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底会留下什么样的房企品牌?

你选房子的同时,也是房子在选你,这关系放在上海和房企之间,也是同样的成立

01

上海最近一次敞开怀抱接纳新品牌的周期是2015年,这一年上海楼市和土地双迎大年,融信、信达、泰禾、滨江、金辉等房企都想借着这一轮的行情可以进入市场,龙湖、华润、禹洲、保利等品牌开发商也想借着这一波行情可以完成城市的进一步深耕

总之那一年的上海和房企品牌,对未来都是无限看好

那些新进入的品牌,大多是区域的重度深耕者,对于开拓其他城市,大量房企几乎都有一个思路叫:降维打击。

什么意思,就是我在一个比你更好的城市造了一个你没看过的好产品,如今我拿这个产品来奉献给你

这个套路在中国99%的城市里都是适用的,剩下的1%,那就是剩下的北上广深,而这里面唯独例外的,本质就是上海

02

深谙上海楼市的周忻有一句名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上海楼市从头至今都是这样的发展,在2015年所有房企都高位接盘的时候,悄然间2017年,限价政策在大量一手项目内铺设,一条明确的价格金线成为横亘在所有房企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成本价是多少,以及这个项目本来可以卖多少,都成为一个废话问题,如今留给操盘手的选择就是这个项目应该卖多少以及你接不接受的问题

最极致的应该就是2015年龙湖的江桥地王,价格从8万到6.8到6.5到5.8,每一轮价格的辗转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

或者说金辉在莘庄的地王,预售价格不匹配一度使得这个项目整体封盘暂停一切进展

极低的价格让多数的开发商无从适应,大量的操盘手都在埋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在我眼里,上海在用这条金线选择开发商

适者生存,物种适应环境,这是任何一个行业竞争的底层逻辑

03

这不是上海第一次用一根金线选择开发商了,在我不长的地产从业经验里,已经感受过两回

第一次发生在2009年前后的7090政策,这同样也是一刀切的政策,要求上海的所有项目,70%的比例要做到90平米以下的户型

大家都在怨天尤人怎么会有这么不市场化的政策,但是没办法这根准绳被坚持了下来,诉求很明显就是让开发商增加小户型的供应

经过2年的发展,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好的做集约化户型的产品,当年都觉得不可能的90平米三房,如今已经悄然间实现了85平米的三房两厅两卫的格局设置

第二次是上海推行装配式住宅的方案,要求外环内的项目都要使用装配式的工艺,对于这个工艺当初所有人都在探讨是否合理以及有没有必要,但是同行我们观测下来,如今上海的房地产发展,建筑垃圾少了,社区粉尘也控制住了,一线城市里PM2.5指数最低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如今上海的预售证金线,本质上我认为就是在考验开发商,如何平衡周期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快的拿出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放弃逐利,加快供应,这成为上海筛选房地产品牌的第三条金线

如今依然在洗,选择能够适应的房企品牌留下

04

本质上如今的房企在上海操盘,他们肩负着更多的使命

2015年宝山出让了三块地块,保利、招商和滨江,共称宝山三兄弟。

保利和招商都成为了上海的地头蛇,唯独滨江第一次闯入上海,作为杭州的强势品牌,滨江一如既往的希望自己可以像绿城一样成为全国性的品牌,所以上海这片热土必须征服

本质上来说,滨江确实也应该有这样的野心

上海到底会留下什么样的房企品牌?

▲武林壹号实景图

滨江的产品品质在超级挑剔的杭州市场里依然成为强势品牌。

从今年1-3月的成交数据来看,滨江扩张接近3倍的增速也说明了这家企业的产品品质确实可以在异地获得降维打击的能力

正是这样的心态下,滨江选择等待,宝山三兄弟的其他两个项目都销售完毕之后,滨江公园壹号项目尚未有第一次开盘

面对这样的地块,毫无疑问滨江希望可以承载的起更多,希望用更好的产品可以呈献给客户

上海到底会留下什么样的房企品牌?

比如说用了目前极少开发商会尝试的铝板工艺技术

上海到底会留下什么样的房企品牌?

比如在高层建筑为主导的项目里用了堆坡的园林工艺

上海到底会留下什么样的房企品牌?

包括滨江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物业系统都是如此

当然也不会回避,因为限价的问题,滨江公园壹号已经从当年的六万朝上,变成了如今的5.3万的市场均价

这样的妥协坚持值不值得,我也很直接的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滨江上海的负责人,他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第一个项目,口碑也很重要

如今在上海落子的新品牌项目,肩负着两重使命:如何最大程度的营造项目品质的同时,又不违背限价这根金线,最大程度的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

说实话,在如此单价的前提下,确实性价比也就凸显了,滨江的利润率明显下滑了,但是索性这个城市是扎根下来了

据我所知,滨江公园壹号后,未来的滨江古北和滨江黄埔项目都会陆续入市,显然进入上海的步伐,滨江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定

▲滨江系列产品实景拍摄

05

上海楼市限价,这已经是既成事实的现象,我们不去探讨是否合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的房企都在沿用不同的策略,有类似万科天空之城敏锐的在2017年上半年就抢开一波预售,也有新城凉城项目迟迟等不到面世周期,当然也有更多的项目选择一边简配一边妥协

滨江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合适的产品以及执着的态度,端出了滨江公园壹号这个项目

这代价是很大的,但是上海算是进了

得上海者得天下,不论如何,这个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以上为正文,来自真叫卢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