拉過來,就能切斷太平天國最重要基地——安徽南北聯繫,進而孤立天京。如果動作稍慢,等洪秀全醒悟過來加以調整,就會貽誤時機。

正因上述兩個關鍵原因,曾國藩才會迫不及待地收降韋俊,並信守了“不殺”的承諾,但由於此時太平天國未到山窮水盡,韋俊又是反面典型韋昌輝的弟弟,因此“廣西人投降也不殺”的“榜樣效應”打了折扣,以至於到8年後的天京城破曾國藩還要借李秀成之口向皇帝彙報這個問題(在報告處死李秀成時稱李秀成“不專殺廣西人”的建議“頗有可採處”),而借收降韋俊打破太平天國皖江防禦體系的企圖,也因韋俊部將黃文金、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的“反倒戈”和重奪池州,無法得到實現。儘管如此,降清後的韋俊還是在此後安慶之戰中偷襲陳玉成重鎮樅陽,為湘軍圍殲陳玉成集團起到極其關鍵的作用。

不過曾國藩對韋俊的“寬大”也不過到此為止,他雖然屢屢立功但職位始終無法升遷,最終在樅陽之役後不久被暗示“主動”退休,退休時年不滿40,官職只是個遊擊,而當初追隨他一起投降的散卒都已有人升到記名總兵了。按照李秀成的說法,韋俊得到的寬大,無非是“回家之樂”——他恐怕都不知道韋俊連“回家之樂”也因為廣西鄉親不諒解只實現了一半,他和侄子韋以成兩支韋姓,最終只能在離鄉萬里的安徽蕪湖鄉下安家落戶。


陶短房

在唐浩明的小說《曾國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天京之變後,北王韋昌輝的弟弟韋俊投降清朝,成為曾國藩手下的一員戰將。誰知,太平天國覆滅後,韋俊沒有了利用價值,便被曾國藩砍下腦袋。

然而,這個橋段不過是小說家為了追求情節的跌宕曲折虛構的,在真正的歷史上,曾國藩並沒有殺韋俊。1980年夏,《太平天國韋昌輝家簡譜》和《韋志俊墓碑》在安徽宣城被發現。據記載,韋俊活到了57歲,他晚年隱居蕪湖,屬於自然死亡。

作為太平天國一方的戰將,並不是想投降就投降的,你得有足夠的,值得清廷利用的價值。一般來說,手下的部隊越多,價值就越大。因為你投降不是一個人投降,而是帶資進組。與之相對的,被俘的將領就沒有這種價值了,只有砍下腦袋告誡世人不敢造反的價值。

韋俊投降之時,他的屬地是安徽省池州。當時,韋俊與清軍談判的條件是帶領手下幾萬人投降,池州獻出,併為清軍攻打蕪湖、太平關、建德等地來獻。

池州美景



這種條件,自然令清方心動。

韋俊啟動投降程序後,手下有幾萬人馬,裁撤老弱之後,尚有萬餘人。這對清朝來說,是帶來了一筆巨大的財富,而對太平天國來說,則是損失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不過,韋俊的投降之路並不順利,首先,他手下的四員大將,賴文鴻、劉官芳、古隆賢、黃文金並不認同主帥的所作所為。他們拉走不少人馬,並與楊輔清兄弟聯手奪回了池州。說好的池州成為泡影,更別說蕪湖、太平關、建德這些畫餅了。

對此,曾國藩化身惡婆婆,嫌棄韋俊嫁妝不夠。不過,曾國藩畢竟是中國人,沒有象印度婆婆一樣,把新娘韋俊給點了。曾國藩的不滿僅限於書面吐槽,比如暗搓搓韋俊是老鼠屎。

曾國藩像



儘管此時的韋俊困窘非常,曾國藩也看不上他,但在在很多人眼中,韋俊依舊是個香餑餑。有兩位清朝官員主動遞出橄欖枝,希望韋俊投入自己的懷抱中。

為什麼呢?

