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传说:佘市桥镇佘市桥的故事

临澧传说:佘市桥镇佘市桥的故事

佘市桥原名道源桥,位于佘市桥镇新兴社区,呈南北向横卧在澧水支流道水之上,是目前已知历史最久、规格最高、科技和工艺独居一格、质量最优的古连拱石桥,是华夏大地上现存为数极少的古连拱石桥的典型代表之一。

临澧传说:佘市桥镇佘市桥的故事

相传佘市桥很久以前是没有桥的,南宋宝庆元年间一个姓佘的乞丐途径佘市桥,但由于当时此地还没有建桥,这位佘姓乞丐只好在道水河边上住了下来,继续打点行讨。

这位乞丐有一门绝活,他是一名出色的石匠!当他每天行讨归来时,就潜心研究,精雕细刻一块大石头。周围的人都对他议论纷纷,觉得这人可能脑子不好使。但他却表现的无所谓,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为所动。他对行讨入住的房主说:"这可是一块好石头"!当时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气丐的话,只当是过眼云烟。后来当地政府和商贾开始筹建修桥,快到封顶完工的时候,恰恰就差了一块大石头,找遍了方圆百里都没有找到,怎么装都装不合适,着实难倒了众人,怎么办呢?

临澧传说:佘市桥镇佘市桥的故事

(9孔连拱石拱桥)

就在众人为难之时,突然有人想起了当时佘乞丐说的话,当即找人抬来那块大石头,放上去,正好补住了那个空缺,佘市桥才得以完成竣工。

后人们为了纪念那位佘姓乞丐,乡亲们提议就取名为佘氏桥,以感谢他的送石之恩,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就演变成现在的佘市桥。——佘市桥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临澧传说:佘市桥镇佘市桥的故事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在今佘市桥原址建成石墩木梁桥。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建成石墩石梁桥。

元至顺二年(1331年)开始取12公里外的太浮山之石,改建佘市桥。

到元(后)至元二年(1336年),建成9孔连拱石拱桥(图3)。

该桥高8.6米,宽9米,长83.3米。原桥上有屋,计26楹,中建4阁,左右为轩,南北为门,还建有石浮屠2范,金犀3琢,石犀4座等。建成时由元太史揭曼硕作《道源桥记》。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洪水冲毁4墩,桥上建筑荡然无存。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桥体按原形制补修,并加高至9米,加宽至10米,两侧建石栏。佘市桥是目前已知全国建成时间最早的连拱石桥,也是国内现存不多的古连拱石桥的代表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