自然是因為韋俊曾經是太平天國神話級別的將領。

清朝的武昌



在太平天國史上,有個膾炙人口的俗語,叫做“韋國宗三打武昌”。韋國宗,就是韋俊。民國時期,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來到湖北,依舊在民間聽到過這句話。

武昌,曾經是太清雙方爭奪白熱化的一座城市。死在武昌的清廷高官在太平天國戰史上可以說是最多的。而太平軍三次攻克武昌,韋俊都在軍中,成就了一段佳話。

韋俊不但因攻城名聲顯赫,守城也頗有成就。號稱湘軍之父的羅澤南便死在韋俊守武昌期間。

羅澤南


話說,關於羅澤南攻打武昌還有個小段子:羅澤南攻打武昌時,有個長毛小兵從武昌投降,臨走時偷走了韋俊的馬,獻給了清軍。羅澤南本來騎著一匹叫做小龍駒的矮馬,看到韋俊的戰馬後,立馬拿過來天天騎,還給新馬起了個外號“國宗”。

由此可見,韋俊令羅澤南多麼頭疼。

羅澤南死後,李續賓繼續攻打武昌,卻很久沒有攻不下來。有一次,李續賓令人在武昌城下埋了很多火藥地雷,點燃捻線,果然把城牆炸了個口子。於是,他高興的大呼小叫,準備帶人往裡面衝,突然發現,眼前居然還有一面牆。

李續賓



既然韋俊如此厲害,天京之變爆發後,湖北巡撫胡林翼便趁機招降。

話說,胡林翼很看不起勝保,原因之一就是勝保喜歡招降。然而,胡林翼也不是沒有幹過招降之事,還被人家狠狠拒絕了。

後來,武昌日益難守,韋俊主動撤離。湘軍喜從天降,白撿了個湖北省會,如中彩票2個億。胡林翼在奏摺中自然大吹李續賓的無敵神勇,但事實上,當時湘軍的第一名將李續賓,實在欠韋俊一次勝利。

胡林翼


所以說,既然韋俊曾經這麼傾國傾城,有兩位求婚者也就不奇怪了。

咸豐十年新春佳節之際,韋俊和四千人馬在香口橫船渡奄奄一息。原來,他被四位手下聯合楊家兄弟打了稀爛,只能蟄伏於此,苟延殘喘。

正在這時,有人拿著米飯、水餃、棉被,敲鑼打鼓給他送溫暖來了。

這個帶著愛心來看望韋俊的傢伙叫做張芾。張芾是陝西神童,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21歲就中了進士,之後更是一路高升,不到四十歲就榮任封疆大吏。太平天國之戰初期,張芾是江西巡撫。1853年西征軍攻打南昌,他就在城中,與江忠源一起主持軍政。不久,張芾因為在奏報中懟了咸豐,皇帝大怒,擼了他的巡撫。於是,張芾之後一直在皖南幫辦軍務,與擔任兩江總督前的曾國藩一樣,頗有些不尷不尬。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張芾送給韋俊那麼多好東西,目的只有一個,想收留韋俊作他的手下。


張芾的書法


不過,韋俊可沒有感激涕零地從了張芾。儘管困窘,他還是有選擇餘地的。因為,另外一名求婚者條件的比張芾更好,那就是湘軍的水師大將楊載福。

在曾國藩看來,楊載福你就老老實實管你的水軍得了。

楊載福:憑什麼?

楊載福可不願意把自己的地位僅侷限在一個水師統帥上,他還想如虎添翼,再建立一支配合的陸軍。於是,他一眼就看中了韋俊。

韋俊比較了兩位求婚者,然後選擇了楊載福。這個決定的罪了張芾,此後,他提到韋俊,嘴巴就不乾不淨,甚至到了用“老鼠屎”形容韋俊的曾國藩都感覺過分的程度。

咸豐皇帝



那麼,在韋俊投降的前後,北京方面的態度如何呢?

咸豐先是下旨,叮囑招降要小心,之後,他聽聞韋俊投降後的困苦,專門命有關部門做好安撫工作,並要求撫卹因投降死去的降兵降將。

其實,清朝是個抽象的詞彙,所謂清朝,也是由無數人組成的。他們與韋家只有國仇,並無家恨。誰也沒有把誰家的孩子丟到井裡去,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對韋俊趕盡殺絕。

投降清軍後,韋俊與之前判若兩人,再也沒有當年的神勇。當年,韋氏全家加入太平天國,出錢出力,多少人為了這個政權犧牲,卻在一夜之間兄弟相殘。想來,他回憶前塵,也會心灰意冷吧?

然而,韋俊也不是沒有爆發過小宇宙。

安慶保衛戰中,面對仇人陳玉成,韋俊恢復神勇,奪取了安慶最關鍵的樅陽要地。陳玉成率軍攻打,韋俊在樅陽街頭築立一卡,力扼要衝,陳玉成最終鎩羽樅陽。


雁小驢

根據唐浩明的小說《曾國藩》中韋俊後來是被殺掉的,太平天國平定後,曾國藩為了避免清政府的猜疑,便主動自剪羽翼裁撤湘軍,實際上戰亂過後清政府也沒有財力養著那麼多軍隊。

但曾國藩的很多部下不願離開部隊,因此裁軍行動拖拉很久沒有起色,無奈之下,曾國藩只能借大將的人頭威逼裁軍行動進展下去,但絕大部分湘軍高級將領都是很早就跟隨曾氏的門生故舊,有患難與共的過往,因此作為外來人的韋俊就很不幸的被借了人頭成為犧牲品。這是小說家之言,殊未可信。

實際上正史上記載韋俊活到1884年,比他以前在太平天國裡的絕大部分同袍多活了近二十年。

韋俊作為太平天國的高級將領,早期的五大王之一北王韋昌輝的堂弟,在韋昌輝死後投降清朝對太平天國的打擊很大,尤其投降後和清軍聯手在安慶捅了陳玉成背後一刀,使得此後陳玉成無法經營安徽,太平天國由此走向衰落,不能不說韋俊從中起到重要作用。

韋俊的投降對清朝而言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得到韋俊可以更好的瞭解對手,而且通過韋俊可以拉攏更多的太平天國將領投降。所以清政府為了給降將樹一個表率,在韋俊的價值沒有徹底利用完之前,不但不能殺韋俊,反而要千方百計的保護他。

據說韋俊晚年準備回鄉養老,多為鄉人所不恥,被指責為“反骨仔韋十二”,道德上的負罪感使得韋俊不能葉落歸根,終老於安徽宣城。


寒山寺北

太平天國韋俊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著名的將領,他最廣為人知的一件事兒就是半路叛逃了原有的組織,投靠清朝廷,太平天國韋俊是廣西桂林人,和洪秀全是老鄉,他也是韋昌輝的弟弟,曾經參加過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韋俊是太平天國戰鬥歷史上第一個投降的中高級將領,他的投降給太平天國運動帶來很大的打擊。太平天國韋俊從1852到1853年參與了攻克武漢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他和哥哥韋昌輝相互配合,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洪秀全前期對於韋俊非常賞識,不過1855年之後太平軍兵分三路相繼進入湖北地帶,這時候太平天國韋俊就開始有了反叛的意向。

1856年3月的時候清政府李鴻章對於武昌實施久困之策,這時候在武昌城內的主要守城將領就是韋俊,曾國藩採取了閉門不出的戰略,命令手下不得騷擾生事,但是切斷了進入湖北的糧道,使得武昌城內的守軍沒有糧食也沒有物資裝備。後來北王韋昌輝在天京被誅殺,太平天國內訌徹底爆發。太平天國韋俊接到消息後非常憤怒,他因為親哥哥被殺死,而武昌城內又彈盡糧絕,所以公元1856年的12月大開城門率部出走,1858年通過李鴻章的介紹投降清軍,被清政府封為參將,駐守安徽池州,成為了太平天國的罪人,也成為了清政府一員大將,晚年時候韋俊又隱居於安徽蕪湖。

韋俊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第一個投靠清政府的高級將領,他投靠清政府這個舉動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韋俊遭到了批評,後來的歷史學家也認為,其實韋俊投靠清政府,有多方面的理由,不過很顯然韋俊投靠清政府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和利益,所以韋俊投靠清是好事嗎這個問題也成為後代人關注的話題。對於韋俊投靠清是好事嗎這個問題,還應該綜合多方面因素來回答,第一韋俊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主動投降的,因為韋俊投降的時候,他的哥哥韋昌輝已經在太平天國內訌中身亡了,韋俊為了自己的安全,也為了哥哥報仇,所以迫不得已投降了清政府,投降之後的韋俊並沒有受到太平天國軍隊的誅殺,他的身家安全得到了保證,從這一點上來說韋俊投靠清政府是一件好事。

其實從他的權力來說,韋俊投靠清政府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韋俊投靠清政府之後清政府格外優待他,不僅給他賞賜了很多金銀珠寶和美女,並且還任命他為參將,駐守安徽蕪湖地區,韋俊在清政府的地位可謂是很崇高的,所以韋俊投靠清政府之後獲得了榮華富貴,從個人方面來講也是一件好事。不過同時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韋俊雖然得到了一時的榮華富貴,他的性命也暫時得以保全,但是韋俊投降之後後代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普遍不高,所以從長遠角度來看,韋俊投靠清政府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為對他的身後名聲造成了很大影響。

韋俊是太平天國時期的代表將領,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投降清朝庭的第一人,韋俊曾經率領部隊跟朝廷作對,也曾經數次大敗清朝廷的官方部隊,所以後來韋俊投降之後,清朝為啥不殺韋俊也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其實對於清朝為啥不殺韋俊這個問題,後來的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最令人相信的一個答案就是為清政府為了招攬人心,因為韋俊是在公元1858年投降清軍的,他當時駐守武昌城,可惜武昌城內彈盡糧絕,又加上韋俊的哥哥在太平天國內訌中被殺身亡,所以便投降了清政府,清政府為了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來投降,也為了顯示自己寬廣博大的胸懷,所以不得不暫時忍讓韋俊。後代有歷史學家證實說,韋俊是老死的,他在投降了清政府之後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也陸續開始有高級將領秘密跟朝廷接觸,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清朝為啥不殺韋俊這個問題也有了明確的解釋,那就是清政府想拿韋俊當做例子,讓其他更多的太平間天國將領放下屠刀。

韋俊的投降給太平天國帶來很大的打擊,而且政府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也為了讓韋俊給其他人做一個表率,他們只能對韋俊很好,不能殺他,從而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國將領不和清政府作對,也是為了鞏固社會秩序,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清政府最後沒有對韋俊下殺手。


鐵男春秋


譚弘遠

韋俊是太平天國時期的代表將領,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投降清朝庭的第一人,韋俊曾經率領部隊跟朝廷作對,也曾經數次大敗清朝廷的官方部隊,所以後來韋俊投降之後,清朝為啥不殺韋俊也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其實對於清朝為啥不殺韋俊這個問題,後來的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最令人相信的一個答案就是為清政府為了招攬人心,因為韋俊是在公元1858年投降清軍的,他當時駐守武昌城,可惜武昌城內彈盡糧絕,又加上韋俊的哥哥在太平天國內訌中被殺身亡,所以便投降了清政府,清政府為了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來投降,也為了顯示自己寬廣博大的胸懷,所以不得不暫時忍讓韋俊。

後代有歷史學家證實說,韋俊是老死的,他在投降了清政府之後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也陸續開始有高級將領秘密跟朝廷接觸,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清朝為啥不殺韋俊這個問題也有了明確的解釋,

那就是清政府想拿韋俊當做例子,讓其他更多的太平間天國將領放下屠刀。

韋俊的投降給太平天國帶來很大的打擊,而且政府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也為了讓韋俊給其他人做一個表率,他們只能對韋俊很好,不能殺他,從而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國將領不和清政府作對,也是為了鞏固社會秩序,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清政府最後沒有對韋俊下殺手。

  


作家醉伊笑紅塵

為什麼要殺呢?

對於收容叛徒,尤其足夠高級別的叛徒,一可以打擊敵人士氣,二可以樹立標杆,吸引敵人跟隨背叛。比如張國燾。


張勇達州

太平天國中後期最出色的將領有陳玉成、李秀成、韋俊、李世賢等,在與清軍作戰中屢立戰功。韋俊因其兄北王韋昌輝被殺,而自己又被清軍所包圍,既得不到援兵,又受到楊輔清追殺,不得己投降清庭。大多數降將命運都不好,被人以貳臣觀,只有韋志俊、程學啟、陳國瑞等幾個太平軍降將受到重用,得到實職。不殺降將韋俊,用之收買人心,這是清政府想盡快結束耗時十多年戰爭而不得不採取的手段。


原上牧馬

清朝決不善心大發不殺,李鴻章誘降蘇卅降將全部殺掉。可見清廷怕降將詐降,等以後再反朝廷。而韋俊就不一樣,哥哥韋昌輝得罪了整個天國上下,自已也是猜疑對象,若非領兵在外也早是天王刀下之鬼啦!他不投降死路一條,是死心踏地的投降,所以清廷相信他,還要利用他的仇恨去削滅太平軍所以韋俊投降後沒被殺掉而是重用。



坐看雨收雲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